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黄鹤楼》
唐·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在现代社会里,因为求学,生活或者工作而离开家乡,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的人们有很多,也可以说已经是一种人生常态。所以也产生了一种叫乡愁的情感!
乡愁,它像一缕轻烟,不时地在游子心头缭绕,让人在异乡的灯火阑珊处,莫名地感到一丝孤独与落寞。每当夜深人静,或是佳节来临,这份情感便如同潮水般汹涌而至,让人难以自持。
人们开始怀念家乡的一草一木,怀念那条熟悉的小巷,怀念母亲在厨房忙碌的身影,怀念父亲在田间辛勤劳作的背影。那些曾经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子,如今却成了心中最珍贵的回忆。
乡愁,不仅仅是对家乡的思念,更是一种对过去时光的追忆。它让人们明白,无论走得多远,心中那份对家的依恋与牵挂,始终如一。它教会人们学会珍惜,珍惜与家人共度的每一刻时光,珍惜那些曾经陪伴自己成长的点点滴滴。
为了缓解这份乡愁,有的人会选择在假期回到家乡,看看那片熟悉的土地,听听那熟悉的乡音。而有的人,则会通过书信、电话或是视频,与家人保持联系,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却成了游子心中最温暖的慰藉。
然而,乡愁终将伴随一生。它像一根无形的线,将自己与家乡紧紧相连。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与牵挂,都会成为前行的动力与勇气。因为,在那个遥远的地方,有一个温暖的家,永远在等待着自己归来。
02
离家的日子,最容易被环境和思绪感染而引发对家的思念。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古人表达情感,喜欢用诗词歌赋来表现,唐朝诗人崔颢也是如此。他登上黄鹤楼,看着无边气象,感怀之下,触发了对家的想念,于是,写下了一首《黄鹤楼》,不曾想,这也成为了千古名篇!
在诗中,崔颢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开篇,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苍茫孤寂的景象,仿佛连时空都在那一刻凝固。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字里行间,不仅流露出对往昔的追忆,更有对远方家乡的深切思念,那份情感,跨越千年,依旧能触动每一个漂泊异乡人的心弦。
每当夕阳西下,余晖洒满古老的城墙,人们总会不由自主地想起崔颢的那份乡愁,仿佛能感受到他站在黄鹤楼上,眺望远方,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惆怅与渴望。家,这个字眼,在这一刻变得异常沉重,它不仅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坐标,更是心灵的港湾,是无论身在何方,都魂牵梦绕的地方。
而今人,虽不再以诗词为日常表达,但那份对家的思念,却从未改变。在异乡的街头巷尾,每当夜深人静,或是佳节来临,心中那份对家的渴望便如潮水般涌来,让人不禁感叹:时代虽变,人情依旧。
或许,正是这份跨越时空的情感共鸣,让崔颢的《黄鹤楼》得以流传千古,成为每一个离家之人心中最温柔的慰藉。
03
黄鹤楼,这座承载着历史沧桑与文化底蕴的名楼,见证了无数过往行人的悲欢离合,而今却只留下空寂的楼阁,与悠悠白云相伴,仿佛在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今日的落寞。
晴空之下,汉阳的树木清晰可见,郁郁葱葱,如同画卷般铺展在眼前,给人以生机盎然之感。而鹦鹉洲上,芳草萋萋,连绵不绝,更添几分野趣与宁静。这两处景致,一静一动,相得益彰,共同构筑了一幅和谐的自然图景,却也反衬出黄鹤楼的孤独与寂寞。
夕阳西下,暮色渐浓,诗人不禁思绪万千,归乡之情油然而生。然而,眼前的烟波江上,白雾缭绕,茫茫一片,何处才是那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份迷茫与愁绪,如同江上的烟波,无边无际,难以言喻。
崔颢以黄鹤楼为背景,借景抒情,将自己的思乡之情、人生感慨以及对时光流逝的无奈,都融入了这短短几句诗中,使得《黄鹤楼》不仅成为千古绝唱,更成为了后人心中那份永恒的乡愁与追忆。每当人们登临此楼,吟诵此诗,都不禁会感慨万千,仿佛穿越时空,与诗人共鸣,体会那份跨越千年的孤独与哀愁。
04
崔颢,可以说是唐朝诗人中诗红人不红的代表。虽然他的那首《黄鹤楼》名扬千古,但是很少有人了解他的。
他出身名门“博陵崔氏”。19岁就考中了进士。可以说是一名天才,李白都因为这首《黄鹤楼》而觉得自愧不如,不敢在黄鹤楼上作诗就是证明。
可是他的人品名声却不好。《旧唐书•崔颢传》记载:“崔颢者,登进士第,有俊才,无士行,好蒱(pú)博饮酒。及游京师,娶妻择有貌者,稍不惬意,即去之。”这意思就是说他就是一个渣男!
并且除了这首《黄鹤楼》,他其它的诗大多比较浮艳,这也让当时很多名家看不起。据说书法家李邕赏识他,可是他却带上了一首比较轻浮的作品《王家少妇》,继而失去了被引荐的机会,还伤了名声。最终一生才华也没有获得施展的机会。
05
话虽如此,但是他的这首《黄鹤楼》登楼诗,充满乡愁,写出了很多人生最为牵挂和柔软的所在。
站在黄鹤楼上,崔颢的目光穿越时空,仿佛能触及到故乡的炊烟袅袅。那不仅仅是对地理意义上的故乡的眷恋,更是对心灵归宿的深切渴望。
诗中字字句句,如同细密的针脚,缝补着每一个游子心中那份难以言喻的离愁别绪。
夕阳如血,染红了天边最后一抹云彩,也映照在他孤独的身影上。崔颢轻轻抚过斑驳的楼栏,每一道痕迹似乎都在诉说着过往行人的故事,那些关于离别与重逢、漂泊与归宿的永恒主题。
此刻,他仿佛与古往今来所有的旅人产生了共鸣,他们的心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交织、回响。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不仅仅是对过往的凭吊,更是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慨。崔颢以诗寄情,让这份乡愁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每一个时代人心底最柔软的部分。
人们在这首诗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感受到了那份跨越千年的共鸣,无论身处何方,心中那份对家的思念总是如影随形。
于是,黄鹤楼不再仅仅是一座楼,它成了一面镜子,映照出人间百态,承载着无数游子的悲欢离合。而崔颢的《黄鹤楼》,就像一缕不绝如缕的乡愁之风,穿越时空的长廊,吹进了每一个渴望归宿的心灵深处,让人们在忙碌与浮躁之中,偶尔也能停下脚步,回望那份最纯粹的牵挂。
有空就常回家看看吧!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