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10月中国宣布恢复高考,考试时间定在12月,备考不足2个月。原因是推荐制和“科举制”的博弈。
在1977年8月的科教座谈会上,当时的国家领导力主废除那十年特殊时期内的推荐制。
这种制度犹如古代的士族制度,不问才华只问出身。以前是贵族和豪族垄断读书的资源,那个特殊时刻是贫下中农,红色小将垄断高校,造成资源被浪费,优秀的人才被埋没。
英雄本该不问出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即便如此,恢复过程中一直争议不断,最终9月30日教育部才达成一致,呈送恢复高考的报告。
中央早已经等得不耐烦了,立刻批复同意。
此时已经是1977年的深秋了,那一年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所以实施时间非常紧迫,完全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一方面,国内高校空荡荡的,没有学生培养。大量的知识分子上山下乡,空有大刀傍身,却用之种菜杀鸡,有多别扭就有多别扭。
另一方面,国家开始步入正轨,对人才的需求迫在眉睫。
没有时间等待来年了,不论是对学生,还是对各大高校而言。
在这种短期内难以协调的情况下,国家把自主权给予了各地,新中国后第一次出现了多地独立命题考试,且考试时间各省不同。
1977年恢复高考,开考时间在12月,阅卷完成已经是次年1978年了。
因此正规定义是没有77年级大学生这一说法的,但他们又确实存在,因为他们的不同寻常。
10年没有高考,让知识分子群体在一瞬间释放。
同时,考虑到实际情况,各地并没有做严格的年龄限制,许多大龄青年也是老夫聊发少年,为了改变现状拼一把。
还有不少地方允许高中未毕业学生参加考试,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这让1977年高考的考生根本不止10届。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儒家文化,而确实是读书才能改变现状,高考的恢复让所有人犹如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岂能不踊跃参加,以争取这难得的机会。。
人数自然多。有15、6岁稚气未脱的,有满脸胡须的,还有一些人已经结婚,孩子都打酱油了,拖家带口带着孩子上大学的,夫妻一同考试,师生一个考场,叔侄同台竞技的比比皆是。
他们的年龄差异巨大,超过10岁的比比皆是。这一届大学生是年龄相差最大的一届大学生。
1977年高考人数实在太多了,僧多粥少,当时的录取比例只有4.8%,是有史以来最难考的一次。
考生人数多到根本找不到那么多的考场,找到了考场也找不到那么多的监考老师……逼得很多地方在拿到报名清单后,最后采取了预赛加决赛的入围方式。
高考前先初赛,考一次筛选一次,通过的才给参加高考的机会。当年由于底子差,考二三十分的大有人在,不用担心这个分数,那时候关键不是你要考多少分,而是排多少名,只要达到多少名之前就能参加高考。
预赛加复赛这一做法在很多省采用,有些地方一直延续到80年代。即便是这样,最后报名高考的人数也达到了570万,录取27万人,大约录取率为4.8%,21个人里面取1个。
以下是1950-2022全国普通高考录取人数一览,你可以查一查你那一年读大学时的竞争力:
1950年,招收新生:5.8万人,
1951年,招收新生:5.2万人,
1952年,报考人数:7.3万人,高校招生数6.64万人,录取比例 91%
1953年,报考人数:9.0万人,高校招生数7.0万人,录取比例 77%
1954年,报考人数:13.4万人,高校招生数9.38万人,录取比例 70%
1955年,报考人数:17.7万人,高校招生数9.8万人,录取比例 60%
1956年,报考人数:35.0万人,高校招生数18.5万人,录取比例 48%
1957年,高中毕业生人数:19.4万人,高校招生数10.6万人,录取比例54.6%,报考人数:25.2万人,录取比例 42 %,
1958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1.9万人,高校招生数26.5万人,录取比例121.0 %
1959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0.0万人,高校招生数27.4万人,录取比例 91.3 %,报考人数:33.3万人,录取比例 81%,
1960年,高中毕业生人数:29.0万人,高校招生数32.3万人,录取比例 111.4 %
1961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7.9万人,高校招生数16.9万人,录取比例 44.6%,报考人数:21.4万人,录取比例 80%,
1962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4.1万人,高校招生数10.7万人,录取比例 24.3 %
1963年,高中毕业生人数:43.3万人,高校招生数13.3万人,录取比例 30.7%,报考人数:53.1万人,录取比例 25 %
1964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7万人,高校招生数14.7万人,录取比例 40.1%。报考人数:44.9万人,录取比例 34 %
1965年,高中毕业生人数:36.0万人,高校招生数16.4万人,录取比例 45.6%
1966年至1969年,推迟高考,大专院校没有招生。
1970年第一届工农兵大学生,1970年9月-1971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9万人。
1971年,没有招生,原因你懂的。
1972年第二届工农兵大学生,1972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3万人。
1973年第三届工农兵大学生,1973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5.3万人。
1974年第四届工农兵大学生,1974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6.5万人。
1975年第五届工农兵大学生,1975年9月入学,招收学员19万人。
1976年第六届工农兵大学生,1977年3月入学。招收学员21.7万人。
1977年,报考人数573万,录取人数27万,录取率4 .7 % 。
1978年,610万人报考,录取40.2万人,录取率6.6 % 。
1979年,468万人报考,录取了28.4万人,录取率为6.0%。
1980年,333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8.4%。一些省、市、自治区扩大招收自费走读生7000多人。
1981年,259万人报考,录取28万人,录取率为10.8%。
1982年,187万人报考,录取32万人。录取率为17.1%。
1983年,167万人报考,录取39万人。录取率为23.4%。
1984年,164万人报考,录取48万人。录取率为29.3%。
1985年,176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录取率为35.2%。
1986年,191万人报考,录取57万人。录取率为29.8%。
1987年, 228万人报考,录取62万人. 录取率为27.2%。
1988年,272万人报考,录取67万人。录取率为24.6%。
1989年,266万人报考,录取60万人。录取率为22.6%。
1990年:报考人数283万,录取 61万人,录取率为21.6%。
1991年:报考人数296万,录取 62万人,录取率为20.9%。
1992年:报考人数303万,录取 75万人,录取率为24.8%。
1993年:报考人数286万,录取 98万人,录取率为34.3%。
1994年:报考人数251万,录取 90万人,录取率为35.9%。
1995年:报考人数253万,录取 93万人,录取率为36.8%。
1996年:报考人数241万,录取 97万人,录取率为40.2%。
1997年:报考人数278万,录取 100万人,录取率为36.0%。
1998年:报考人数320万,录取108万人,录取率为33.8%。
1999年:报考人数288万,录取160万人, 录取率为55.6%。
2000年:报考人数375万,录取221万人,录取率为58.9%。
2001年:报考人数454万,录取260万人,录取率为59.0%。
2002年:报考人数510万,录取321万人,录取率为62.7%。
2003年:报考人数613万,录取382万人,录取率为62.32%。
2004年:报考人数729万,录取447万人,录取率为61.3%。
2005年:报考人数877万,录取504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6年:报考人数950万,录取546万人,录取率为57.5%。
2007年:报考人数1010万,录取567万人,录取率为56.14%。
2008年:报考人数1050万,录取599万人,录取比例57%。
2009年:报考人数1020万, 录取629万人,录取率为61.8%。
2010年:报考人数947万, 录取657万人,录取率为69.4%。
2011年:报考人数933万,录取675万人,录取率为72.35%。
2012年:报考人数915万,录取685万人,录取率为74.86%。
2013年:报考人数912万,录取684万人,录取率为75%。
2014年:报考人数939万,录取698万人,录取率为74.30%。
2015年:报考人数942万,录取700万人,录取率为74%。
2016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72万人,录取率为82.15%。
2017年,报考人数940万,录取700万人,录取率为74.46%。
2018年,报考人数975万,录取790.99万人,录取率为81.13%。
2019年,报考人数1031万,录取820万人,录取率为79.53%。
2020年,报考人数1071万,录取856万人,录取率为79.52%。
2021年,报考人数1078万,录取1001.32万人,录取率为92.89%。
上面数据中,有录取率超过100%的,那是推荐制度的原因。有立功表现的人,或企业优秀员工,甚至关系好,背景雄厚的都能被推荐进大学;如同现在体育明星和奥运冠军之类的特招生。
另外还有一个专业名词“工农兵学员”,他们是从工农兵中选拔的大中专学生,从1970年至1976年,我国共招收六届工农兵学员约有2300万人,其中在高等院校就读的学生又称为工农兵大学生94万人。
今天这里讲的录取率和入学率是包含了所有专科和本科,以及艺考生等。
如今时过境迁,2021年录取率90.34%,2022年达92%。中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普及教育的过渡,全民读大学的时代已经到来。
所以以前叫天之骄子,现在大学生叫天之“焦”子,临近毕业季焦虑就业啊。
现在我们的人口是大学生就业嫌多,新生儿嫌少,35岁时嫌老,60岁嫌小。矛盾它爹找矛盾,处处矛盾,还怎么活啊!
特别声明,这个统计把所有学校,也就是阿猫阿狗都包括进去了,比如艺体生。艺体考于1952年实行,于1965年废除,于1977年恢复。
实际上,真正的985这种高校考试依旧是自古华山一条路,竞争激烈异常。
由于地域限制,让有的地方卷的不得了,有的地方则相对容易。
天津、北京、上海的985大学多,且对本省给予照顾,给了当地考生非常多的名额。2022年985录取线,在天津参加高考的学生,获得985高校录取率达到5.81%,是全国平均值的三倍还要多,直接力压了北京、上海两个地方直接排在了第一。
综上所述,天津高考学生是最为幸福的!我公司有同事在成都工作了十年了,户口还留在天津,目的就是为了让小孩去那边参加高考。
讲到这里,我突然想到了北京、上海的房产价格,他们是不是故意这么搞的,故意执行这样的高考政策倾斜让外地人都去他们那里买房,抬高房价,撸外地人羊毛。
如果是真的,那么这种经济意识太厉害了。
2022年各省考生985录取率现在高考上了分数线,基本上是完全按自愿录取,但在1977年的高考,报了A学校,是大概率被B学校录取。
1977年高考也是需要填报志愿,但和现在的完全不同。现在是完全遵从你的意愿,只在你的意愿里面选择,不管你的分数多少。
这么做的科学性我理解是防止超常发挥,保证公平,免得你是缺牙巴咬虱子咬住了,意思是运气爆棚,押题押中了。这个世界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汉灵帝刘秀天选之子,那样都能夺位成功,还有什么不可能呢。
第一年恢复高考,一方面大家可能还没意识到这点,另外一个方面,在精英教育的指导思想下,决定优先确保一些重点大学的生源,因此不少地方并没有严格按填报志愿的顺序录取,而是按分数录取,对于重点大学给予了照顾。
出现了由于某种原因,没有报考某重点学校,或甚至不知道有这所重点学校存在的考生,因为分数高,而被这所重点大学录取的情况。
所以在1977年高考如果你出现了超常发挥,或者正好温习到这部分考试内容的考生,那就幸福了。
这种情况还真不少。
1977年刚恢复高考,出题老师临时拼凑,考题大部分是东拼西凑从过往的考卷上找寻的,依葫芦画瓢就换了一件外衣,出现押题押中的不在少数。
毕竟出考题也是一门技术活,现在我国的教委就有一群高考研究专家每天琢磨怎么出题考人,玩死你。
1977年说考就考,哪里去找这种专业人才啊,所以有些时候真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也是高考研究专家刘海峰,当年第一志愿是福建师范学院,最后却被厦门大学历史系录取。李总理当年第一志愿也不是北大,最后因为成绩优异,被北大截胡。
物以稀为贵,1977级的第一届恢复高考后的毕业生,一方面数量少,供不应求,一方面当时的大学分级并不明显,所以人尽其用。
不像现在就业,大学毕业生不仅要求你的研究生文凭必须是985或211,本科毕业证也必须是985和211,简直是查三代才会录取你,没办法啊,人多。
以前没有高门槛,也就真做到了英雄不问出处。现如今很多优秀的专家、领导当年并非出身于名校,上海交大最杰出的校长张杰院士,本科仅仅是内蒙古大学,除了内蒙古的恐怕没人听说过这所学校。
1977年,高考恢复,伴生的是大规模上山下乡后的回城潮,大量青壮年涌入城市,血气方刚,又无所事事,自然是不稳定因素。
为了解决北京回城知青的问题。1978年,北京开始了一次小范围扩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办了分校,专门招收北京的回城知青。
只能说天子脚下好乘凉啊。
1977年特殊的年份,“怪事”自然特别多,有学生入校是北大,毕业是人大
动荡的十年中,中国人民大学命运多舛,经历了被撤销,被并校纳入北大。1978年因为高考的恢复再次“亡者”归来,人大重新挂牌、建校。
由于错过了第一年的高考,人大的师生资源从哪里来,于是出现了“吃了我的给我吐出来,拿了我的给我还回来”,主要是北大,把当年合并的地盘连带上面的人员退回给人大。
于是出现了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的77级学生,入学是北大,在毕业时,成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生,毕业证发的是人大的。
一个本科念了两个大学,也只有这批人才有这个历史和幸事了。出去吹牛都是那么有噱头和资本。
上岸第一剑,专斩意中人。
高考的恢复让许多知识分子改变了命运,从偏僻、苦寒的农村回到了城市,洗净黄泥,西装笔挺。
这些命运改变的背后也满是“可以相濡以沫,却不能在人生得意之际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的无情与背叛。
很多鲤鱼跃龙门,成功高考的人,上岸第一剑,专斩意中人。
我爸的弟弟就是这样的其中一个。当年知青下乡,他借宿的那家人对他非常好,已经将他当女婿,他和别人的女儿在家里早就公开同居,就差办结婚证了。
高考恢复,他立刻跑去报名并成功上岸,入学后,班上一个女生倒追他,他没有任何犹豫,让我爷爷就是他父亲出面去通知那边不用等他了,他不会回去了。
我爷爷气死了,没办法硬着头皮去了。
等他放假带着大学里的女生回来时,我爷爷直接不准进门,把他们轰走了。
我问我爸,爷爷既然要帮他去那边解除了婚约,为什么又不认他的新女朋友呢。
我爸说,因为他带回来的女朋友太丑了,丑得你爷爷都不认。
后来我爸问他,你为什么选择这个,他只说了一句,我穷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