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知道为什么,对于古人是否存在的质疑是越来越多。
先是金灿荣教授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就纯属虚构。因为13世纪前欧洲文献里,就没提到他的名字。并且相对于我们同时期的5000字地《道德经》、10000多字的《论语》,亚里士多德留下的著作,实在有些过于高产了。并且这也是无法被当时数量稀少且昂贵的羊皮纸、莎草纸所承载的。还有就是亚里士多德这个人懂得太多。数学、物理、天文、艺术、音乐、哲学、伦理,这明显不是一个正常人所能企及的范围。
之后又有易中天老师对于老子的身份提出的疑问。他认为老子字面意思就是老先生。《史记》里那个年长于孔子的老子,与《道德经》的作者,很可能不是一个人。他们分属于不同的时代,一个在儒家出现之前,一个在儒家出现之后。
对于他们讲的对不对,我觉得我没资格去评论。网络上的争议已经足够多了,我相信仁者见仁,每个个体的心里也都有自己的一杆秤。但之所以会出现那么多关于这些被认为是中西方祖师爷似的人物身份的质疑,就是因为一种种现象的存在。那就是后人假托古人之名进行创作了。
毕竟因为年代久远,那些公元前几世纪的书,最初的原本是不可能保存到现在的。我们目前能够看到的,都是后人的抄本。那里面有多少改动,就非常难考证了。所以此类情况在东西方都不是什么新鲜事。
比如老子的《道德经》,易中天老师说了,马王堆里面出土的帛书就跟我们常规的通行本有许多区别。再到四书五经里面《尚书》的一个版本。古文《尚书》早在几百年前也被证明是伪作了。还有一些假托明人的伪诗、伪词等。甚至,直到现在,这种后人假托古人之名进行创作依然甚嚣尘上。金庸最火的时候,就曾经出来过许多冒名顶替挂着金庸名字的假书。直至当下,我们经常还会听到许多明明不是鲁迅的话,却总被冠以鲁迅先生曾经讲过的所谓名句。
究其原因,还是因为人人都不能免俗。名人效应太诱人了。人们对于上古先贤无条件崇拜、信任。很多时候,你自己说出来的话,写出来的书往往都是石沉大海。然而一旦被冠以名人的前缀,顿时就洛阳纸贵,往往会让人深信不疑。一样的东西,作者有名,那就是旷世佳作,读不懂是你的问题。如果作者无名,那就是地摊文学了。
这也让我想到了曾经听到过的一个故事。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篇作文。学生回家找了一篇比较生僻的鲁迅先生的文章,一字不差抄下来交了上去,被老师痛斥。写的什么玩意儿,看都看不懂!
有人会说了,古人为什么要那么做呢?自己辛辛苦苦的劳动成果,就算凭借名人效应能够流传下去,却依然无法名垂青史啊。可许多读书人其实更在乎的是自己的思想、理念,能够影响更多,甚至影响一代又一代的人。
虽然大家在质疑古人是否存在,以及其著作是否真实。许多内容的来源有待考证,但也都是历代先人留下的智慧结晶。无论其来源真假,都不妨碍我们从中吸取到有用的知识,了解到不同时期人们的文化与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