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卿曻
编辑|江卿昇
前言2025年1月,韩国的出口在经历了15个月的增长后,突然出现了下滑,降幅达到10.3%。
在这一波变动中,韩国产品出口的主要目的地表现各异,美国和欧盟的出口表现相对坚挺,而中国的出口则成为了当中的焦点。
美国作为韩国的最大贸易顺差国,其93亿美元的出口额令人关注,而欧盟虽然有50亿美元的出口额,但同比下降幅度也不容忽视。
那么随着韩国出口的整体疲软,为什么美国和欧盟的市场反而表现亮眼?中国的市场又为何出现大幅萎缩?究竟是什么因素在背后起作用?
韩国对美出口2025年1月,韩国出口总体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但在这片颓势中,唯一的亮点就是韩国对美国的出口。
根据韩国产业通商资源部的数据,1月份韩国对美的出口额高达93亿美元,较去年增长了9.4%,这一数据令人感到振奋,尤其是在韩国其他主要贸易伙伴市场表现低迷的背景下。
首先韩国出口对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之一,便是石油制品和电动汽车产业的爆发,石油制品出口增长了30.5%,成为韩国对美出口的关键部分。
随着美国在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领域的快速发展,韩国的二次电池和汽车零部件也受到了市场的青睐。
美国正迅速向电动汽车市场过渡,而韩国在电池生产技术方面拥有显著优势,成为了美国市场不可或缺的供应商,这使得韩国出口到美国的二次电池产品,同比增长了50%。
与此同时,汽车零部件出口也稳步增长,尤其是在美国汽车制造商逐渐增加电动汽车生产线的情况下,韩国的零部件需求大幅上升。
可是除了这些产业的积极表现,韩国对美国出口的强势增长还受益于两个外部因素,首先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但美国依然保持着较为强劲的消费需求。
特别是在基础设施建设和制造业方面,美国需求持续增长,其次尽管中美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韩国却凭借着与美国较为密切的经济和政治关系,获得了相对稳定的市场准入和贸易支持。
尤其是在美国政府推出的政策支持下,韩国的出口公司能够获得一些优惠的贸易待遇,进一步推动了出口额的增长。
虽然整体全球经济形势不容乐观,但美国市场的需求依然强劲,成为了韩国出口的救命稻草。
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美国市场的需求激增,还是其他因素在全球市场中悄然改变了格局?
韩国对欧盟出口如果说韩国对美出口在2025年1月的强势增长给人带来些许希望,那么对于欧盟的出口情况则显得更加复杂且充满挑战。
2025年1月,韩国对欧盟的出口额降至50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1.7%,为什么韩国在对欧盟出口的表现上会遭遇如此大的压力?
欧盟一直是韩国的主要贸易伙伴之一,尤其是在汽车和电子产品等领域,过去几年,韩国凭借其高科技产品和强大的制造能力,在欧盟市场上占据了稳固的位置。
然而近期的表现却显示出韩国在这一市场的竞争力正在受到削弱,首先欧盟的整体经济增速放缓,特别是德国等传统工业强国的需求出现下滑,直接导致了韩国出口的萎缩。
汽车零部件、机械设备和化学品等领域的需求减少,成为了推动韩国对欧盟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欧盟市场的不景气并非短期现象,而是长期的经济结构性问题,随着欧盟自身对新能源和环保产品的需求逐渐增加,韩国在传统汽车零部件和化学品等领域的优势开始逐渐消退。
尽管韩国在高端科技产品,尤其是半导体、智能手机等领域具有一定优势,但这些领域的市场份额已经趋于饱和,难以带动整个出口增长。
除此之外,欧盟市场中韩国的竞争对手也在不断增加,特别是中国和日本,它们不仅在价格上具有竞争优势,且在产品质量和创新性方面也逐步迎头赶上。
中国的产品在价格上更具吸引力,而日本则以其高质量的技术和精密制造占领了韩国曾经占据的部分市场份额,由于这些新兴竞争者的崛起,韩国在欧盟的市场份额逐渐被侵蚀。
虽然到了如此地步,但是韩国在欧盟市场的潜力仍然不可忽视,尤其是在绿色能源和电动汽车等新兴领域,韩国的高科技产品依然具备很强的竞争力。
例如韩国在电动汽车电池、太阳能电池板以及储能技术方面的研发投入,已使其在这些领域具备了一定的市场份额。
而且欧盟在应对气候变化和推动绿色转型的过程中,必然需要更多来自韩国的绿色科技产品,比如,韩国的二次电池、储能设备和太阳能设备在未来几年内可能迎来更大的市场需求。
随着全球市场变化的加剧,韩国如何在这个市场中找回失去的份额呢?尤其是在面对中国的竞争压力时,韩国在欧盟市场的表现是否会迎来转机?
为何出口中国额如此之少?近年来,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呈现出持续下降的趋势,这一变化引发了业内广泛的关注,2025年1月,韩国对中国的出口额为92亿美元,同比下降了14.1%。
这是自2020年以来,韩国对中国出口首次跌破100亿美元大关,而这一趋势自去年6月以来已经持续了12个月,显示出韩国与中国之间的贸易关系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挑战。
韩国半导体产业无疑是其出口的支柱之一,根据统计数据,半导体占韩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较高,但自去年以来,韩国对中国的半导体出口开始显著下滑。
2025年第一季度,韩国半导体对华出口下降了44.6%,这一变化主要受到全球半导体需求萎缩的影响,尤其是存储器市场的价格下跌,导致韩国出口的半导体产品价格大幅下降。
其中存储芯片市场的低迷尤为明显,中国作为全球电子产品生产的中心之一,长期以来是韩国半导体产品的重要市场。
然而由于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逐步崛起,韩国在中国市场的份额受到挤压。
中国芯片企业如华为海思、长江存储等,凭借政府的支持和本土化生产的优势,逐渐减少了对外部半导体产品的依赖,直接影响了韩国半导体的出口。
此外,韩国半导体产品的高端需求减弱也与中国本身产业升级密切相关,中国正在推动国产化进程,政府大力投资研发半导体制造技术。
随着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中国本土产品逐渐填补了市场空缺,韩国的市场份额被逐步蚕食。
尤其是在高端芯片领域,中国制造的芯片质量和技术逐渐接近国际水平,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市场的自给能力。
而韩国石油产品的出口也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2025年1月,韩国对中国的石油产品出口下降了20%以上,这一趋势与国际油价波动密切相关。
全球油价在过去一段时间经历了大幅波动,特别是在2024年底至2025年初,油价一度下跌至多年低点,直接影响了韩国石油产品的出口表现。
除此之外,中国国内炼油产业的快速发展也使得其对进口石油产品的需求有所减少。
中国近年来加大了对本土炼油技术的研发,尤其是提高了石油精炼技术的自给能力,减少了对外国石油产品的依赖。
随着中国石油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加速,韩国的石油产品在中国市场的需求逐渐减弱,韩国原本依靠石油产品赚取的外汇收入正面临着下滑压力。
除了中国本身经济和产业的变化,中美贸易战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韩国对中国出口的困难。
由于韩国与美国的经济和政治联系密切,韩国在全球市场的贸易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中美关系紧张的影响。
在中美之间不断升温的贸易摩擦中,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某些产业中被迫选择立场,尤其是在半导体等高科技产品领域。
中国消费者对美国品牌的偏见加剧,导致韩国作为美国的盟友在某些消费品领域受到波及。
特别是在电子产品和汽车零部件等领域,部分中国消费者对韩国品牌的兴趣下降,韩国商品在中国市场的受欢迎程度大幅下降,使得韩国在这一市场的销售额持续下滑。
此外,中美贸易战不仅影响了市场情绪,还导致了中国市场对外国产品的购买意愿减弱,尤其是随着中国本土制造业的崛起,外资品牌的市场份额不断被压缩。
韩国品牌逐渐失去了中国消费者的青睐,尤其是在家电、智能手机等消费品领域,韩国品牌的竞争力逐步下降。
韩国三星位于中国的一处门店
随着中国本土产业的崛起,韩国不再是中国市场上唯一的技术供应商,中国国内品牌的崛起,尤其是在家电、智能手机、汽车零部件等行业,给韩国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
例如中国本土手机品牌如华为、小米、OPPO等,凭借其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和创新功能,逐渐蚕食了韩国电子产品在中国市场的份额。
除了价格和技术竞争,韩国在中国市场的营销策略和产品定位也未能及时适应消费者的变化。
特别是近年来,韩国商品的质量、价格和品牌定位逐渐未能满足中国消费者的高需求,韩国品牌的智能手机在中国市场上逐渐缺乏竞争力,消费者更加倾向于选择中国品牌产品。
结语通过韩国出口状况,可以看到,尽管面临对中国出口的下滑,韩国在美国和欧盟等市场的表现依旧不容忽视。
面对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和市场格局的变化,韩国正积极寻求在全球贸易中重新定位自己。
参考文章环球市场播报2025-02-1《韩国1月出口同比下降10.3%,结束连续15个月增长》
新浪财经2025-02-01《韩国1月出口同比下降10.3%,结束连续15个月增长》
如果你也喜欢我的文章,不妨点个“关注”吧!小生在此谢过了!
粤兔
棒子的出口美国就不用说了吧,包括三星在内,所有超大型的棒子企业一半的股份都是美国资本的。中美干得越凶,棒子出口美国越多。这叫肥水不流外人田,而实际留给棒子的没几个钱,因为像三星这种企业超80%的优先股是犹太资本的,也就是说别人吃完了剩下的才是你的[呲牙笑]
健康向上
费劲!
烈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