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3月至1938年3月,粟裕任挺进师师长,率500人部队由闽浙赣挺进浙江,开展游击战争,开辟苏维埃根据地。当时部队与中央失联,士气低落,且面临重兵围剿,粮草武器匮乏。
然而,粟裕凭借惊人意志力和韧性,未失革命信心。他通过深入调查研究,选定浙西南仙霞岭为中心的地区,作为首个游击战场。经数十次战斗,部队发展至近千人,地方武装和人员也各近千人。遭敌人40多个团“进剿”后,粟裕率主力跳出浙西南,挺进浙南及浙东南广大地区,开辟新战场。
更了不起的是,粟裕带领部队创造了边打边建边巩固边发展的根据地体系,浙南根据地发展到纵横250公里之大,部队再次发展到1500人以上,地方武装数万人,开辟了良好的游击战争战场。他深入研究战场自然地理条件,每到一地必调查地形道路,总结出与敌人“兜圈子”、“杀回马枪”等行动方式,使敌人无法捉摸。
在三年敌后游击中,粟裕走遍浙赣路以南、天台山以西、浙闽边以北的大小山头。在极其艰险的环境中,他始终是敌人追捕的首要目标。然而,敌人出动十万兵力,却始终拿粟裕没办法,剿不灭挺进师,堪称战争奇迹。 浙南三年游击战争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粟裕率领的挺进师牵制了敌人兵力,在战略上支持了长征的中央红军,同时在我党我军低潮期,在华东地区开辟了具有相当规模的根据地,对推动国内革命和抗日战争形势产生了积极影响。对毛主席和党中央来说,粟裕在绝境中保留革命武装、开辟根据地,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