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无作业日”,需对作业进行“弹性”设计
王营
降低考试难度、防止以各种名义变相组织考试,每周学科类作业占比不得超过70%,探索推行每周一天为“无作业日”……四川省教育厅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关于进一步做好义务教育学校考试和作业管理的通知》,通过上述举措进一步落实“减轻学生考试和作业负担,切实发挥考试和作业的育人功能”的要求。
过重的作业业负担不仅影响孩子们的身心健康,也会影响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为减轻学生作业负担,此前武汉七一华源中学也曾在全校各个年级推行每周一天“无作业日”:每天指定一门学科,老师不布置作业,其他学科不增加作业量。此外,各班每天控制作业总量,由班主任负责协调,学习委员负责记录。作业总量上要求,七年级不超过1.5小时,八年级不超过2小时,九年级不超过2.5小时。
四川省规定:实行学科轮流作业制度,每天布置书面作业的学科:小学一二年级,可安排1-2个科目的书面作业,在课堂内和课后服务时段完成,不得安排学科类书面家庭作业;三至六年级,书面作业控制在2科以内,七八年级控制在4科以内,九年级控制在5科以内。每周的作业中,学科类作业不得超过70%,实践探究类作业不得少于30%。探索推行每周一天为“无作业日”,减少周末、法定节假日书面作业。
从各地实施情况看,无论是小学,还是初中,“无作业日”的设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欢迎,大多数学生认为,每天自由支配的时间多了,身心放松了。但也有人表达了某种担心,集中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担心每周学生度过“无作业日”后,任课教师是否把作业总量平均到其余四天?二是担心教师如何控制每天的作业时间?
对于第一种担心,有的学校规定:每天指定一门学科不布置作业,其他学科不得增加作业量。如果各科老师都能精心设计每天作业,这个要求不难达到,不会把作业量平均到其他四天。对于第二种担心,有的学校明文规定:各班每天控制作业总量,由班主任协调,学习委员负责记录,各科作业量总和不得超过规定的时间。
每周设立一天为“无作业日”,通过控制作业总量的办法来减负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这种想法值得肯定,可以有效引导教师精选作业,提高作业效率。但是,若每天各科作业量加起来不超过规定时间,教师能做到这么准确预测吗?
事实上,任课教师只能对每天的作业量做一个大致的预测,不可能把所有学生每天的作业时间精确到几分几秒,因而这一规定看上去十分合理,却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个性差异。对于基础较好,听课认真,学习较为主动的同学,可能用很短的时间就能完成教师布置的当天作业;而对于基础较差,学习习惯不好,学习主动性差的同学而言,可能要用很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当天的作业。这样以来,通过作业时间来限定每天的作业量,实则就变成了一种形式。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笔者认为,应着眼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尽量在课堂上完成作业。课堂教学是减负学生学习负担的主阵地,教师课堂上做到教学目标明确,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教法得当,学习指导到位,课堂教学效益高,那么学生完成当天作业就顺利,作业负担就必然减轻。因此,无论课堂教学任务多么繁重,教师都要精心设计课堂教学,提高“当堂达标率”,并在课堂上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当堂完成作业,这是减轻学生负担的不二选择。如此,不仅学生学习效率高,即使适量布置课下作业,学生也能利用课下很短的时间顺利完成。
一些成功学校的实践证明,通过提堂教学效率来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的做法不仅可行,而且能够达到提质增效的目的。江苏洋思中学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不仅带来学校教学质量的大面积提升,也切实减负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而且为教师课下转变差生赢得了大量时间。
二是设计“弹性”作业,体现因材施教。因学生完成作业用时长短不一,因此教师在设计作业量时,不可能将学生课下作业时间拿捏的十分准确,作业难了或布置多了,基础较差的同学完成不了,达不到减负的目的;作业布置少了或难度太小,基础较好的同学吃不饱,则难以达到作业的目的。
因此,作业设计不宜在量上搞“一刀切”,不妨倡导教师布置“弹性”作业。教师在大体把握作业总时长的前提下,对于基础较好、水平较高的同学,在完成基本作业的同时,可以布置一些有难度的探索性作业,以激发其探究的兴趣;对于基础中等的同学,完成基本作业后如果还有时间和精力,也可以做一些有难度的作业,以增强学习的挑战性;学习基础不好的同学,只要能完成基本的巩固性作业即可。这样分层布置作业,既兼顾学生的个体差异,也能有效减轻学生的作业负担,并且能让优者更优,差者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