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走亲访友,你发现没有,有些人涨工资了!
有的普通公职人员,一个月涨500元;有的大学教授,一个月涨700多元,还都补发了去年下半年的……
喜大普奔的涨工资,终于盼来了。
只不过第一波先从6000万人的公职人员开始。
目的就是要拉消费,因为“一个人支出,就是另一个人的收入”。
背后有很大的“乘数效应”。
这不一开年,就直言不讳的喊话了——
“把提振消费摆到更加突出位置。要大力支持居民增收,促进工资性收入合理增长,拓宽财产性收入渠道,提升消费能力。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增加收入,提振消费,这是眼下的“燃眉之急”。
只有把消费拉起来,才是摆脱通缩,实现通胀的最有效、最直接办法。
所以,先让一部分人的收入增加,去消费;作为杠杆支点,撬动更多人收入增加,再去消费……循环起来。
说到消费,天津可是有点儿拖后腿。
咱天津人真太爱存钱了,对“买买买”没啥兴趣。
天津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简称“社零”)去年没公布数据,估算大约3700亿左右,只占GDP的21%。
在15个重点城市中,天津的消费力是最弱的。
南京GDP与天津同样都是1.8万亿,但人家社零8500亿,占GDP46%。
上海社零总额最高,1.7万亿;成都1万亿;苏州1万亿……
重庆2024年社零占GDP比重接近一半。
说明重庆人创造的价值中,有一半进入了消费环节,遥遥领先其它城市。
天津社零/GDP比重,低于全国34%的水平。
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都低于平均水平。
但唯独医疗保健支出占比,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要不天津人均寿命82岁,全国第三呢)。
天津人不爱消费,那钱都去哪了?
存起来!
天津人均存款一直很高,2024年高达17.3万/人。
全国排名第三,仅次于北京和上海。
比全国平均10.7万/人的水平,竟高出62%。
即便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都下降到了1.45%,也没能阻止天津人存钱的脚步。
“天津人爱存钱不爱消费”背后渊源很多,比如:
天津人的消费偏好比较务实。
注重性价比,追求物美价廉,对“高溢价”不买账。
最典型的,现在社区食堂遍地开花,本来是给老年人做配套,没想到更受年轻人欢迎。
天津人“舍得吃,不舍得穿和用”。
“借钱吃海货,不算不会过”说的就是天津人对饮食的重视,但其他领域消费相对克制,“有用的就完了”。
天津人的性格就是“小富即安”。
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比较保守,怕上当受骗,不热衷投资。
这都是主观的,也有客观原因。
比如体制内“高公积金、低现金”,“卷学区房”每月还款压力大,商业场景吸引力不足……
这些都导致天津社零总额比较低,消费力弱。
但是!天津人有一点很厉害:
更愿意把钱变成资产,“好钢用在刀刃上”。
看这张充满年代感的表格。
2016年楼市大行情启动,天津人的“买房热情”太激烈。
全年成交2332万平米新房,全国第三名,被列入“超重量级城市”。
当年投资占比达50%,存款直接变“弹药”。
眼下又是一次周期起点。
政策全面松绑(小作文称深圳将全面解除限购,为期两年)、不断降房贷利率、增加收入、拉升消费、提高物价……
房价正在酝酿一次大涨,一旦投资属性被激活,天津人的购买力不可小觑。
存款,即弹药。
大伙手中的“弹药”比2016年还要强(天津本外币存款余额:2016年3万亿,2024年4.7万亿,增长56%)。
2月5日国常会也提到“更好满足住房消费需求”。
在行情启动之前,要想拉升天津的住房消费,就得迎合天津人的消费习惯——质优价廉,这才有机会提高销量。
怎么“质优”?继续突破,建好房子。
2月12日,北京刚发布“好房子”的建造标准。
允许设计架空层、开放式阳台、挑空空间、增配共享邻里空间等,也开始卷产品力。
这方面天津已经比北京领先一步。
不过,卷产品是一条没有回头路的赛道,一旦开始只能加速,不能停滞。
2025年,天津住宅的产品创新,继续肉眼可见的突破。
老盘卖不动,那就继续整新盘。
· 中交海河玺二期、中海可口可乐地块、全部楼栋都配有露台;
· 中建海河柳林60号地,首次出现北向飘窗;
· 武清招商揽阅,将楼梯间“外挂”,得房率接近100%……
还有一些工程上的隐形红利。
宗旨只有一个:用“质优价廉”去创造需求。
为什么小米的产品销量高?无论汽车还是家电。
很简单——更好而不贵。
房子也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