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终前袁世凯把儿子叫到床前:你不要送葬,拿枪打死穿红衣服的人

曦言说人间 2025-02-13 02:37:09

1916年,袁世凯走向了人生的终点。

从一度掌握北洋政府至高权力的雄主,到如今奄奄一息的病弱老人,袁世凯的一生仿佛是一场无法逃脱的命运悲剧。

而在临终时刻,袁世凯也并没有选择简单的安然离去,而是向身边最亲近的人——他的长子袁克定,提出了一项冷酷且奇怪的要求:“你不要送葬,带上枪,打死穿红衣服的人。”

那么,他究竟为何要儿子在葬礼上拿枪对准那个穿红衣服的人?这背后,又隐藏着怎样的恩怨情仇?

袁世凯的崛起

1911年,清朝的腐败与动荡,终于引发了震撼整个帝国的辛亥革命。

而在这股巨变的浪潮中,袁世凯,一个曾经的清朝武将,凭借着无与伦比的权谋与冷静的判断,开始崭露头角。

袁世凯自小便显露出过人的聪慧与出众的军事才能,少年时期的他,便游走在各大军事流派之间,精研兵法,酷爱马战。

他的父亲早年为袁世凯铺设了不少优渥的前途,通过引荐,他得以进入北洋武备学堂,深得清朝重臣李鸿章的青睐。

进入军界后,袁世凯展示出了过人的军事才干,那时的北洋军,虽处于清朝的权力架构下,却是一个相对独立且强大的军事力量。

袁世凯凭借过人的胆识与战略眼光,一步步向上爬升,迅速成为北洋军的核心人物。

他并不单纯依靠单打独斗的军功,更多的是通过精妙的权力博弈,与其他官员、政要建立起紧密的联系。

他擅长结交上层人物,极其懂得如何在复杂的政治斗争中游刃有余。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袁世凯作为北洋政府的重要军事统帅,成功劝降了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宣统帝,宣布退位并将政权交给了国民政府。

他的这一举动,标志着清朝的彻底灭亡,也奠定了他在中国政坛的主导地位。

1915年,袁世凯借着政权动荡和国民党内部的分裂,顺利成为中华民国的临时总统。

身为一国之君,他的权力几乎无人能及,但袁世凯并不满足于一位“民选总统”的身份,他心中始终藏着恢复帝制的野望。

于是,他决定铤而走险,尝试恢复封建帝制。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在北洋军的支持下,利用军权逐步剥夺了其他政治势力的力量,强行推动《中华帝国约法》,宣布自己为帝。

但这一决定很快就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弹,无论是国内的政治势力,还是民众的广泛反对,都让袁世凯的称帝梦想岌岌可危。

民众普遍认为袁世凯的行动是在背弃革命,恢复专制,企图重蹈清朝的覆辙,西方列强也对袁世凯恢复帝制表现出了强烈的质疑。

经过一系列政治操作,袁世凯意识到自己的称帝计划无法实现,他选择在1916年3月宣布退位。

这一退位决定虽保全了袁世凯的权位,但也彻底瓦解了他与民众之间的信任,整个北洋政府的统治基础在民众的反感与国际压力中摇摇欲坠。

临终前的叮嘱

1916年,袁世凯的府邸里让人感到一种极度的压抑,此时,袁世凯已是奄奄一息。

自他最后一次试图称帝失败后,他的健康状况急剧恶化,心力交瘁的他几乎无法再坐起身来。

袁世凯的儿子们也已悉数赶到,袁克定,作为长子,坐在父亲床前,默默看着那位昔日雄才大略的父亲,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克定,你听着……我死后,葬我于安阳……可千万不要送葬,记住我的话,拿枪,打死那个穿红衣服的人。”

这突如其来的命令让袁克定愣住了,穿红衣服的人?那究竟是谁?

但是,袁克定此时再也无法问出更多的问题,病榻上的袁世凯已经陷入了深度昏迷,整个房间瞬间变得静悄悄的。

直到不久后,袁世凯终究没有熬过这场病魔的折磨,静静地闭上了眼睛迎接了死亡。

袁世凯去世的消息迅速传遍了整个北京,震动了整个国家。

民众对这个曾经引领清朝走向灭亡、短暂称帝的男人充满了复杂的情感——既有厌恶,也有恐惧。

而在这个动荡的时刻,袁克定被推到了风口浪尖,他继承了父亲的遗产,成为北洋政府的新一任领导人。

随着袁克定的葬礼逐渐临近,袁克定的心情也越来越沉重,尽管他已经没有心情去考虑父亲的遗愿,但父亲临终时那句话却一直在他耳边回响。

那一天,葬礼的队伍浩浩荡荡,亲朋好友,政界要员,甚至一些外国公使都到场吊唁。

人群中议论纷纷,袁克定站在队伍的最前方,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感。

忽然,他的眼睛定格在了一个身影上,穿着鲜红衣袍的男人在人群中格外显眼。

那人正是段芝贵——袁世凯生前的心腹,曾经一路为袁世凯效力,助其攀登权力的巅峰。

袁世凯眼中的“心腹之患”

段芝贵从小生活在一个并不显赫的家庭,但他天生机灵,特别善于察言观色,对于家族中那些为求升迁而竭力攀附权贵的行为,他从未感到羞耻,反而视为自己的生存之道。

年轻时,段芝贵选择投身军旅,这一选择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通过一系列巧妙的社交和手段,段芝贵不仅得到了北洋武备学堂的青睐,还结识了袁世凯。

对于袁世凯来说,段芝贵身上那种“急功近利”的态度,在当时动荡的政局中反倒让袁世凯觉得他是一个有用的工具。

段芝贵则并未满足于此,他深知袁世凯的野心远大,最终会有所作为。

于是,他更加积极地讨好袁世凯,无论是日常的言行,还是在袁世凯需要时提供的诸多建议,段芝贵都能在最合适的时机伸出援手,并且无条件地支持袁世凯的决定。

而正是这种忠诚,成功地让他进入了袁世凯的核心圈子。

当然,段芝贵的忠诚并非出自真心,而是一种深谋远虑的自我谋取利益的手段。

因此,在这种环境下,段芝贵更加注重通过权力的交易和各方势力的博弈来谋求自己的地位。

在袁世凯试图称帝的过程中,段芝贵的角色变得尤为重要,作为袁世凯最得力的助手之一,他在背后默默推动着袁世凯的政治计划。

只是,,段芝贵的“忠诚”却有着明显的权力色彩,他不仅在袁世凯的支持下,迅速攀升至政坛的高层,还利用这个机会加强了自己的财富积累与政治影响力。

正是段芝贵在权力背后所做的那些肮脏勾当,逐渐引起了袁世凯的警觉,同时,段芝贵在为自己谋取利益时的种种行为,使得他与袁世凯之间的信任逐渐破裂。

随着袁世凯称帝的失败,段芝贵的地位开始遭遇动摇,袁世凯也逐渐看清段芝贵的本性,而这个曾经为自己殚精竭虑的臣子,反而变成了他心头的一个巨大的隐患。

尤其在袁世凯的健康急剧恶化后,段芝贵的一些言行更是引起了他强烈的不满。

正是这种潜在的敌意,促使袁世凯在临终时发出了那句令人震惊的指令——让儿子在葬礼上击杀穿红衣服的人。

逃过一劫

彼时,段芝贵穿着一袭华丽的红衣,站在人群中,看上去与其他吊唁者截然不同。

而袁克定脑海中想起父亲临终时的遗言后,下意识地从怀中掏出手枪,指向了段芝贵的方向。

周围的人似乎都没有察觉到这一瞬间的变化,葬礼仍在继续。

就在袁克定准备扣动扳机时,段芝贵却突然察觉到不对,他眼神一凛,身体迅速转身,向着人群中最远的角落奔去。

袁克定的手稍微迟疑了一下,最终没有射出那一枪,最后,段芝贵以惊人的速度逃离了现场,迅速消失在了人群之中。

这之后,段芝贵虽然并未在葬礼后立即遭到报复,但他清楚,自己与袁家的这段恩怨,已经走到了不可避免的终点。

而这一切,终究源于袁世凯对他深深的怀疑与失望——即便死后,仍旧未能放过他。

时间飞逝,段芝贵在民国政坛的存在逐渐开始变得微弱,他曾经是袁世凯最亲信的心腹,利用一切机会稳步攀升,可是在那个乱世的背景下,没有人能够永远保持权力的巩固。

段芝贵的后期,充满了痛苦的挣扎和无奈,他频繁地变换阵营,游走于不同势力之间,但无论如何,这些并未给他带来真正的安全感。

政治上的这些变化,尤其是随着冯国璋、段祺瑞等新一代权臣的崛起,段芝贵的地位和影响力开始逐渐式微。

最终,段芝贵在1925年因病死去,在他离世的时候,尽管他曾经有过辉煌的政治成就,但早已失去了他曾经所拥有的权力与影响力。

虽然,段芝贵不断游走于各种政治力量之间,力求保持一席之地,但最终,他也未能逃脱这个时代带来的无情命运。

正如许多历史人物的结局一样,段芝贵的命运最终也被历史的浪潮吞没,成为那个时代最复杂、最具争议的一个政治符号。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3 阅读:2007
曦言说人间

曦言说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