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羽被杀后,诸葛亮冷冷地说了11个字,刘备听后立马赐死长子刘封

曦言说人间 2025-02-23 03:56:17

三国时期,英雄辈出,其中,刘备、关羽、张飞三兄弟的结义成为了那个时代极为传奇的一幕。

三人约定共生死,肝胆相照,关羽,更是以其忠诚与英勇,成为了刘备最得力的将领之一,他还留下了“温酒斩华雄”“水淹七军”,这些令人传颂的战绩。

但关羽最后因东吴的背叛,最终落得身首异处,给蜀汉带来了巨大的损失。

与此同时,诸葛亮也在关羽死后说了11个字,这让刘备听后立即赐死了长子刘封。

那么,诸葛亮究竟说了什么,才会让刘备赐死自己的儿子?

关羽兵败麦城

建安二十四年的襄樊战场上,关羽凭借水淹七军一系列辉煌的胜利声名鹊起,就连曹操都曾因其锋芒逼迫,差点决定迁都。

但局势变化得很快,就在关羽处于如日中天的时刻,东吴突然反戈一击,背弃盟约,吕蒙以一身白衣轻巧渡江,直袭关羽的后方。

瞬息之间,南郡失守,关羽家眷被困,急需援助。

此时,关羽一方面要与曹操的部队对抗,另一方面又要急速回防南郡,整个局面变得岌岌可危。

同时,他深知不可以再拖延,便紧急派遣信使送出军书,向驻扎在上庸的刘封求援。

这封信带着关羽的绝望,也带着他最后一丝对兄弟情谊的寄托。

刘封是刘备的儿子,常年驻守上庸,血脉和义气的双重联系,让关羽无比信任这位“侄子”,认为他必定会为兄弟的生死而挺身而出。

几天之后,关羽的情况更加严峻,东吴的吕蒙趁机发动全面攻势,关羽的后方全面崩溃,南郡彻底失守。

焦急万分的关羽,再次写信给刘封,再度请求援助,心中也不禁生出几分愁苦。

但令人震惊的是,刘封和孟达两人却作出了让关羽绝望的决定,他们的军书迟迟未到,反而给出的理由是,刚刚占领的上庸尚未稳固,军心不稳,不宜出兵。

刘封的犹豫,关羽当然明白,上庸刚刚攻克,士气未稳,出兵可能导致防线出现松动。

可这份犹豫却让关羽陷入了更加绝望的境地,在他眼里,刘封的选择,既是出于理性,但更是背离了兄弟之情。

刘封的决定最终改变了整个局势的走向,关羽的援兵未能到来,关羽只能孤身死守麦城。

东吴势如破竹,关羽和他的儿子关平最终在临沮遭遇伏击,关羽被生擒,随即被东吴残忍杀害。

刘封的崛起

事实上,刘封并非刘备的亲生儿子,他原本名为寇封,出身普通,但命运的转折让他的人生也改变。

在刘备初入荆州时,恰巧结识了刘封的舅舅,刘封的父亲并无显赫之处,但这个舅舅看中了刘备的前途,便借机将刘封推向刘备身边。

刘备见他容貌英俊,体格魁梧,便收其为义子,从此刘封成为了刘备的重要人物之一。

刘封的崛起,首先是在战场上立下赫赫战功,尤其是在刘备征战益州时,刘封表现得尤为突出。

在刘备对益州的征服中,刘封屡次立下战功,勇猛无畏,屡战屡胜,让刘备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面对曹操的强大势力,刘封在许多关键战役中,展现了超凡的胆略与武力。

尤其在汉中之战中,刘封作为先锋大将,冲锋陷阵,令敌人闻风丧胆,刘备看到自己的义子如此英勇,心中不禁愈发欣慰,对刘封的期望也越来越高。

刘备的期待,表现在多方面,一方面,他视刘封为未来蜀汉政权的继承人之一,认为刘封有足够的能力和智慧,能够肩负起延续大汉事业的重任。

另一方面,刘备看重刘封的忠诚与勇猛,他希望刘封能够不负所托,在未来的江山大业中,为蜀汉做出巨大贡献。

不过,刘备的期待,并非是对刘封无限放任的宽容。

在刘备看来,刘封虽有能耐,但仍需要不断磨砺,尤其是在性格上,刘封的刚猛与固执有时反而会让他错失良机。

在刘备的眼中,刘封是一匹良驹,但他需要适应更复杂的局面与挑战。

刘备不止一次地提醒刘封,身为统帅,除去武力,还需具备谋略和胸襟。

刘备希望,他所栽培的这个义子,能够成为一个成熟的领导者,能在未来接过蜀汉的旗帜。

但刘封所没有意识到的是,他所表现出来的桀骜不驯、强硬姿态,在一场生死攸关的局面中,成了无法忽视的致命弱点。

而关羽的死,正是刘备的期望和刘封实际行动之间的鸿沟,也注定让刘封的命运发生了急转直下的变化。

诸葛亮的评价

诸葛亮的评价,或许可以揭示刘封这一切行为的真相。

在关羽兵败麦城、孤军奋战的那一刻,他的两份求救信,虽然措辞略有不同,但内里却传递出相同的求助之意。

刘封作为刘备的义子、关羽的“侄子”,理应挺身而出,不顾任何私人或军事上的风险,去援助这位曾经为自己父亲出生入死的结义兄弟。

但刘封却以“刚刚攻下上庸,军心未稳”为由,拒绝了关羽的求援,这一决定,毫无疑问是个致命错误,直接导致了关羽最终的死于东吴之手。

诸葛亮深知,刘封的性格虽然坚韧,但也正是这份刚猛让他在关键时刻无法作出理智的选择。

诸葛亮清楚地看见,刘封的固执和骄傲,使得他对局势的判断失去了应有的冷静。

他没有意识到自己所拒绝的,不仅是关羽的求援,更是一份兄弟情谊的信任。

他没有理解,刘备一直以来的期望,不仅是依靠他的武力,更是期待他能够在关乎家国存亡的重大时刻,做出明智且合适的决策。

诸葛亮对刘封的评价中,最为深刻的一句话便是“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

诸葛亮这一句话,意味着刘封的刚猛不仅是一种武勇的体现,更是一种难以驾驭的力量。

刘备从心底里担忧,如果日后自己不在了,这样一个性格刚烈、难以控制的人,会不会成为蜀汉政权的潜在威胁。

因为刘封的强势与孤立,使得他在处理复杂的政治局面时,无法获得足够的支持与合作。

事实上,诸葛亮对刘封的看法,已经不仅仅停留在关羽死后那一刻的失望,他对刘封的剖析,是基于整个蜀汉的未来。

诸葛亮深知,蜀汉之所以能够走到今天,靠的不仅是军事上的强势,更是三位结义兄弟之间的默契与信任。

关羽的死,是一次巨大的裂缝,而刘封的拒援,实际上让这条裂缝变得更加深不可测。

如果刘封能在那个时刻展现出应有的担当,或许历史的进程就会完全不同。

与此同时,刘封与孟达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激化,孟达的投降,正是刘封一味高傲、没有谦卑心态的后果。

孟达作为一位具有强烈自尊心的将领,自然无法容忍刘封的轻视与压迫。

刘封与孟达的矛盾,最终成了影响整个蜀汉军队士气的隐患之一。,更严重的是,这一切都发生在刘封不为人知的心机之下。

刘封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显得如此自负与傲慢,以至于周围的盟友和部下开始对他产生不信任的情绪。

诸葛亮明白,刘封的骄纵不仅仅会在军事上给蜀汉带来损失,更会在政治与内政上为蜀汉的未来带来无可忽视的风险。

正是因为如此,诸葛亮从一开始便察觉到刘封身上的种种不安定因素,并在背后做出了不止一次的提醒。

而这些警告,最终成为了刘备做出决定的关键所在,他的一句“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让刘备终于意识到,刘封虽然忠诚,却并非一个可以托付未来的接班人。

刘封的最终命运

诸葛亮的话,更是让刘备彻底放下了所有的犹豫,他知道,自己的“长子”再也无法承载蜀汉的未来。

刘备并非没有爱过刘封,那个曾在他困难时托付过梦想的年轻将领,始终有着不小的情感纽带。

可是,国家的存亡远比个人情感更加重要,刘备做出决断的那一刻,他不再是那个在桃园三结义时,满怀豪情与理想的年轻人,而是一个需要为蜀汉未来考虑的帝王。

当刘封从外面狼狈地回到成都,刘备早已在宫中等候,看着这个曾经被自己亲自抚养、培养的“义子”,刘备的内心并没有多少喜悦。

面对父亲的眼神,刘封并未意识到自己将面临的是什么样的结局,他仍然固执地认为,自己有着足够的资格与能力承担蜀汉的未来。

但刘备的眼神已经变得冷峻而决绝,长久的沉默过后,刘备终于开口了。

他没有用言辞去劝解,亦没有给予刘封任何解释的机会,刘备只简单地派人送来了一个利剑,这象征着刘备已经做出的决定。

刘封的面色顿时如死灰,他没有预料到,自己一直视为亲父的刘备,竟会在这一刻作出如此绝情的决断。

“恨不用孟子度之言”,这是刘封临终时所喊出的最后一句话。

这句话,表达了他内心深处对自己行为的悔恨,却也道出了他内心的无奈与愤懑。

孟达的背叛,虽然让刘封感到屈辱,但却也成了他最后的反思。

此时,刘封终于明白了自己一系列过错的根源——他错失了作为一个继承者应有的责任感,也错过了父亲对他的期望。

刘备看到刘封的死讯后,心中充满了悲伤与释然,对于刘备来说,刘封的死并不是一次解脱,而是一份无法弥补的痛楚。

他痛心的是,自己辛苦培养的继承人,最终未能为蜀汉作出贡献,反而因自己的短视与刚愎自用,成为了蜀汉的祸根。

尽管刘封的死给刘备带来了极大的伤痛,但他也意识到,这一切或许是命运的必然。

历史的车轮不会为任何人停下,而蜀汉的未来,则完全依赖于他自己以及诸葛亮等人的继续努力。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为提高可读性,细节可能存在润色,文中部分观点仅为个人看法,请理性阅读!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阅读:12
曦言说人间

曦言说人间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