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安帝在位时天灾不断,邓绥多方调度帮助东汉挺过危机

史海撷英 2024-12-31 22:24:42

在整个东汉历史上,国家整体最困难的时间其实并不是东汉末年,而是延平元年(106年)到建光元年(121年)这段时间。相比之下,东汉末年的那段历史虽然也很困难,但那时候更多是因为人祸。因为地方豪强势力过于强大,土地兼并问题过于严重,最终导致全国开始混战。而在延平元年(106年)到建光元年(121年)这十多年里,东汉的困难则是在于天灾。

在连续十多年的历史上,东汉几乎连年天灾!而这十多年恰好是东汉的汉安帝在位时期。所以如果去看《后汉书》里面汉安帝的本纪就会发现:这个本纪当中里面有超过一半的篇幅全都是在说各种天灾!地震、冰雹、洪灾、旱灾、蝗灾、日蚀……各种稀奇古怪的天灾,在这十多年里集体发生了!

而这些天灾也直接导致原本处于极盛时期的东汉王朝瞬间由盛转衰!为了应付各种天灾,尽管当时东汉政府已经竭尽全力救灾,但还是无法挽救各种损失。在这十多年里,东汉粮食大幅减产,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情况!

很难想象,当时经历“人相食”的那一代人,十多年以前刚刚经历了东汉最辉煌的永元之隆,见证了东汉的极盛期!而短短十多年之后,国家就因为各种天灾逐渐到了快要崩溃的地步!

但有意思的是,在这场连续十多年的天灾当中,东汉竟然没有爆发底层农民起义!官府极力组织赈灾和救援,各地的世家豪强也纷纷拿出一些家产来救灾。而那些受灾百姓似乎也能理解国家的不容易,基本没人起兵造反。这一幕,放眼整个中国古代史都是相当罕见的。

在古代的时候,一旦某个地方连年发生天灾,几乎就一定会爆发农民起义。而如果到了王朝末期的话,一旦天灾同时发生,这个朝代基本上就彻底没救了。历史上最有名的一个案例就是明朝的灭亡。

那么,在东汉中期的时候为什么连续十多年发生天灾却基本上没发生农民起义,反倒是全国上下,从官员到百姓,可以做到团结一致,抵抗天灾?东汉中期到底比明朝末年强在哪里呢?

这个问题其实还真不复杂,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因为当时东汉开国时间不长,土地兼并还没到极限。第二则是因为东汉刚刚度过极盛期,国力比较强大,救灾比较及时。至于第三,则是因为邓绥的存在。

尽管当中在位的皇帝是汉安帝,但真正的治国大权却掌握在当时的太后邓绥手里。而邓绥本人恰好是一位极其优秀的女政治家!正是在她的治理下,东汉的各级政府可以及时组织赈灾行动,组织大家抗击天灾!毫不客气地说,如果没有邓绥,在这十多年里,东汉一定会爆发农民起义!正是因为邓绥的存在,后来为东汉又延续了一百年国祚!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邓绥,执政能力到底有多强?在这十多年里,东汉的处境到底有多困难?而为了对抗这些天灾,东汉到底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呢?

邓绥

延平元年(106年)八月,东汉历史上著名的“百日皇帝”刘隆忽然夭折了。这位之前刚刚过百天,就被太后邓绥推上皇位的小皇帝仅仅只在位八个月时间。而在这八个月里,东汉的最高权力一直都掌握在邓绥手里。所以,从汉和帝驾崩开始,邓绥就已经开始手握东汉的最高权力。此后一直到邓绥崩逝,接下来整个东汉困难时期,其实都是邓绥说了算。

而汉殇帝刘隆驾崩之后,在邓绥的安排下,很快,汉和帝大哥家的儿子刘祜又被拥立做了皇帝,这就是汉安帝。不过汉安帝登基的时候,只有13岁而已。所以邓绥也就可以继续以“女君”的身份掌握最高权力。

其实在汉和帝登基几个月之前,东汉的天灾就已经开始了。延平元年(106年)夏天,进入雨季之后,各地开始频繁下大雨。有三十七个郡都发生了大规模的洪灾,直接导致粮食大规模减产。“殇帝延平元年五月,郡国三十七大水,伤稼。董仲舒曰:‘水者,阴气盛也。’是时,帝在襁抱,邓太后专政。”自此,东汉连续六年爆发大规模水灾。史称“阴九之灾”或“元二之灾”。

而对于这个情况,邓绥则是一边下令赈灾,开仓放粮。一边在高层抓紧权力,拥立了汉安帝。

从汉安帝登基开始,接下来的历史,多少有点类似流水账。因为几乎每隔几个月就会发生一场天灾。而每一场天灾的背后都是无数人流离失所,粮食大规模减产。

在这一年十月,也就是汉安帝刚刚登基一个多月以后,有整整四个州开始下冰雹。大规模冰雹的降落,导致很多还没来得及收取的庄稼直接烂在地里了。

面对这样的烂摊子,邓绥采取了一种非常有效的赈灾办法。首先,大规模开仓放粮,赈济灾民。“春,以郡国被灾,赈粟贫民。自上即位,至于是年,频有水旱之灾,百姓饥馑,每岁遣使者开仓廪,赈饥民。”同时号召当地的豪强富户,拿出自己的粮食赈灾。其次,将很多原属于国家的公田拿出来分给那些没有土地的百姓耕种,用公田来安抚民心。

这两个政策在接下来的十多年里成了东汉政府稳定国家的“神器”。有了粮食,老百姓就不会饿死。分到了公田,未来就有希望。而当老百姓饿不死还有希望的时候,他们自然不会造反。

但同时,这两个政策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天灾不断的情况。相反,接下来各地发生的天灾更多了。

永初元年(107年),东汉总计有十八个郡发生地震,四十一个郡降雨量超标,二十八个郡出现风灾和冰雹。显然,这一年比汉安帝被拥立的上一年,天灾更多了。

面对这种天灾频发的情况,当时很多士大夫官员坚持认为是邓绥掌权之后阴盛阳衰,导致老天爷不满意,所以才会降下这么多的天灾。“安帝永初元年,郡国十八地震。李固曰:‘地者阴也,法当安静。今乃越阴之职,专阳之政,故应以震动。’是时,邓太后摄政专事,讫建光中,太后崩,安帝乃得制政,于是阴类并胜,西羌乱夏,连十余年。”于是在这一年十一月,“延平元年,殇帝崩。胜有厥疾不笃,群臣咸欲立之,太后以前既不立胜,遂更立清河王子,是为安帝。司空周章等心不厌服,谋欲诛邓氏,废太后、安帝,而更立胜。元年十一月,事觉,章等被诛。”

但这次失败的政变背后体现出来的却是整个士族集团对于邓绥的不满。对于这一点,邓绥自然也非常清楚。所以从这时开始,邓绥就加大了力度,尽量给士族集团更多好处,甚至不惜损害自己家族的利益,想要以此来安抚士族集团。

邓绥

不得不说,邓绥真的很不容易。

赶上天灾,国内还有很多人反对她!而这帮人反对她的原因竟然只是因为她是女子,而不是因为她的执政能力。

转过年来,永初二年(108年),全国十二个郡地震,超过四十个郡遭遇洪灾、风灾和冰雹。另外,在这一年四月,汉阳城烧了一场大火,直接带走了三千五百多人的生命,整个城都快被烧没了。

相对来说,洪灾、风灾、冰雹以及火灾,这些事情,还是可以预防和救援的。最无解的其实就是地震,哪怕是到了现代,大家最多也只能提前一段时间预测地震,而且还不准。至于阻止,那就真的是想都别想了。

而当时的邓绥,对于这事也很头疼。所以在这一年七月,邓绥再次下诏,想要从全国范围内寻找可以“预测天灾”的奇人异士。“戊戌,诏曰:朕以不德,奉郊庙,承大业,不能兴和降善,为人祈福。灾异蜂起,寇贼纵横,夷狄猾夏,戎事不息,百姓匮乏,疲于征发。重以蝗虫滋生,害及成麦,秋稼方收,甚可悼也。朕以不明,统理失中,亦未获忠良以毗阙政。传曰:‘颠而不扶,危而不持,则将焉用彼相矣。’公卿大夫将何以匡救,济斯艰厄,承天诫哉?盖为政之本,莫若得人,褒贤显善,圣制所先。‘济济多士,文王以宁’。思得忠良正直之臣,以辅不逮。其令三公、特进、侯、中二千石、二千石、郡守、诸侯相举贤良方正、有道术、达于政化、能直言极谏之士各一人,及至孝与众卓异者,并遣诣公车,朕将亲览焉。”

邓绥的这道诏书后来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至少起到了一个“千金买骨”的作用。等到四年之后,邓绥将会发现一个真正有这方面能力的人!并且将其征召过来做官!这个人叫张衡!后来,他在邓绥的支持下发明了地动仪。

张衡

当然,张衡入仕发明地动仪,那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而且,等到地动仪真的被发明出来,那已经是永建七年(132年)。东汉历史上最难的这一波天灾阶段早就已经过去了。所以,此时的邓绥在下发这个诏书之后,接下来还是得继续硬扛天灾。

接下来,永初三年(109年),因为上一年的天灾,导致全国粮食产量瞬间下降。地方上的粮食根本无法运送到京城,或者也没有多余的粮食运过来。于是在这一年年初,东汉京城周围,爆发了大饥荒,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惨剧。在这一年,东汉全国出现了四十一次较大规模的冰雹,京城、并州以及凉州,全部出现了大饥荒现象,惨烈至极。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邓绥不得不再次用出了之前的招数。一方面开仓放粮,免除灾区的各种税赋。下达诏书号召全国地方豪强,捐款捐粮。捐出的粮食达到一定数量,可以直接封赏爵位,最高的甚至可以直接封关内侯!另一方面,邓绥还下令,把京城周围的几处皇家园林,全部开放,允许百姓在皇家园林内部耕种。

但这些招数显然也无法从根本解决问题,最多只能缓解问题。所以从这一年开始,东汉的国家粮食储备逐渐空了。而此时,距离当年汉和帝驾崩,距离永元之隆结束,也才刚刚过去3年而已。此时的太后邓绥则是仅仅只有28岁,却要承受来自全国的压力。

好不容易熬过了这一年,永初四年(110年),情况稍好一些。这一年年初,有一些海盗和平民,在海上起兵造反,还袭击了山东厌次,杀了当地的县令。这些混乱,其实已经是农民起义的前兆了。不过好在当时东汉国力强大,在收到消息之后,邓绥马上派人前去镇压,所以很快也就剿灭了。但再之后,这一年三月,九个郡地震。四月,六个郡发生蝗灾。七月,三个郡发大水。九月,益州一带地震。

虽然还是地震和天灾不断,但至少,这一年东汉没有出现太大规模的饥荒。在邓绥的极力调控下,国家没有再出现大规模“人相食”的惨剧。

然后,永初五年(111年),全国十三州有九个州发生蝗灾,八个郡爆发洪灾,年初刚过完年的时候,还有十个郡发生了地震。永初六年(112年),全国十三州有十个州发生蝗灾。这一年地震倒是相对较少,但却发生了大规模的旱灾。永初七年(113年),全国十八个郡地震,黄河中下游再次爆发蝗灾,尤以洛阳周围受灾最为严重。元初元年(114年),全国十五个郡地震,洛阳以及周围的五个郡,再次爆发旱灾和蝗灾。元初二年(115年),先是京城地区爆发风灾,然后京城以及十九个郡大旱,十个郡地震。元初三年(116年),一年发生了两次地震。先是二月份十个郡地震,然后十一月又有九个郡地震。同时,京城再次大旱。元初四年(117年),全国十三个郡地震,京城周围爆发洪灾,粮食再次大幅减产。元初五年(118年),京城又开始大旱,全国十四个郡地震。元初六年(119年),京城以及下面四十二个郡地震,京城继续大旱,而且会稽郡开始爆发瘟疫。永宁元年(120年),全国二十三个郡地震,三十三个郡出现风灾,而且雨水也比较多。

整整十三年的时间里,东汉每年都地震,同时伴随着各种风灾、洪灾、旱灾、蝗灾以及瘟疫。放到其他朝代,基本上就是铁定亡国了!但是在这十三年的时间里,邓绥却用自己的精打细算,硬是带着东汉撑过了这段时间,而且还没爆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不得不说,这真的是一个奇迹!

除此之外,在这十多年里,之前已经被打趴下的匈奴、羌族、鲜卑、乌桓,见到汉朝天灾频发,以为东汉已经彻底不行了。所以他们纷纷开始反叛,而且开始进攻汉朝边境。

但结果,在邓绥的指挥下,永初三年(109年),邓绥派遣耿夔、庞雄等人带兵征讨反叛的匈奴。而最终,东汉在内部天灾极为严重,京城周围“人相食”的状态下,依然正面打垮了南匈奴的叛乱,并且逼得南匈奴单于亲自脱帽光脚过来谢罪。“明年正月,慬将八千余人驰往赴之,至属国故城,与匈奴左将军、乌桓大人战,破斩其渠帅,杀三千余人,虏其妻子,获财物甚众。单于复自将七八千骑迎攻,围慬。慬被甲奔击,所向皆破,虏遂引还虎泽。三月,何熙军到五原曼柏,暴疾,不能进,遣庞雄与慬及耿种步骑万六千人攻虎泽。连营稍前,卑于惶怖,遣左奥鞬日逐王诣慬乞降,慬乃大陈兵受之。单于脱帽徒跣,面缚稽颡,纳质。会熙卒于师,即拜慬度辽将军。”鲜卑更是由鲜卑王亲自带着120多个部落的人质,过来低头认错。“安帝永初中,鲜卑大人燕荔阳诣阙朝贺,邓太后赐燕荔阳王印绶,赤车参驾,令止乌桓校尉所居宁城下,通胡市,因筑南北两部质馆。鲜卑邑落百二十部,各遣入质。”

这个成绩,其实是相当不容易的。

大概也正是因为邓绥精打细算,她把东汉政府的开支降到了极点。同时,她又组织东汉的官府,频繁从没有天灾的地方征调粮食,赈济那些发生天灾的区域,这才让东汉百姓没有大规模饿死。

邓绥

如果不是邓绥的及时调粮,以东汉当时这种情况来看,估计在这十多年里,全国的总人口数至少要下降一半。

永宁二年(121年),常年操心国家政务的邓绥,因为太过操劳,心力交瘁而崩逝。崩逝的时候仅仅只有41岁。一直到崩逝之前,邓绥都在极力压制自己身后的邓家,尽量不让外戚过于势大。同时,邓绥临崩逝之前,还一直挂念着各地的天灾。

讽刺的是,就在邓绥崩逝之后,东汉连年的天灾忽然停了!此后,各地又开始风调雨顺,粮食产量逐渐恢复。但是在这之后,很多士族官员却开始大力抨击邓绥。他们认为,正是邓绥以女子之身掌权,才搞得老天爷不满意,所以才降下了这么多天灾!

不管怎么说,邓绥的努力还是让东汉终于撑过了这十多年,为东汉又延长了百年的国祚。虽然后来很多官员一直不理解邓绥,但在后世的史书上,大家却给了邓绥一个公道。

邓绥‍

在后世的史书上,大家一致评价邓绥为“皇后之冠”。以至于后世所有女子掌权之前,下面大臣上书的时候都是拿邓绥来举例子。北魏的胡太后是这样,唐朝的武则天是这样。就连后来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之前,大臣上书的时候,也是让她效仿邓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或许也是邓绥应得的评价。

女君邓绥虽然以女子之身掌握大汉皇权十六年。但在这十六年里,邓绥终究是无愧大汉,无愧老刘家,更无愧于她老公汉和帝。如果汉和帝知道这些事情,他或许也会感慨:选中邓绥做皇后应该是他一生当中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了。

0 阅读:5
史海撷英

史海撷英

历史不在神坛,也不在地狱,将一切历史拉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