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反”中,黄维的弟弟被牵连枪决,黄维恢复自由后是如何做的?

历史有小狼 2024-08-19 16:00:45

有这样一位国民党名将,他与陈赓大将,左权,方志敏烈士是同窗好友,虽然他是蒋介石的“死士”,但在被俘后享尽我党的优待。

即使如此,他依然是战犯管理所的顽固分子,坚决不接受改造,终在晚年流下悔恨的泪水。

于公他不近人情,于私他却有着铁汉柔情,当弟弟被枪决后,恢复自由身的他一力承担起侄子侄女的抚养责任,不失为一段佳话。

他就是国民党中将——黄维。

一:愚忠的书生

一个不近人情的人,又如何会对弟弟一家报以铁汉柔情?

其实这两件事放在黄维身上一点也不矛盾,因为黄维就是一个践行大儒之道的传统文人。

只不过让一个书呆子去带兵打仗,带的还是“中原第一王牌”,其结果可想而知。

淮海战役中,黄维的十二兵团在双堆集被解放军团团围住,最终十二兵团惨败,黄维被俘。

然而,虽是敌手,但黄维算得上是值得尊重的敌手。

当时,解放军的将领是陈赓,陈赓和黄维是黄埔军校时期的同班同学,是陈赓给黄维用上了兵法,黄维的榆木脑袋果然中计,招致惨败。

黄维得知后,倒也坦然,干脆利落地承认道:“输给陈赓,不冤,读书时我就比不过他”。

由此可见,黄维虽为国民党将领,但其为人光明磊落,不失君子风度。

准确来说,黄维骨子里就是个有点死脑筋的书生,只不过这股书生意气拜在了蒋介石的门下。

践行大儒之道的文人书生都有什么特征?

积极的影响是黄维为人正直,正义,善良,不屑与国民党的腐败分子同流合污;

与之相对的,在“儒”字熏陶下,黄维养成了墨守成规,忠心不二,守旧迂腐的性格特点。

这股忠贞不二的气节就被蒋介石所用,改写了黄维的后半生。

1924年,黄维考入黄埔军校一期,填表报志愿时选择加入国民党。

此时的蒋介石尚未背叛革命,蒋校长正值壮年,总是戎装革履,神采奕奕,满口宣扬国民党正统思想,贯彻孙中山先生的救国方针,强调所谓的“君臣之道,忠臣良将”。

这正好对上了黄维的儒家信仰,黄维成为了蒋校长的忠实信徒。

除了蒋介石,国民党另一号大人物陈立夫也对黄维非常欣赏,恨不得把女儿嫁给他,收黄维做女婿。

与此同时,被蒋介石当成“干儿子”培养的陈诚也对黄维赞赏有加。

在众多国民党高层的保驾护航下,黄维的仕途平步青云,年仅30就当上了军长,从军长升任师长也仅仅用了4年。

年仅34岁的师长,放眼整个国民党都属于少壮派中的佼佼者。

无论蒋介石还是陈立夫还是陈诚,对黄维都有知遇之恩。对于书生意气的黄维来说,知遇之恩大于天,做人必须知恩图报,不能忘恩负义。

从此,蒋介石指向哪里,黄维就率兵打到哪里,即使后来的蒋校长背叛革命,黄维依旧对蒋介石马首是瞻,忠心耿耿。

这不就是不辨是非的“愚忠”吗?

但黄维的忠心只给蒋介石几人,对于其他国民党同僚,尤其是贪生怕死,贪图享乐者,黄维从来不讲什么同僚情谊。

杜聿明出征缅甸失利,败逃回来,负责点检杜聿明残部的就是黄维。

杜聿明深谙官场之道,上赶着巴结黄维,希望他手下留情,少报点损失,于是张罗了一帮部下请黄维吃饭。

国民党官场中,但凡有点地位的,哪个不是称兄道弟,哪个不做表面功夫,哪个不是互相通融,只有黄维不吃这套。

席间,黄维冷言冷语,对拍马屁的同僚反唇相讥,杜聿明知道,这事办不成了,只好作罢。

黄维就像一块有原则的冰冷的石头,是捂不热的,这点在接受改造期间尤为明显。

但是偏偏这样的人,对家人却是极好的,究竟发生了什么?

二:长达27年的改造

黄维被俘后,先后在功德林监狱和抚顺战犯管理所接受改造,顺便和末代皇帝溥仪成了狱友。

某种程度上来说,溥仪比黄维精明多了,溥仪认错积极,态度极好,有幸成为第一批被特赦战俘。

黄维就比较惨,他的愚忠和忠臣风骨不允许他低头,硬生生熬了27年,是个十足的刺头,只有他最不服管教,出言顶撞是常事,直等到最后一批才得到特赦。

还是拿杜聿明举例,当时,国民党战犯的必读书物之一是毛主席的《论持久战》。

杜聿明认真拜读,写了两万字的读书笔记,做了两个小时的报告,态度诚恳,改造成果喜人。

只有黄维全程呈现抗拒态度,拒不配合读书,不但不写笔记,在别人作报告时他还一脸不屑,更别提上台发言。

然而,摸着良心说句公道话,黄维虽是改造人员,但我党一向宅心仁厚,优待俘虏,即使黄维是出了名的顽固分子,但该给予的优待一样没少。

不仅没少,黄维还受到了全方位的照顾和呵护。

黄维被送进战犯管理所时,可以说是百病缠身,身患五种结核病。

病发时,腹部和皮下都是积水,走起路来肚子里的水直晃荡,两腿浮肿到不忍直视。

我党特意为黄维请来了北京名医会诊,治病需要特效药链霉素,此事惊动了周总理。

因为链霉素这种药在当时无法国产,需从香港购入,周总理在了解情况后当即予以批准,救了黄维一命。

黄维的病一养就是四年,在此期间,他的病号餐是由三两猪羊肉,两个鸡蛋和一斤牛奶组成。

四年以来,餐餐如此,从没缺过他半点营养供给。

经过漫长的精心照料,黄维的结核病得以痊愈,在经历生死后,此时的黄维思想有所改变,他亲笔写信向医院致谢:

“感谢共产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若是在过去,即使我是国民党高级将领,得了这么重的病,病的时间还这么长,也得一命呜呼。”

黄维只是被俘,人还好好活着呢,蒋介石那边为了美化战果,已经把黄维当成烈士处理了,葬仪都大操大办结束了。

可以想见,假设病重的黄维遇上的是蒋介石,他的蒋校长会不会不惜人力财力去救他?

黄维心中跟明镜似的,只是他不愿承认蒋介石的凉薄。他接受的教育,他的信仰不允许他背叛“旧主”,只能梗着脖子当硬骨头。

寒来暑往,春去秋来,黄维目送了一批又一批被特赦的战俘,终于轮到了自己。

沧海桑田,时光已过去27年,黄维两鬓斑白,思亲情切。

然而家庭的变故使他深受打击。

三:迟到的铁汉柔情

待黄维恢复自由身后,等待他的却是亲人分离。

在长达27年的时光里,黄维的妻子蔡若曙独立把孩子们拉扯长大,其中的艰苦有谁能知。

她从少女熬成老妇,好不容易等到丈夫回来,蔡若曙却积劳成疾,且患上严重的精神疾病,在身心折磨之下选择投湖自尽。

不仅失去妻子,黄维还失去了弟弟——黄淮。

黄淮是黄家过继来的孩子,准确来说,兄弟二人并没有血缘关系。

但黄维一直把黄淮当亲弟弟,黄淮就是他的亲弟弟!

当黄维得到特赦,恢复自由后,才知道他的弟弟因受到牵连,在镇反运动中被枪决。

黄维失声痛哭,悔不当初,不禁怀疑苦苦坚持27年是否值得,只能把亲情留给黄淮的四个子女,也就是他的侄子侄女们。

这四个孩子分别是两男两女,其中最小的女儿患有眼疾,看不见东西。

黄维毫不犹豫地照顾起几个孩子,在获得特赦后,黄维进入政协工作,每月工资200元。

这个数字在当年不算小数目,黄维心中对我党的感激更甚一分。

此后,只要发了工资,黄维就会从中拨出一笔钱打给那位失明的侄女,没有一次间断,直到黄维去世。

黄维被特赦时,已经71岁,他自知年事已高,怕自己走后,侄女无法生存,又立下一份家规保证孩子生活质量。

原来,黄家祖屋有20多间房,黄维规定,祖屋只出租不售卖,所得租金由黄家兄弟几个各自抽出一份打给小侄女,确保她有生活来源。

黄维的老家在江西,他和老乡方志敏烈士是好朋友,黄维称呼他为“方大哥”。

当年黄维报考黄埔军校,盘缠几乎耗尽,是方志敏帮他解决了吃住问题,黄维感激不尽。

黄维考上黄埔军校的同时,方志敏也考上了,他俩原本能成为同学。可就在报道前夕,方志敏声称有事,不能入学,向黄维辞行。

原来此时的方志敏已经加入中国共产党,此去是奉党组织之命回江西组织革命工作,没想到永远牺牲在了江西故土。

晚年的黄维回了趟江西老家,他站在方志敏烈士墓前,哭得老泪纵横,黄维是经历过淞沪会战的中国军人,他何尝不想保家卫国,可惜站错了方向,悔之晚矣。

此后余生,黄维以极大的热忱致力于两岸统一和平大业,他数次访问中国台湾,说:“我的生活还能自理,神智尚且清醒,那么,我就要为和平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因自身性格原因,比起军人的身份,黄维更像是封建帝制时期的书生文官,即使误入歧途

,他也坚持忠心侍主,刚正不阿之品质。

这样的人可以说他痴傻,可以说他不会带兵打仗,但论人情味,黄维并不是“坏人”,又因为对自身拥有较高的道德要求,黄维必然会照顾好弟弟留下的孩子们。

斯人已逝,是非成败转头空啊。

参考资料:

《一个国民党中将的改造历程》黄慧南,周海滨 江淮文史

《黄维为何不被“赤化”》韩博,王海奕 文史天地

0 阅读:14

历史有小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