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邓小平97岁的继母已患有老年痴呆,几乎谁都不记得了,但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来时,老人若有所觉,颤颤巍巍地说了一句话,令众人泪目......1904年,邓小平出生于四川广安。他的父亲可不是一般人,在乡里威望甚重,受过新式教育,当过教员,参加过革命,为人侠肝义胆、满腔爱国豪情,是当地“袍哥会”的泰斗人物。在父亲的影响下,邓小平16岁就去法国留学,自此走上革命道路,大半生都在外奔波,一直没回过老家。这期间,邓小平的生母病逝,其父又续娶了两任妻子。最后一任妻子名叫夏伯根,只比邓小平大五岁。夏伯根出身贫寒,父亲是一位船工,母亲早亡,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坚韧担当的性情。机缘巧合下,夏伯根嫁给了连续丧妻的邓绍昌,也就是邓小平的父亲。此时,邓家前几任夫人留下的孩子,就有四男一女,夏氏之后又生了两个女儿。邓家除了长女出嫁,长子邓小平在外参加革命,其余子女都在夏伯根的照料下健康成长。可惜,好景不长,稳定的生活堪堪只有十年,邓绍昌被歹人所害,一大家子瞬间失去支柱。夏伯根没有被困难打倒,她省吃俭用,依旧待邓家的子女如亲生,继续供他们上学,操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半点也没有委屈这些孩子。夏伯根知道共产党是解放人民的,因此,当邓恳兄弟包括自己的女儿邓先芙,先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她是非常支持的。一次,夏伯根发现了几个受伤的游击队员,便将他们救回家中,藏匿了很久。为此,她还被国民党抓了起来。好在最终查无实据,家里变卖了仅有的两石粮食,将她保释出来。夏伯根继续在家中操劳着,两个女儿陪在她身边,直到彻底解放。1950年,夏伯根才第一次见到邓家长子邓小平。邓小平对夏伯根说:“夏妈妈,这些年多亏你照顾弟弟妹妹,你现在年纪大了,就跟我们一起生活吧!”自此,夏伯根就与邓小平一家人住在了一起,无微不至地照顾着孙辈们的饮食起居。邓小平调回北京后,工作分外忙碌,夫妻俩要上班,孩子们要上学,夏伯根就主动承担起了家务,料理一家人的一日三餐。她常常天不亮就起来准备早饭,然后叫孩子们起床,帮助他们穿戴整齐,督促他们吃饭学习。日子仿佛又回到了,当初养育邓家儿女的时候。看着孩子们茁壮成长,勤劳坚韧的夏伯根也分外高兴。邓家的孙辈称奶奶为家里的“特级功臣”,凭一己之力,带出了邓家的两辈人。可惜,安定的生活没过多久,邓小平就受到了冲击。先是夫妇俩被软禁中南海,孩子和夏伯根被撵了出去,两年时间不闻音讯。然后,便是下放江西工厂参加劳动。去江西前,汪东兴替毛主席来看望邓小平,问他还有什么要求。邓小平只提了一条:“我继母年纪大了,没人照看不放心,希望带她同去。”1969年,70岁高龄的夏伯根,同邓小平、卓琳夫妇一起来到江西。邓小平白天去工厂当钳工,晚上回来主动承担繁重的家务。三个年龄加起来二百多的老人,相互扶持,共同度过了那段最艰苦的岁月。夏伯根一辈子经历了大风大浪,见惯了人世悲欢。在最艰难消沉的日子里,依旧鼓励邓小平和卓琳:“不管风吹浪打,只当消热洗尘!”邓小平曾说:“我们三个人,一个也不能少,少了一个哪个都活不成。”可见,同甘共苦的夏伯根,已经彻底融入这个家,成为邓家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再次回京,邓家已经有了第四代。夏伯根自动升级成“老祖”,所谓“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夏伯根便是邓家的镇家之宝。1997年,97岁高龄的夏伯根已患有老年痴呆,几乎谁都不记得了。但当邓小平逝世的消息传来时,老人若有所觉,颤颤巍巍地流下了眼泪,喃喃道:“小平……走了啊……”当天起竟然不吃不喝,以自己的方式缅怀着共同生活了半个世纪的儿子。最后,还得是卓琳苦苦劝解,夏伯根才恢复饮食,已经不认人的夏伯根,此时仅认识卓琳。2001年,在邓家人悉心的照料下,夏伯根走完了最后的岁月,享年101岁。参考资料人民网《逆境中的邓小平夫妇及继母夏伯根》
伟大的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