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上周参加了一次家长会。
家长会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参加校级的,校长给家长们开会,“开会”这个词不如“培训”更贴合实际,校长疯狂输出,这部分结束才是班级家长会,家长到孩子所在的班级,由班主任主导。
班级家长会就没有什么可说的,老师回顾一下上学期,然后展示一下下学期的学习计划和学习目标。
第一环节槽点还是很多的,校长谈素质教育,谈现代科技,谈家庭教育。
总结一下就是:接受现代科技(主要是学校安利的现代学习用品某种电子笔,孩子用这种笔写作业的时候,老师能够全程观看),其次不要关注孩子的成绩,要素质教育,全面发展。
讲得挺好的,但是只要头脑清醒一点,只能说接受50%的内容。
看一看学校老师的流动性,和名校的招生如果真的相信校长的话,真的就不再关注孩子的成绩,那才是没有出路呢。
别的不说,就说女儿所在的这所是十五年制学校,小学老师的流动性非常大,据说老师入职一年班级成绩没有起色,直接走人。
再看南京的各所名校小升初招生,清一色看成绩。
总分296分可以进十三中的快班,而玄外招生一定要看成绩,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家长投递的简历被退回的原因,学校有目标招生对象。
这就是现实,当教育工作者大喊“素质教育”的时候,实际上招生的标准依然看成绩,而只要看成绩,我们就不能忽视孩子的各科成绩。
为什么校长大谈特谈素质教育?很简单啊,因为谈不了成绩。
学校才成立没几年,成绩这方面还无法作为招聘,成绩确实一般,但是学校大气壮观、课程设定丰富,相对比片区的其他学校确实环境管理占据很大的优势。
在这种情况下,当然会谈素质教育。
学校老师流动性大,这大概是所有民办学校前期的共性,民办学校想要长久走下去,创办出一些名堂,关键还是看成绩。
学生体质再好、其他各个方面再全面,如果不出成绩,招生一定会有问题。
只要小升初打响,或者是初中升高中,之后高中考出几个清华北大,学校的名气立马就有了。
这也说明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在应试教育中,不谈成绩只谈素质,就是无稽之谈。
穿插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大环境如此,我们怎么办?
一味关注成绩,孩子的身心健康容易出现问题。
不关注成绩,只关注素质,孩子的成绩上不去,照样没有未来。
不管外界的声音如何,作为家长,我们心里得清楚,有自己的主心骨。
从幼儿开始,就强行给孩子上各种培训班,督促提前学习,不可取。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家长是存在的,而且不在少数。
孩子的心智还没有足够成熟,本来是天性释放的年龄段,就被人为地约束在那里学习。
提前学习,的确是能看得出效果的,尤其是幼儿,但是这种效果最多也就只能维持3~6年,随着孩子逐渐长大,孩子的优势会逐渐消失,过早学习的负面影响会逐渐暴露出来。
幼儿阶段(3~6岁),还是以全面发展为基础,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多带孩子体验各种项目,让孩子大胆尝试。
与其给孩子报训练大脑的课程,不如让孩子上一些体能课程,或者是多带孩子体验多功能游乐场,孩子玩耍的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过程,在自由安全且功能齐全的游乐场,还能激发孩子的社交能力。
现在的很多游乐场都是带有攀爬、冒险功能的,还有团体项目,真的很适合幼儿。
当然了,为了给一年级做好充分的准备,我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来给孩子制定一些课程。
如果察觉到孩子对数字感兴趣,不妨开始数字启蒙,如果察觉到孩子对汉字感兴趣,就可以给孩子进行汉字启蒙。
除此之外,还可以主动探视孩子是否对相关内容感兴趣,在闲暇时候,主动带孩子接触空间几何、数字等等。
多带孩子阅读,对于未来的学习,真的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这就是穿插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真正可以做到的家长,是真的能够感受到在引导和教育孩子方面如鱼得水。
个人家庭教育心得上述这些不是空口说出来,是我个人陪伴孩子5年,得到的一些经验。
既然躲不过应试教育,那就从孩子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内驱力、主动性来下手,当然了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启蒙都是不能少的,但是一定不能强制,要根据孩子的个性来发展。
我悉心陪伴五年,完全放弃了自己的生活,投入到孩子的成长中,我是乐在其中的。
我已经为孩子上小学做好了准备,实际上现在我就已经逐渐开始放手,孩子的主动性、积极性、内驱力、学习习惯都非常好。
呈现在眼前的这个积极向上、活泼开朗的女孩,是我用5年的时间换来的。
耐心陪伴、引导,针对性教育,事无巨细全程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做得到,因为不是每个家长都是全职妈妈,但是这至少是一个参考方向。
总结起来就是:6岁以前“鸡”习惯,在保证孩子不走弯路的前提下给孩子极大的自由成长空间,多带孩子体验各种项目,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主动性。根据孩子的天赋和特点,适当启蒙相关知识,让学习渗透到生活中,给孩子打好基础,也让孩子对“学习”有好的印象。
学习渗透到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学习的点,这个基础形成以后,就一定不用再担心孩子的学习,孩子一定会在天赋的基础上,尽量做到个人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