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争年代,林彪和罗荣桓是一对好搭档,报纸上经常出现“林罗”的提法。但在1966年“运动”开始后,林彪却恶狠狠地说:“什么林罗?林罗要分开,林罗从来不是一起的!”
林彪为什么要说这种话?他和罗荣桓的真实关系,到底怎么样?
1927年9月,罗荣桓参加了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此后历任红四军连、营党代表。1929年12月,罗荣桓在古田会议上当选为红四军前委委员。
罗荣桓
古田会议期间的一天,毛泽东陪上海过来的前委秘书冯文彬散步时,遇到了罗荣桓,罗荣桓向毛泽东行礼问候,然后匆匆离去。罗荣桓走远以后,毛泽东对冯文彬说:“这个同志是个人才,是一位很好的干部,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得晚了。”
1930年6月,林彪因为屡立战功,被提升为红四军军长。林彪虽然擅长带兵打仗,但个性太强,与前几位搭档的关系都不好。毛泽东经过反复考虑,认为罗荣桓性格稳重老实,能够团结同志,于是决定让他出任红四军政委。
罗荣桓上任以后,一心扑在部队的建设上,把红四军的各项工作抓得井井有条,林彪对此也很满意。毛泽东知道以后,非常高兴地说:“谁说林彪难缠?罗荣桓在红四军,不是和他团结得很好嘛!”
但两人之间的关系并不如表面上这么和谐,林彪虽然对罗荣桓的工作从来不讲什么,但时间长了以后,许多他应该管的部队日常工作,他也不闻不问了。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久后红四军出现了一次重大的失误。
林彪
那是在1931年8月的第三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四军在8月7日连续打了两个胜仗,这天下午,红四军又奉命去攻打驻黄陂的毛炳文师,由于时间紧迫,林彪决定把政治部、供给部和卫生部的部分人员留下来打扫战场、收容俘虏、运送枪支。
但林彪和罗荣桓带领大部队刚出发后,敌十九路军就紧追了上来,红四军留下来打扫战场的机关人员来不及疏散,结果一些俘虏、枪支又被敌人夺了回去,我军的一些伤员也被敌人抓走了。
战斗结束后,罗荣桓认为自己作为红四军的军委书记和政委,对此次失误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他在中央局举行的总结会议上进行了深刻检讨,并主动承担了全部责任。但林彪作为军长,却一直在会上沉默不语,好像此事与他无关。
会议结束后,中央局在没有进行深入调查的情况下,免除了罗荣桓的军委书记,让林彪接任了这一职务。
会后许多人都为罗荣桓感到不平,但罗荣桓却主动安慰大家,为了红四军的团结、领导的威信和今后的工作,一定要忍耐,不要因为他个人的得失而影响了大局。
抗战全面爆发后,林彪和罗荣桓再次进行合作,林彪任八路军115师师长,聂荣臻任政委,罗荣桓任政治部主任。1937年9月25日,115师在林彪等人的领导下,取得了平型关大捷。
这年10月下旬,中央军委决定115师进行“分家”,部队主力由林彪和罗荣桓带领南下,留下独立团、骑兵营和2个连共2000余人,由聂荣臻领导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但师机关该如何分家?林彪和聂荣臻都不愿开口,最后聂荣臻对罗荣桓说:“你来分好,你公平,怎么分全部由你决定,我不争一个人。”最后襟怀坦荡的罗荣桓果然干脆利落地把家分好了。
115师分家以后,八路军总部多次征求林彪的意见,建议由罗荣桓接任政委,但林彪却迟迟不做回应,在1938年1月,他又背着政治部,偷偷给军委发电,建议罗荣桓仍任政治部主任,并要求迅速另派政委。
林彪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平型关大捷后,罗荣桓多次在不同场合说,部队不要因为打了胜仗就得意洋洋,要戒骄戒躁、严肃风纪。林彪听到这些话以后,觉得很刺耳,觉得罗荣桓是在有意无意地贬低他的功劳,所以才不想让罗荣桓接任政委。
林彪和罗荣桓(右)侦查敌情
1938年3月1日,林彪被阎锡山部队的哨兵开枪误伤,罗荣桓再次抛开一切个人恩怨,全心全意组织对他进行抢救。几天后,林彪的伤势稳定了下来,罗荣桓亲自选派人员,将他送回了延安。至此两人的第二次合作宣告结束,1938年底,罗荣桓才被任命为115师政委。
此后罗荣桓率部进军山东,抗战期间,山东军民在他的领导下,根据地不断巩固和扩大,抗战结束时,山东的党员人数由抗战初期的不足2000人发展到20万人,八路军主力部队发展到27万人。对于罗荣桓在山东时的功绩,毛泽东曾给出这样的评价:
山东只换上一个罗荣桓,全局的棋就下活了。山东的棋下活了,全国的棋也就活了。山东把所有的战略点线都抢占和包围了——北占东北,南下长江。
抗战胜利后,罗荣桓又率部进军东北。不久以后,林彪被任命为东北民主联军司令员,罗荣桓任副政委,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合作。对组织任命的职务,罗荣桓毫无怨言,他曾对作战处长苏静说:“在山东将近7年,我对军事指挥已经比较熟悉,搞起来很有兴趣。但现在组织上要我给林总当副政委,我就要尽力保证他顺畅指挥。”
林彪和罗荣桓
1947年,我东北野战军发动了夏秋冬三次攻势,歼灭国民党军队30万人,解放了东北的广大城市,敌人在东北的50万军队只能龟缩在长春、沈阳、锦州这几个大城市及附近据点。
到了1948年,中央决定首先在东北进行战略决战。林彪认为长春的守敌孤悬于我军腹地,敌人增援困难,便于我军集中兵力就近歼灭,因此主张先打长春。但毛泽东从战略全局考虑,认为先攻下锦州可以关闭东北的大门,切断东北与华北敌军的陆上联系,便于我军各个歼灭。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军委在当年2月给林彪发电,要求东北野战军应该马上做好南下的准备,攻占锦州。
但林彪在收到中央的电报后,还是认为长春好打,主张先准备十天至半个月,再用十天至半个月一举攻下长春,最终毛泽东同意了他的意见。
林彪
但长春城设防紧固,而且敌军一直龟缩在城里不肯出来,林彪又提出了“久困长围”的口号,对长春进行长期围困。就这样几个月过去了,部队还是无所作为,在这段时间里,中央多次来电批评林彪,罗荣桓也多次劝他南下,但林彪就是无动于衷。
罗荣桓见自己说服不了林彪,只好提议召开东北局常委会讨论此事。林彪在会上仍然强调围困长春的方针,他说:“目前长春粮食已十分困难,再围下去,敌人必然突围,我们可以趁势围而歼之。”
罗荣桓当即表示反对:“长春缺粮,饿死的是老百姓,敌人有空运,粮食弹药都不缺,我们再围下去只会浪费时间。如果我们再不执行中央‘关门打狗’的指示,让卫立煌集团的40多万人跑掉,不论他们跑到哪里,都会给今后的全国解放增加困难!”
参会的其他常委也都同意罗荣桓的意见,林彪在无奈之下,只能同意先打锦州,但他在7月22日给军委发完电报后,又借口粮食困难、汽油不足等理由,依然按兵不动。
林彪(右一)
直到9月7日,毛泽东再次给林彪发来电报,要求他置长春和沈阳于不顾,马上带兵南下攻打锦州。林彪这才不敢违抗,除了留下少数部队继续围困长春外,带领东北的主力大军向锦州进军。
10月2日清晨,东北野战军的前线指挥所抵达彰武车站。此时林彪收到了一份电报:
9月30日,蒋介石飞到北平,为确保锦州,抽调傅作义部林伟俦的62军,黄翔的92军及独9师,调山东王伯勋的37军,由海上运兵,已经有5个师到达葫芦岛了。
林彪本来就不想先打锦州,他在看到这份电报后,更是担心如果一时打不下锦州,就会有被沈阳、锦西、葫芦岛的敌人两面夹击的危险。当天晚上,林彪在没有和罗荣桓、刘亚楼商量的情况下,就以“林罗刘”的共同名义,向中央发去一份特急电报,声称锦州援敌增加,攻打锦州没有把握,要求回头再攻长春。
林彪(左二)研究敌情
直到10月3日早上,罗荣桓和刘亚楼才得知林彪昨晚给军委发电的事情,他们感到十分生气,因为为了打好这次战役,东北野战军的百万大军都在行动,而且攻锦的前线部队已经在10月1日占领了义县,扫清了锦州的外围,就在这生米即将煮成熟饭的关键时刻,林彪竟然又动摇了,而且还没有和他们商量,就擅自以“林罗刘”的名义向中央发电!罗荣桓和刘亚楼决定马上去找林彪,劝他收回成命。
罗荣桓见到林彪后,强压火气问他:“司令员,听说你给军委发电,要考虑回师打长春?”
林彪回答说:“是的,葫芦岛和锦西的敌人,已经增加到11个师,锦州不能打了。”
罗荣桓严肃地问:“现在几十万部队拉到辽西,锦州外围已经肃清,部队战斗情绪高涨,忽然不打了,干部战士会怎么想?怎么向中央交代?”
林彪却冷冷地说:“我准备的是一桌菜,上来的是两桌客,敌情变了,我们不能冒这个险。”
罗荣桓终于火了,他指着林彪大喊:“主席要我们敢打没有打过的大歼灭战,我们可不能‘怕’字当头啊!”
罗荣桓
林彪被罗荣桓说到痛处,也不禁火了,他拍着桌子说:“你说谁‘怕’字当头?”
罗荣桓更火了,大吼道:“战役都打响了,但你一听说葫芦岛和锦州来了增兵,就不敢打下去,这不是怕敌人是什么?”
罗荣桓一向以脾气好而著称,此时林彪见他真发火了,也不好再多说什么,他又转头问刘亚楼:“参谋长,你的意见呢?”
刘亚楼说:“我同意罗政委的意见,还是打锦州好。”
最终林彪只好改变主意,他叫秘书马上给机要处打电话追回电报,但此时电报早已发出去很久了。刘亚楼十分焦急地问:“怎么办?”
刘亚楼
林彪不肯吱声,罗荣桓说:“我们不要等军委回电了,立即再给军委发一封电报检讨,并说明我们仍然先打锦州。”
随后罗荣桓亲自执笔,完成了这份给军委的电报:
我们拟仍攻锦州……目前如回头攻长春,则太费时间,即令不攻长春,该敌亦必自动突围,我能收复长春,并能歼敌一部。
罗荣桓起草的这份电报于10月3日9时发出。当天下午2点左右,毛泽东首先收到了林彪在前一天晚上发的那份动摇电报,他看后非常生气和焦急,在当天下午5点和7点连续给林彪发去两封电报,以非常严厉的语气命令他一定要迅速攻下锦州。
这天深夜,毛泽东在焦急地等待林彪的回电时,意外地收到了罗荣桓起草的那封电报,他读完后如释重负,眉宇间露出了欣喜之色,并马上给林罗刘回电:“你们决心攻锦州,甚好,甚慰。”
辽沈战役全景图
就这样,在罗荣桓的再三坚持下,林彪终于坚定了先打锦州的决心,并带领部队最终取得了辽沈战役的胜利。此事足以说明,罗荣桓坚持原则,有着高度的组织纪律观念,表现出了一位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应有的崇高品质。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林彪在党内地位的不断高升,他和罗荣桓的关系又渐渐疏远了。
1959年庐山会议后,国防部长一职出现了空缺,毛泽东曾单独找罗荣桓谈过国防部长的人选问题,其实他的心里已经内定为林彪了,但罗荣桓却表示反对,他的理由是这样的:“林彪打仗还可以,就是主持全面工作不一定很行,一是身体,最主要的是,林彪这个人喜欢搞小圈子,团结多数同志是他的弱点。我建议由贺龙同志担任国防部长。”
但毛泽东没有听取罗荣桓的意见,依然任命林彪为国防部长。后来林彪身亡后,毛泽东在1972年9月的一次会议上提到了这段往事,他感慨地说:“现在看来,罗荣桓的观点是有预见的。”
毛泽东和罗荣桓
1963年12月16日,罗荣桓不幸病逝,享年61岁。林彪和罗荣桓之间虽然有过分歧,但他们毕竟是一起共患难几十年的老战友、老搭档,所以林彪不仅出席了罗荣桓的公祭大会,还为他写了挽联,深切地表达了自己对老战友逝世的悼念之情:
六亿人意气风发,日月重光,万里长征,方期任重道远;
数十年风雨同舟,肝胆相照,一朝永诀,痛失挚友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