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流通速度是指单位货币流通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对于一个国家的货币政策和经济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同一单位的货币在一定时期内充当流通的次数,是决定商品流通过程中所需要货币量的重要因素之一,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流通中货币数量的不足。
据测算,2023年一季度末,中国实体经济部门宏观杠杆率环比涨幅可能达到8.8个百分点;货币流通速度为0.435次/年,低于上年底的0.454次/年,更远低于2019年底的0.497次/年从2018年的0.5下降到了2022年的0.45。
货币流通速度是货币经济学的一个重要问题,这不仅涉及货币需求以及货币供给政策的调整,而且其本身的变化一方面是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结果,另一方面反映出宏观经济的许多问题。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包括货币供应量、经济环境、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支付习惯等。通过深入分析这些因素,我们可以容易理解货币流通速度为什么逐年在下降?决定它背后的因素是什么?。
经济学中,计算货币流通速度一般是用GDP除以基础货币,但这种计算方式是将货币百分之百假设为“交易货币”来进行计算的,而且自从有了银行,有了货币的“信用创造”之后,这个方程就已经不再适用。费雪方程的右侧应该是“运行货币数量”, “运行货币数量”一般是大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其实费雪生活的时代银行已经普遍存在,货币的“投融资功能”也已经非常发达。
如果我们假设货币以“投融资货币” 为主,那么货币方程应该是:
基础货币数量X货币流通速度一运行货币数量一“纯自用货币”+“投融资货币”
货币流通速度的计算公式是: 货币流通速度=(“纯自用货币”+“投融资货币”)/基础货币数量
“自用货币”是指居民和企业拥有,但没有用于储蓄和投资的货币,但是现代社会这种“自用货币”是非常少的,因为居民货币或企业货币都进入了银行体系,货币只要进入了银行体系就变成了“他用货币”,所以实际计算货币流通速度时也可以这样简化:
背币流通速度+“投融贵货币数量”/基础货币
鉴于现代货币主要以“投融资货币”的形式存在的现实,那么可以用“社会融资总规模”这一统计数据代替“投融资货币”的数量。
中国一直存在“社会融资规模”统计,这个数据变动比较大,因此用这个数据计算出来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也比较大,这样才真实。
现实中, “运行货币数量” 是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真实的货币流通速度也大于利用费雪方程计算出的货币流通速度,另外, “运行货币数量”变动也很大,因此真正的货币流通速度变化也很大。如果我们要准确计算货币流通速度, 就应该废弃费雪方程(mv=pt),改用以“投融资货币”为基础的货币方程进行计算。
货币作为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媒介,其流通速度直接影响着经济的运行和货币政策的效果。货币流通速度的快慢取决于多种因素,而这些因素又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因素对于货币政策的制定和经济的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货币供应量
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流通速度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较高的货币供应量通常意味着更多的货币在市场上流通,从而促进了经济活动的展开,进而加快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然而,当货币供应量过大时,可能会导致通货膨胀,从而降低人们对货币的需求,进而减缓货币流通的速度。
二、经济环境
经济环境是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另一个关键因素。当经济处于增长阶段时,人们往往更乐于购买商品和服务,这将促使货币更快地流通。相反,经济衰退期间,人们会更加谨慎,减少非必要的消费,导致货币流通速度的减缓。此外,政府的经济政策和法律法规的制定也会对经济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三、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支付习惯
人们的收入水平和支付习惯也是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之一。当人们的收入水平较高时,他们更容易购买商品和服务,从而促进货币的流通速度。此外,人们的支付习惯也会对货币流通速度产生影响,例如,电子支付的普及使得货币流通更加便捷和高效。
四、利率
现代社会,决定货币流通速度的不是“商品的交易效率”,而是“企业的投融资效率”。在“投融资货币”为主体的情况下, “利率”是决定货币流动速度的一个关键因素。 当货币同时具有“交易”和“投融资” 两种功能的时候,如果我们會弃其“投融资功能”不考虑, 只利用“交易功能”去构建“货币方程”也是失之偏颇的,而且到了现代社会,货币的“投融资功能”要远远大于货币的“交易功能”。在古代社会,货币只具有“交易功能”,现代社会自从有了银行信贷以及其他融资方式后,货币的“投融资功能”就变得越来越发达。 从供给侧看,货币流通速度是利率的函数,高利率才可以提高投融资效率,可以促进货币派生,可以提高“有效货币供给” ,货币的流通速度也就快了。高利率可以提高货币流通速度主要基于两点:
首先,利率越高,民众储蓄与投资理财的热情越高;其次,利率越高,金融机构受到的激励越大。前者可以为金融机构提供充足的资金,后者可以保证金融机构有足够的积极性将资金输送到实体经济,因此,高利率环境下的货币流动的意愿要高于低利率时期。高利率环境下,货币流通速度的加快是从对民众和金融机构的双重激励实现的。其中,凯恩斯是通过对货币三大需求之一的“投机性需求”的研究发现了民众的利率激励问题。
当然,除了供给侧的因素外,需求侧也是制约货币流通速度的因素之一。货币的需求侧—企业是低利率偏好的,在考虑到货币需求侧因素后,可以认为货币流通速度最快的时候也不是货币利率最高的时候,而是一个中间的利率,这个中间利率我们也可以称为“最优中央银行货币利率”。 在凯恩斯的货币理论中,货币分类是按民众“持有货币的动机”进行分类的,“货币动机”与“货币功能”是两码事。
当然,凯恩斯的“货币动机”分类也是借鉴了英国另外一位经济学家霍特里的理论, “货币动机” 理论也只考虑了普通民众对货币的使用看法,并没有将企业对货币的使用功能包含在内,是一种比较狭隘的分类方法。现代货币应该要更多地将“企业的货币需求”考虑在内才是科学的,这一点无论是凯恩斯还是弗里德曼或托宾都有偏见。
其实在现代货币流通中,绝大部分货币只是在“市场交易的那一刹那”承担着“交易功能”,在市场交易之前或市场交易完成之后都会进入银行转化为“投融资货币”。“交易货币”一旦完成交易,交易货币就从商品买家手中转向商品卖家手中,这时,商品卖家马上就会将货币转变为银行存款,成为储蓄,而储蓄就是“投融资货币”的重要表现形式。除非卖家得到货币后将货币存人“保险柜”而不进入银行,这在纸币时代是普遍存在的,但到了互联网时代、电子货币时代,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将钱存在保险柜,而不存人银行的情况都比较少见了。这类停留在个人或企业手里的“现金”,我们称之为“纯自用货币”,将存入金融机构的货币称为“他用货币”。
虽然可以将现代货币分为“交易货币”和“投融资货币”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但这两种货币都是同一货币,他们只是在不同的时间点扮演不同的角色。 “交易货币”与“投融资货币”两者之间是相互转化的, “交易货币”存在的时间非常短,货币绝大部分时间都是以“投融资货币”的形式存在,货币只要进入银行就成为“投融资货币”。“纯自用货币”的数量也是非常少的, “纯自用货币”对应现代货币分层统计中的“M0”,是指银行体系之外民众或企业拥有的现金货币,货币一进入银行就说明自己暂时用不到,就成为理论意义上的“他用货币”。
应该说,货币流通速度的决定因素是多方面的,这些因素相互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关系,彼此影响。在制定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时,我们应综合考虑这些因素的影响,以实现货币流通速度的合理调控,促进经济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货币的“放大”不仅是在 “市场交易”中实现的,也是在银行体系的“信用创造”中实现的。 “费雪方程”的货币流通速度的本质在于“货币的多次交易”,而上面提到的“投融资货币方程”中的货币流通速度在于“货币多次信用创造”。
在考虑到“货币信用创造”的情况下,货币生产实质上存在“两个车间”。“第一车间”是央行的印钞厂,这个车间生产真实货币;货币生产的“第二车间”是银行等金融机构,银行生产的是“信用货币”,是企业的“存贷款行为”产生出来的货币。 “第二车间”的货币生产能力往往是“第一车间”的几倍。 “第一车间”的货币进入“第二车间”进行“信用创造”的过程。也是“发行货币”向“运行货币”的转化过程。
市场上“有效货币供给”的多少,并不仅仅取决于增加了多少“外生货币”(央行“第一车间”生产的货币),“外生货币供给”只有流动起来了才可以变为“内生货币”(银行“第二车间”生产的货币),才可以增加“有效货币供给”。 真正决定流通速度的从来不是“外生货币供给”,而是以“内生货币”为主体的“有效货币供给”。
不管经济繁荣还是萧条,“外生货币”的数量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真正有差距的是“内生货币”。 经济繁荣时,货币内生能力强, “有效货币供给”非常高;经济萧条时,货币内生能力差, “有效货币供给”非常低。 不同时期货币内生能力的不同也决定了货币流通速度的不同。经济繁荣时, 货币内生能力强,货币流通速度就高;经济萧条时,货币内生能力差, 货币流通速度就慢。 当货币流通速度降到零时,就是凯恩斯所谓的“流动性陷阱”。经济危机时期的“货币流通速度变慢”的问题往往都是出在货币生产的“第二车间”,而不是“第一车间”。“第二车间”产生了大部分的运行货币。
货币数量方程式告诉我们,货币会有一个流通速度V,如果流通速度是上升的,那么进入整个经济的钱会比货币供给量还要多;如果流通速度是下降的,那么实际进入经济领域的资金就会比货币供给少。货币流通速度就像一个货币供应量的缩放器。
在传统理论里,通常假定货币流通速度在短期内不变的,它受消费习惯、产业结构等长期因素的影响。但现实的情况似乎并不是这样,货币流通速度也会受到很多短期因素的影响。
若不论是以M2为基准还是以M1为基准测算货币流通速度,结果显示,过去38年间包括中国、美国、日本的货币流通速度都在整体下降。另外,居民部门的储蓄存款没有向企业部门存款顺畅的转移,同时企业间固定资产投资主导的货币循环也有所放慢。
可以说,货币流通速度下降意味着储蓄难以直接有效地转化成投资,同时也意味着债务负担上升,进一步影响企业投资,导致不良循环。包括中国在内,各国经济增长正面临长期、重大挑战!
目前,货币流通速度的确定理论主要有几种解释。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经济体的支付机制和货币接受度。支付机制包括现金支付和电子支付等方式,而货币接受度则取决于人们对货币的信任程度。另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流通速度取决于经济体的交易成本和财务市场发展程度。交易成本指的是完成一笔交易所需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等成本,而财务市场发展程度则反映了人们能够通过金融机构获得资金的便捷程度。
总的来说,现代货币流通速度的经济学理论认为货币量和货币交易对于货币流通速度的影响是重要的,同时也认为支付机制、货币接受度、交易成本和财务市场发展程度等因素也会影响货币流通速度的确定。对货币流通速度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货币的运行机制和货币政策的制定,以促进经济健康、可持续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