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清朝雍正帝,你会想到什么?喜欢看香港影视剧的朋友会想起雍正帝的血滴子;喜欢看宫斗剧的朋友会想起雍正帝后宫狗血故事,而喜欢历史正剧的朋友会想起《雍正王朝》。
而对于军事历史爱好者来说,或许对雍正时代的更多印象,是和通泊战役。这一战,让雍正朝廷在军事上受到了很沉重的打击。
1、清朝与准噶尔部在明朝时期,蒙古大体分成了三个部分: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明朝后期,女真人在东北地区崛起,并在和明朝交战的过程中,逐步征服了漠南蒙古。女真的首领皇太极取得了蒙古大汗的尊号。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大部分部落名义上也表示承认皇太极的称号,但也仅仅是承认而已。
就在女真建立的清朝开始入关抢占南明地盘的同时,漠西蒙古的准噶尔部也不断壮大。到了康熙帝在位期间,准噶尔部的首领噶尔丹汗一度进攻漠北蒙古,还和清军爆发战争。不过,噶尔丹汗没能从清军手里讨到好处,之后不久噶尔丹也死掉了。但是,准噶尔部作为清朝的边患,也一直继续困扰清廷:尤其是当时西部地区,差不多都是漠西蒙古的活动范围,而这一点对准噶尔部多少是一种有利之处。
清朝雍正帝在位时期,准噶尔的大汗是噶尔丹策零。他也有入侵中原的想法。
而雍正帝也认为,清廷不能继续坐视噶尔丹策零在西部地区的胡作非为。所以双方都有打一场战争的想法。
2、和通泊惨败于是清朝雍正九年,西元1731年,雍正帝委派大将傅尔丹率领四万清军向准噶尔部发动进攻。傅尔丹在进军的过程中,抓了一些准噶尔的俘虏,并从这些俘虏哪里得到消息:准噶尔部的主力就在附近。于是傅尔丹派出四千多人在博克托岭一带进攻准噶尔部。而准噶尔部仿佛没有抵抗力一样,面对傅尔丹的清军,居然一触即溃。
准噶尔部的战斗力让傅尔丹大开眼界。于是傅尔丹决定率领主力军队追杀准噶尔部。终于在和通泊(今蒙古国境内)遭遇伏击。
其实傅尔丹一开始就上当了。
他抓的那些准噶尔俘虏其实都是奸细,目的是释放一些假的情报给他。至于准噶尔士兵不堪一击也是给傅尔丹营造一种假象,让他敢于放心大胆去追杀准噶尔主力。和通泊一带地形崎岖,适合伏击。
傅尔丹大军进入和通泊一带以后,遭遇准噶尔军的包围,之后不久,傅尔丹大军又遭遇极端天气。傅尔丹于是组织军队准备突围,但都遭到准噶尔部的伏击而失败。
就这样僵持多日,傅尔丹才带着极少数随从从包围圈逃了出来。之后收拢残部也就二千多人。其余的清军几乎全部丧生。
而消息传到北京以后,雍正帝愤慨的同时,也不得不面对现实:那就是幻想一举消灭准噶尔部不现实,所以,雍正十二年开始,雍正帝派人联系准噶尔部,开始议和。
3、结语其实和通泊之战,并不仅仅是清军在军事方面的胜利。
虽然从过程来看,傅尔丹轻敌冒进,才导致清军遭遇准噶尔部的重创,但傅尔丹轻视准噶尔部的这种心理,当时整个雍正朝廷都存在。
当时包括雍正帝在内,都普遍有个共识:那就是噶尔丹策零的能力不如当年的噶尔丹,所以清军可以一举荡平准噶尔部。但是雍正帝的情报工作无疑没做好:因为早在雍正初年的时候,准噶尔部就向中亚进行了扩张,实力得到了壮大。并且之前准噶尔和沙俄之间关系处于冲突状态,但是在雍正初年的时候,准噶尔得到了缓和。并且准噶尔部也通过沙俄的渠道发展火器制造产业。这些都意味着准噶尔部不论是活动范围还是军事配置,都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而雍正帝并没意识到这些变化,而是认为可以做到一战定乾坤。这种认知或者心态,也形成一种骄兵心理,并影响了清军的心态。
所以傅尔丹追击准噶尔部这一路,傅尔丹对于准噶尔部的虚弱和不堪一击毫无怀疑:因为在傅尔丹的观念里,不堪一击才是准噶尔部的正常状态。
于是有了和通泊的惨败。
好在和通泊惨败以后,雍正帝也意识到了准噶尔部的实力,所以及时停止了和准噶尔部的无力对抗。而后来的乾隆帝也的确找到了消灭准噶尔部的机会。
其实道理很简单:知己知彼,根据现实出发制定战斗方案。但是,能做到这一点的,其实并不多。
你这说了半天都没说到重点,雍正在北京就各种骚操作,什么给各路将军批八字,到了战场上又远程控制,各种微操,不败就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