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叫做“富不过三代”,这话就像是一个魔咒一样,从古到今很少能有家族将财富传承三代以上的,不过今天小史就给大家介绍一个家族,他们家族整整传承了17代,这个家族就是贝氏家族,其起家之初仅凭一人之力,却能历经数百年风雨而繁荣昌盛。从明朝药材生意的风险投资,到现代国际建筑的巨擘,每一代的贝家人都在其领域中大放异彩。那么为何贝氏家族能够历经时间的洗礼而长盛不衰,连续17代仍然繁荣昌盛?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贝氏家族的历史追溯到元末明初,其家族根基并非显赫,而是起源于一户普通的医药师家庭。这个家族的特色在于其对传承的重视,无论是教育还是技能的传承,均被视作家族持续发展的核心。
到了嘉靖年间,贝兰堂已是家中医术的佼佼者。不满足于仅在家乡行医,贝兰堂的视野更广,他经常远赴他乡,一边行医一边考察各地市场的需求和特色。在他的一次旅行中,他抵达了经济繁荣的苏州。苏州虽然富庶,但贝兰堂很快发现这里的药材非常稀缺,这给了他一个商机的灵感。
他回想起家乡药材丰富但销路有限的情况,便决定将家乡的药材运至苏州,并开设药材店面进行销售,贝兰堂还持续在苏州周边地区行医,借此积累经验和资本。贝兰堂商业头脑活跃,他也具有长远的家族战略眼光。
在确信苏州是理想的发展地点后,他决定将全家迁至此地,这一行动标志着家族经济基础的第一次快速扩张。在苏州他继续行医,还开设了一家集医疗和药材销售为一体的医药馆,为地区居民提供一站式的医疗服务。
在经济利益的积累中,贝兰堂并未过度展现富态,而是将重点放在了后代的教育与家族业务的持续扩展上。他坚持"礼义仁智信"的家教,要求每一代的贝氏都在品德和技能上追求卓越,这一策略对抵御"富不过三代"的诅咒至关重要。
贝兰堂还具备深厚的慈善情怀,常到处救济穷人,并为无力支付医药费的病患提供免费治疗。这种高尚的品行使得贝家在苏州声誉鹊起,成为了当地最受尊敬的医疗机构之一,从而为贝氏家族在社会上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贝兰堂临终前向后代传达了“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家训,这些教诲成为了家族传承的核心价值观,成为他们世代相传的精神支柱。随着时间的推移,后继的贝氏一代比一代更加注重教育和个人修养,将学问视为家族兴旺的关键。贝家的子孙接受的是世界级的教育,他们不仅具备开阔的国际视野,还有着超凡的智慧和才能。
在乾隆时期,贝氏家族已跻身苏州最富有的家族之列,而到了近现代的战乱和政治动荡中,尽管家族面临挑战,却依旧稳固其根基。在关键时刻家族中总能涌现出具有卓越能力的人物,如贝理泰和贝润生,他们扭转了家族衰落的局面,还为贝氏家族注入了新的活力。
贝润生1870年出生,自少便表现出对商业的敏锐洞察力。16岁那年,他前往上海,在颜料行业拜师学艺,凭借着聪明才智,他迅速在行业中崭露头角。数年之后,他不仅成为了瑞康颜料行的经理,还于1909年进入了影响深远的上海商务总会,成为其重要成员。
在清末民初的政治动荡中,贝润生的商业才能更为凸显,他在全国商联会中担任副会长的重要职务,还被誉为“颜料大王”。1917年,他用80万银元购得苏州名胜狮子林,并投入巨资进行修缮,显示出他对文化遗产的尊重和投资眼光。
与大多数富豪不同,贝润生希望狮子林能够开放给公众,虽然由于战争和其他因素,这一愿望未能即刻实现,但在他去世后家族继续遵循他的意愿,并最终将园林捐献给了新成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使之成为公众可以享受的文化景观。
贝理泰同样具有非凡的商业头脑。1866年生于江苏的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影响。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上海的财政部门,后成为中华民国初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的重要投资者和经理。在他的领导下银行吸引了大量的社会存款,极大地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
贝理泰还展现了其先见之明,开创了旅行代理业务,方便公众购买火车和轮船票务,证明了他的商业模式远超当时的常规思维。即使在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政策实施时,贝理泰因其卓越的商业能力,仍被任命为银行董事。他的社会责任感也体现在多次捐资助学及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别是在辛亥革命后和军阀混战期间,他积极参与社会事务,努力为地区带来稳定和繁荣。
在贝润生和贝理泰的共同努力下,贝家迎来了其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他们最为珍视的,非物质财富莫属,而是家族成员深厚的教育理念和前瞻性思维。成立上海储蓄银行后,家族逐渐意识到,若要在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保持竞争力,就必须让下一代拥有国际视野。因此贝家世代坚守祖训,确保每一代人都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贝聿铭的父亲贝祖贻甚至决定将家族财产投资于海外,让家族彻底转向国际舞台。
贝家的移民历程始于广东,短暂停留香港后,他们最终定居在美国。在这个新的国度,贝家保持了他们的财富,还因其卓越的商业才能和慷慨的性格在海外社会中建立了崭新的影响力。
贝氏家族,一个历史悠久的世家,其家训之一便是“不论性别,皆须承学”,这一原则确保了家族成员无一例外地受到良好的教育。家族中自有一条规矩:尊老爱幼,兄弟之间和睦相处,由此确立了其家族的和谐与秩序。
在选择配偶的传统上,贝氏家族同样持有独到见解,不以财富为婚姻的标准,而是重视对方是否具有学识和理解深远的道义,确保家族财富传承,更有智慧和道德的延续。
贝氏家族对教育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贝润生在其一生中成功商人,还创立了中国首家幼儿园,推动了国内早期教育的发展。他坚持认为家族中的每个人,无论男女,都应追求尽可能高层次的教育,以此确保家族成员在知识上有成就。
家族内部从未有过因财产争执而导致的内讧,成员们一直以学业和个人成就为荣。贝聿铭作为家族中的杰出代表,被誉为“现代建筑之父”,他的作品遍布全球,是建筑界的传奇人物。
2019年,贝聿铭在102岁高龄去世,他一生未忘初心,为自己的三个儿子取名定中、建中、礼中,借此表达了他对祖国的深厚情感和对家族文化的尊重,寄望他们能为中国的稳定、发展和文化传承作出贡献。
贝聿铭始终自豪地称自己为苏州人,无论走到何处,都不忘自己的根。这种根植于深厚文化和教育传统的自信,让贝氏家族不仅在中国,更在世界各地赢得了尊重和赞誉。
在中国历史上许多由创始人一手建立的家族财富通常在几代后消散殆尽。然而贝氏家族已稳健传承了17代,其财富和影响力仍在持续扩展。这种例外的持久性,核心在于家族一贯奉行的“富而不骄,乐善好施”的精神。
自贝兰堂以来,家族便秉持“诗书传家,乐善好施”的教育理念,世代传承对教育的重视。贝氏家族不惜重金确保后代接受最优质的教育。贝聿铭的三个儿子均毕业于哈佛大学,他的女儿在哥伦比亚大学攻读法律,显示出家族对教育的投资和期望。
家族的成员在学业上取得了卓越的成绩,贝聿铭的孙女也是哈佛大学的杰出毕业生,并且已经成为法国上流社会的一部分,这进一步证明了良好教育对于维持家族地位的重要性。
最终贝氏家族选择将贝聿铭的谢幕之作——苏州博物馆新馆设计献给了故乡。这不仅体现了对家乡的深厚感情,也是对家族教育理念的一种回馈和传承,彰显了根深蒂固的文化自信和对未来的期望。
在当今社会,很多家长认为丰厚的物质资源为孩子提供了一条光明的成长道路,能使他们在起跑线上超越其他人,单纯依赖物质资源的养育方式可能会引发一系列问题。
首先这种养育方式可能培养出孩子错误的价值观,使他们认为金钱是衡量一切的标准。这类孩子可能无法理解赚钱的艰辛,从而缺乏对金钱的尊重,以为金钱能解决所有问题,从而形成一种错误的金钱至上观念。
过度的物质依赖会削弱孩子的上进心和独立性。如果父母总是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不让孩子经历任何挫折和困难,孩子可能会逐渐变成“巨婴”,缺乏自立的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挑战,最终可能形成依赖父母的“啃老族”。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物质条件并非需要刻意追求的方向,关键还是要注重精神和情感上的培养。生活中的确存在很多关于如何养育孩子的争议,富养或穷养都有各自的优缺点。
有些文献指出,富养孩子,并不仅是物质上的富足,更重要的是在生活经验、知识广度和思想深度上给予孩子更多的资源和支持。无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们不需要在物质上过度施为,而应在精神和文化层面进行深入的投资。
家长应成为孩子的引导者和启蒙老师,为他们提供一个充满智慧和爱的成长环境,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和自主生活。通过培养孩子的内在素质和能力,让他们未来能够凭借自己的能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美好生活,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格独立和精神富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