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只知道心梗?其实80%的心脏性猝死是由于它!4类人群尤其警惕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2024-07-16 08:21:31

在谈论心脏健康时,人们往往首先想到的是心肌梗死(心梗),这一突如其来的疾病确实令人闻之色变。然而,当我们深入探讨心脏性猝死的成因时,会发现一个更为隐蔽却同样致命的“幕后黑手”——恶性心律失常。

心脏性猝死

心脏性猝死,即由于心脏原因导致的突然、出乎意料的非外伤性迅速死亡,常无任何危及生命的前期表现,表现为在急性症状出现后1小时内突然意识丧失乃至死亡。这一疾病以其高发性和突发性,成为心血管疾病领域的重大挑战。据统计,美国每年约有30万至40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而中国每年因心搏骤停导致的心脏性猝死总人数估算约为54.4万人。

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猝死的隐形杀手!

在众多导致心脏性猝死的原因中,恶性心律失常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所谓恶性心律失常,主要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和心室颤动(室颤),这两种心律失常发生时,心脏的电活动变得异常混乱,导致心脏无法有效泵血,进而引发心脏骤停。

据国内外多项研究报道,约80%的心脏性猝死都是由恶性心律失常引起的。这一数据不仅揭示了恶性心律失常的致命性,也提醒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以近期发生的一起悲剧为例,17岁的中国羽毛球小将张志杰在印度尼西亚参赛后不幸离世。据急诊科医生分析,张志杰的猝死很可能与恶性心律失常有关。

这让人不禁怀疑:运动员体质应该都很好,为何会发生恶性心律失常?

1、心脏形态和功能变化:长期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会导致运动员心脏发生适应性变化,包括心肌肥厚、心脏增大以及心率减慢等。这些变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耐力,但也可能增加心脏的负担和易感性。

2、交感神经兴奋:在运动期间,交感神经高度兴奋,导致心率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强。这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能使心脏电活动变得不稳定,从而诱发心律失常。

哪些人要警惕恶性心律失常?

1、有心脏疾病病史

心脏结构异常是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基础,如冠心病、肥厚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等,这些疾病会改变心脏的电生理特性,增加心律失常的风险。此外,高血压导致的左心室肥厚也是恶性心律失常的重要诱因,左心室体积每增加50g/m²,心脏性猝死的危险性就会增加45%。

2、高血压患者

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承受较高的血压负担,其心脏不得不加倍努力工作以维持正常的血液循环。这种持续的负荷压力会逐渐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包括左心室肥厚、心室腔扩大以及心肌纤维化等。这些变化不仅会降低心脏的泵血效率,还可能引发心脏电活动的异常,从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此外,高血压还是冠心病、心力衰竭等多种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这些疾病本身也是恶性心律失常的常见原因。

3、肥胖人群

肥胖不仅仅是一个外观上的问题,它更是一种全身性的代谢异常状态。肥胖人群往往伴随着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多种代谢问题,这些都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同时,肥胖还会对心脏产生直接的机械压力,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此外,肥胖还会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紊乱,影响心脏的电生理稳定性,从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几率。因此,肥胖人群需要特别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并积极采取措施减轻体重、改善代谢状态。

4、运动员及高强度体力劳动者

虽然运动员和高强度体力劳动者通常都拥有出色的身体素质和强健的心脏功能,但长期的高强度运动训练也可能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在长期的训练过程中,运动员的心脏会发生一系列适应性改变,如心肌肥厚、心室腔扩大等,这些改变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心脏的工作效率和耐力。然而,过度的训练也可能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引发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改变。此外,高强度的运动还可能引起自主神经系统的失衡,使心脏电活动变得不稳定,从而增加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因此,运动员和高强度体力劳动者需要在专业教练的指导下合理安排训练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劳累和过度训练,并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以评估风险。

面对恶性心律失常,我们应该如何预防和治疗呢?

首先,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至关重要。要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注意缓解压力,劳逸结合,保持平和的心态,同时要尽早戒烟限酒,平衡膳食,控制体重,适当运动,这些都有助保护心脏,能有效降低恶性心律失常的风险。

其次,定期体检也是预防心脏性猝死的重要手段。通过心电图、心脏超声、冠状动脉CT或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可以及时发现心脏结构异常和血管病变,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治疗措施。

最后,对于本身有心脏疾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风险高的人群可以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对于患有高血压、冠心病等高危疾病的患者,也需谨遵医嘱,坚持用药。

4 阅读:464

王药师心血管讲堂

简介:80后王药师,关注用药安全,致力于心血管健康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