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冻僵在莫斯科郊外的闪电战:希特勒为何会重蹈拿破仑的灾难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3-28 05:28:33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巴巴罗萨”依赖公路还是铁路?

希特勒在东线战争的惨败,所有人的共识就是,后勤因素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区别只在于从不同角度来看,所占比例的多少罢了。关于这场规模空前的陆地战争,后勤又是如何让德军一步一步无可避免地陷入灭顶之灾的呢?

早在1940年的8月,入侵俄国的第一批详细研究报告就已经出炉了,德国陆军总司令部和国防军总司令部同时开始了这方面的计划工作。有意思的是,从一开始,两者的着眼点就出现了根本性的分歧:

陆军总司令部负责制定计划的人是第18集团军的参谋长马尔克斯将军(注1),他着重考虑的是如何依托俄国现有的公路网发起大规模的进攻。如果以普里皮亚特沼泽地以北的地区作为战略进攻的方向,就可以充分利用苏联比较集中的公路展开部队和进行补给。但沿着这个方向,最终德军将进入白俄罗斯的森林地带,那里山林密布,是天然适合展开游击战的地区,德军的主力将被环境分隔,彼此之间互不相连。

而如果选择从沼泽地南部进攻,就会进入乌克兰平原这个优良的坦克战场,缺点就是那里只有一条条件良好的公路,最终通向了基辅。马尔克斯考虑再三,实在是找不到一个能够很好平衡两者优缺点的更优方案——于是他的建议是从南北两路以相同兵力同时进攻,力求让德军同时攻占莫斯科和基辅。(注2)

埃里希·马尔克斯(Erich Marcks)

国防军总司令部负责制定进攻计划的是冯·罗斯贝尔格上校。他和马尔克斯的注重点截然相反,他根本不对苏联那落后的公路网抱有任何信心,他同时也是德军中少见的,深刻认识到了苏联落后交通是和西欧战场完全不同的参谋军官。罗斯贝尔格上校坚持认为,一旦离开了波兰境内,德国国防军就只有依靠铁路网才能完成百万大军的补给难题。

他的计划就是,必须紧随条件最好的铁路网进攻,而华沙到莫斯科一路上都有大型的公路和铁路线路,因此,德军主力不应该分兵到其他方向,要一口气直扑莫斯科。除此之外,这个计划的额外好处是距离罗马尼亚和东加利西亚的油田都比较近,可以迅速解除苏军对油田的威胁。

至于乌克兰,他并不否认那块平原适合坦克部队突击,但只要遇上一场暴雨,平坦的土地就会变成泥沼。既然德国无论在战术还是战役组织方面都优于对手,那么就应该把后勤这个唯一制约条件妥善解决。

但是这些军事专家的意见在希特勒眼里不值一提,他认为德军的高级将领眼光落后,完全不懂得什么叫做“战争经济学”:乌克兰的粮食和高加索的石油都是头等重要的目标;同时,考虑问题还应该达到意识形态的高度——在这样的“大义”角度下,布尔什维克的圣地列宁格勒也得同时拿下。

于是乎,战术、战略和后勤角度的问题排在了第二位,经济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量升到了首位。德国军队的目标一下子多了好几个,最后变成了3个集团军群彼此距离超过上千公里,数百万大军要从数千公里的战线上同时向三个同等重要的目标发起猛攻——就德国那么点总兵力,可能吗?

每前进100公里就会饿死一个步兵师

“巴巴罗萨”计划集结的兵力规模,即使放到今天来看,也是无人能够超越的:近350万大军的后勤,要依靠数十万辆机动车辆和同等数量的骡马来保证。而直到进攻前夕,德国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中的数种物资——石油、粮食、橡胶、稀有金属——都来自于苏联。很明显,一旦开战,这些补给必定就会中断供应了。

真实战场上,德军的坦克不会排列得如此紧密。

武装这支庞大军队的相当一部分军火和运载工具,来自于先前被德国占领的西欧国家,虽然这些缴获让德国军队吃得满嘴流油,但各种口径的火炮,各种规格型号的车辆(超过2000种!!!)让德国人实际上处于严重的消化不良状态。

很好理解,德国并不能通过正常渠道弄到天然橡胶,这么多轮式车辆的轮胎一直处于极为短缺的状态。油料的储备同样紧张,虽然开战后罗马尼亚的石油可以保证供应,但远远无法满足陆军行动的最低需要——巴巴罗萨行动开始前,德国陆军仅仅储备了勉强够3个月作战行动使用的汽油,而柴油的储备量更低,只有1个月。

虽然在西欧战场上,德军曾经依靠缴获英法盟军的燃料填满了坦克部队的油箱,但苏联的现实会让德国人大失所望:苏联的汽油辛烷值太低,只有利用专门建设的装置加入苯添加剂后,德国汽车才能利用。

除了众所周知的苏联境内铁轨轨距带来的麻烦外,德国军队最大的后勤问题其实和自己脱不了关系:为了入侵苏联,希特勒大肆扩充了自己的部队。装甲师从9个增加到了19个,各类步兵、炮兵师的总数从120个增加到了180个,以后又进一步扩充为207个。如此众多的新增部队,除了必要的武器弹药配给外,后勤车辆的配备和相应的零配件储备直到开战时都没能达标。再加上各种缴获来的机动车辆,德军后勤部门需要为前线部队提供超过100万种的各型配件——这个任务从来就不曾完成过。

至于战场上的德军是如何来解决的呢?他们要么从报废车辆上拆除完好的零件修理同型号的车辆,要么用能够找到的各种零件进行改装,要么就是把缴获的装备和车辆换装上“德国芯”。

如果说各种型号的配件还可以糊弄过去的话,开战需要的弹药问题就没法回避了。通常在制定计划时,作战行动展开的速度会直接影响到燃料消耗量,那么敌人抵抗的强度就直接关系到弹药消耗量了,毕竟你不能假定所有的对手都是丹麦、荷兰、波兰和法国这种货色。

德国军方制定的计划中,弹药的消耗量从一开始就不是正常估算出来的,而是严格套用德国当时的现有运力推算出来的,属于典型的点啥吃啥。本来这个严峻的数据足以让纳粹德国的领导层认真考虑和苏联开战是否合理,没想到希特勒和德军总参谋部的应对方法居然是自我说服——他大幅压缩了计划中达成各个目标所需要的时间,坚持认为依靠德国士兵的素质和奉献精神,依靠战役的突然性和闪电战,就可以把原来需要5个月来完成的目标,压缩到4个月、3个月甚至是1个月。

德军的一众高官,仿佛被希特勒洗脑了一样,不是做出缩小或者减少目标以适应现有条件,反而是尽力说服自己,努力相信原来制定的方案过于保守,实际上完成目标要容易得多——结果,所有的进攻部队,非但没有按照计划储备好足够1年作战需要的弹药,而是仅仅带了几个基数的弹药就一头扑进苏联这个泥潭了。

实施“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军和二十多年前实施“施里芬计划”的前辈们一样,都是依靠一套看起来很严密的三级供应体系(火车站—基地仓库—作战地带)来完成从后方到前线的补给的。而想要让部队摆脱对铁路线的依赖,就需要有足够的运输工具来保障后勤供应,而这恰恰是德国最大的短板。

陆军总司令部采取了一切手段,包括但不限于从瑞士购买大量的重型卡车,用从法国缴获的卡车替换德国民间的运输车辆,还把为前线进行补给的“轻型运输队”(负责从基地仓库—前线)的机动车换成了马拉大车——最终,德军搜光了一切家底,总算给进攻苏联的3个集团军群后面都配上了运力各为2万吨的“重型运输队”(负责从火车站—基地仓库)。至于运输车辆的补充和储备,就别做梦了。

决意执行“巴巴罗萨”计划的德军高层把成功都寄希望于一个假设:强大的德国军队可以在苏联人退到斯摩棱斯克之前将他们彻底击败。为什么行动的目标点是这个城市而不是其他诸如明斯克、莫斯科之类的城市呢?是因为德军准备好的所有物资和运力只够他们一口气冲击到这么远。

具体来讲,德军的作战计划根本就没有考虑到战争会延续到冬季,他们从一开始,就只想着在秋季结束前,利用大规模闪电战术歼灭苏联军队的绝大部分有生力量。而这次地面战役的推进半径,只有500公里(约300英里),正好就是从苏德边境到斯摩棱斯克的距离。

走完这段距离后,德军的主力部队就必须停止前进,建立基地仓库。这么说并非空穴来风,陆军总司令部在开战前进行图上作业时,汽车运输部队的极限就是能够在6天时间里顺利往返1000公里并完成货物的装卸。只有达到这个强度标准,才能保证给前线的144个德国师每天供应10000吨的各类物资,如果平均一下,大约每个师可以分到70吨物资。

可这种绝对理想化条件下的考量忽略了以下足以颠覆结果的问题:

任何时候,都会有25-30%的车辆处于维修保养状态;火车站的装卸车会因为各种原因导致最长达8-9天的延误;恶劣的道路、气候、堵车和游击队带来的影响;还有最关键的一点,德军序列中有3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这些部队的日均补给量是普通步兵师的3倍!

如果减去维修车辆的运力,再正确计算3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的补给量,陆军总司令部绝望地发现,他们手头所有的公路运力也只能勉强保证这33个师的需求,剩下的111个步兵师是得不到任何保障供应的。当然了,随着德军的向前推进,部分补给通过缴获来补充,但无论怎么自我说服,在德军主力尚未抵达500公里的目标线之前,就已经会遭遇到补给困难了。

冲向莫斯科,然后趴窝在门口

事实上,陆军总司令部非常清楚凭借手头的车辆,根本无法通过往返于边境线和前线之间的方式来为快速前进的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进行补给——想要实现这个目标,德军需要的车辆数量是当时的10-12倍才行。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德国人采取的方法是让装甲部队除了正常携带的430吨/师的油料外,还额外携带了400-500吨用小型油罐保存的油料,让装甲部队在第一阶段的战役期间,不必依赖基地仓库的油料供应。依靠这种办法,总算让装甲部队的持续作战里程理论上达到了400-500公里。

国防军标准燃料桶,二战期间由德国发明,经典的设计至今仍然不过时。

大家都清楚,工况续航和实际续航完全是两回事,真打起仗来,油料和弹药的消耗就不会按照计划来了。所以想要保证稳定供应,还是只能依靠铁路。也只有依靠铁路,才能让数百万参加进攻的部队和装备沿着漫长的苏德边境线顺利展开。

德国从1940年秋季就开始对境内铁路大规模改造和扩充,到了第二年的4月份,从西向东穿越波兰的铁路的总通过能力增加到了420列对开列车——这完全是个超乎想象和实际需要的奇迹——因为这么庞大的通过能力从来就没能被充分利用过。

原因很简单,因为希特勒上台后优先发展摩托化部队,结果有限的投资忽略了铁路建设,导致火车头和车厢的总数从1931年开始一直在缓慢下降。最后就出现了境内铁路线富余而火车数量不足的窘境。

当德国军队沿着1000多公里的战线杀进苏联国土后,俄国那些质量极差数量稀少的道路就开始教这些习惯了西欧优越交通条件的大兵们重新做人了。尽管早有心理准备,但开战后第3天,原来的碎石路面就已经被毁坏的现实还是远远出乎陆军总司令部的意料。至于那些踩踏出来的泥土路面,一场暴雨就让它变成了泥沼。

装甲部队和摩托化部队遥遥领先,大批的步兵赶着他们的马车拼命追赶,却毫不意外的愈发被甩到后面。脱节的两股部队之间的空白区变得越来越不安全,小股被打散的苏联官兵奋力突围的同时,也不断对那些返回的卡车队发动袭击。

战争爆发一周后,中央集团军群的补给车队就损失了1/3的卡车,而在铁路通车之前,所有的补给压力全都压在了“重型运输队”身上,很快,当前线和铁路的距离超过了100公里时,部队的补给就发生困难。

为了不顾一切地保障部队,德国人采取了一个战争史上前所未有的举措:铁道部队不是在作战部队后方行动,而是跑到了作战部队前面那些尚未被德国人完全控制的地区,一边清除残余的敌人,一边修理铁路,改换轨距。

而原来设想的通过缴获俄国火车进行铁路运输的办法很快被证明毫无意义。因为俄国不仅轨距不同,铺设的还都是轻轨,即便改变了轨距也没法跑重型机车。就连俄国火车头烧的煤也没法直接加到德国机车里,除非往里面添加一部分德国煤或者燃油。

再加上交战双方的破坏和低劣的管理水平,导致德国人在苏联境内的铁路运输效率一直低下,原来制定的计划每天通行的列车数量( 双轨48列,单轨24列)很快变成了一纸空文。不过考虑到管理这些铁路的工作人员大部分来自法国公路部门,出现这么糟糕的结果就不足为奇了。

以至于到了后来,时不时会出现补给困难的德军部队把整列火车劫走的离谱情况。而更离奇的是,这些整列整列“失踪”的火车,许多后来都没有被找到。。。

1941年6月22日杀入苏联的3个集团军群中,实力最为强大的无疑就是包克元帅的中央集团军群,它下辖了4个集团军,左右两翼分别是第3和第2装甲集团军,第9和第4步兵集团军位居中央,他们的任务就是用三个钳形攻势合围苏军。

但从战役一开始,因为布格河上的桥梁被步兵堵得严严实实,保障中央集团军群推进的“重型运输队”直到6月25日晚上还没能过河,逼得古德里安在6月23日就开始呼叫空投补给支援了。随着战线的不断推进,德军的补给状况也开始日益恶化,从德国开往苏联的列车在边境线附近的转载点拥堵严重,使得铁路的效能大大低于预期。

原来的计划,是由铁道工兵为每个集团军铺设一条铁路专线,实际上却因为种种原因,变成了一个集团军群共用一条铁路线。紧缺的油料和弹药,让坦克部队最远也只能冲到斯摩棱斯克,而步兵则只能走到德涅泊河就得停下来休整补充。

早在7月-8月的斯摩棱斯克战役期间,德军因为持续高强度作战的需要,后方运到的物资都是随到随用,弹药的储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在逐步减少。按照希特勒的想法,攻占斯摩棱斯克后,中央集团军群就要原地休整补充,为进军莫斯科做准备了。

虽然斯摩棱斯克那些被被围苏军还是被消灭了,但中央集团军群仍然没法从沉重的战斗任务中脱身——在整个8月里,它一直在抵挡被组织起来的苏军一波又一波的反冲击,这也导致弹药的消耗一直很大,而有限的运力不得不通过大幅削减油料和其他补给来保证弹药供应。为进攻莫斯科储备物资事实上直到9月底才基本完成。

但是中央集团军群的物资储备工作,是依靠削减给前线部队的供应量才得以完成的。前线的部队也被逼得只能通过就地征粮才不会被饿死。即便如此,这支即将发起侵略苏联最重要的一场战役的部队,仍然缺少各种急需的物资:汽车润滑油(这决定了汽车运输队能够正常运行多久)、车辆、发动机、坦克备件、轮胎和最重要的燃料。

参加进攻莫斯科的部队此时已经膨胀到了6个集团军,大约70个师,其中有3个集团军还都是装甲集团军——想要从600公里外的基地仓库为这么多部队提供足额燃料,显然是个无法完成的任务。

德军在10月2日发起了进攻,到了10月4日,补给就发生困难了。所有的装甲师都在抱怨,后方来到前线的油料列车太少了。而从10月9日开始,连绵的秋雨让大地变成了齐膝的泥沼。接下来的三个星期里,德国部队全都被困在了原地。

运输车队进退两难,部队为了生存,把当地能够找到的东西全都搜刮一空。步兵师在泥潭里挣扎前行,他们的重武器全都落在了身后,陪伴士兵们前行的,只有农家大马车。。。

遍地泥沼只能说是客观困难,而真正绊住了德军脚步的,还是铁路运行效能低下,即便没有严寒,在斯摩棱斯克建立的基地仓库,也根本无法为新的进攻提供可靠的保障。

真正让德军坦克停下的,还是燃料危机,哪怕从11月初地面已经上冻,但装甲部队仍旧因为燃料不足而无法像6月份那样发起全面进攻。

客观来讲,德军为“巴巴罗萨”行动所做的后勤保障准备,只能算是简陋而三心二意的。德军在这样的条件下,仍旧几乎达成目标,不是依靠后勤准备工作的优越,而是依靠作战部队和指挥官们的决心、毅力和战斗力。

有人说,希特勒不应分散其兵力沿着三条不同的轴线发起进攻,而是应该集中全力攻打莫斯科。这种说法从军事角度有一定道理,但当时却无法实现,因为这条进攻路线上的铁路和公路太少,根本无法保障这样一支大军的作战需求。

因为德国进攻莫斯科时被恶劣的天气阻挡了2-3个星期,而由此导致的道路泥泞也的确是导致德军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之一,有人提出,德军当时就应该全面使用履带式车辆来充当后勤车辆。但提出这种建议的,并不了解当时德国的实际情况——德国人根本无力生产出数万辆履带运输车——即便他们真能生产出来,也没法提供足够的燃料和配件。

实际上,哪怕到了军事工业如此发达的今天,世界上还是没有任何一支军队承担得起在战争中,全部使用履带式车辆来运输全部或者大部分补给物资。

入侵苏联的德国军队如果从整体资源角度来比较的话,其实是一支资源有限的“贫穷”部队,而在二战期间,唯一能够组建德国军队梦想中的全摩托化部队的,就只有汽车工业超级发达的美国了。。。

注1:此人就是那位电影《最长的一日》中,在登陆前夕过53岁生日的德国将领。过完生日仅仅一周,他在诺曼底阵亡。

注2:马尔克斯不知道的是,苏军对德军的主攻方向判断就是从南路主攻,如果分兵,那么南路德军会和集结好的优势苏军防御部队迎头撞上。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觉得文章还能入眼的话,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1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