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斯大林格勒到库尔斯克,第三帝国的致命赌博

近代史知识分子 2025-02-13 04:19:08

每段历史都是当代史,我们关注历史首先是为了未来。

敬请关注头条@不负人生优雅,为您讲述别具一格的历史军事故事。

“蓝色行动”和斯大林格勒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早已经成为了世界战争史上残酷战场的代名词,它根本无法用常规的衡量标准来被充分地真实再现;而在第二年接连发生的第三次哈尔科夫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装甲力量对决——三者之间的联系其实相当紧密,互为因果,谁也无法将其中的某场战役单独割裂开来。

库尔斯克会战第一天,“希特勒警卫旗”师的三号突击炮和装甲运兵车正在快速行进。

1942年的夏季,当春季的泥泞战场彻底干结后,纳粹德国再次发起了对苏联的大规模军事行动。在莫斯科城外被击退的德国国防军已经重振旗鼓,做好准备开始了新一轮攻势。但是此时的德军缺乏发动全面攻势的资源,而且他们也没有像克里姆林宫设想的那样将莫斯科定为目标,而是转向了南方。苏军因为对德军主攻目标的判断错误,在第二次哈尔科夫战役中缴纳了昂贵的学费——不仅反击被德军挫败,还有高达25万的红军士兵阵亡或者被俘。

德军此次南下的主要目标是攻占高加索的油田,以便夺取那里几乎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而这次行动的代号就是“蓝色行动”。

德军为了“蓝色行动”集结了超过120万人的大军,它的轴心国小伙伴们额外还贡献了20万人,在为了这次行动重新组建的41个师中间,意大利有6个,匈牙利有10个,而罗马尼亚则贡献了5个。其实从上文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德国已经遇到了人力资源危机,导致在东线的大军变成了一支实实在在的“多国联军”,除了上述这些彼此不合,相互仇视的伙伴国部队,德军为了弥补人力的匮乏,还在后勤部队中大量使用了来自苏联的“辅助志愿者”(咱们一般统称为“伪军”),这些人中有少部分是仇视苏联的前苏联公民,绝大部分则是那些无法忍受德国战俘营残酷生存环境而转换阵营的前红军士兵。(注1)

虽然此时德国国内的军备生产大权已经交于施佩尔之手,但工业重组的效果尚未显现,德国的飞机、坦克、大炮的产量均没能达到1941年的同期水平,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德军的夏季攻势仍旧不管不顾地于6月底开始了。

起初,德军的进攻势如破竹,尤其是在南线向高加索方向的突进中,打得当面的苏军节节败退,但和1941年不同,充分吸取了经验教训的苏军灵活撤退,利用空间来换取时间,一边后退一边收拢兵力进行防御性反击,很少再犯战争第一年死板坚守防线的错误,这也让德军始终无法对其有生力量造成重大杀伤。

这次德军的进攻路线还是和“巴巴罗萨”行动时一样,两个集团军群分头扑向不同目标:A集团军群冲进了高加索地区,B集团军群则是扑向了斯大林格勒。

之所以进攻斯大林格勒这个伏尔加河畔的重要交通枢纽,是因为只有攻占了这里,才能有效地保护高加索地区的德军免遭苏军进攻。但此时的德军无论从实力还是装备而言,其实是无法同时实现攻占高加索和斯大林格勒两个战略目标的,或者说,德军的两路攻势其实是在互相内耗,彼此削弱+拖后腿。

这种负面影响并没有第一时间体现出来,但逐渐导致了无可挽回的后果:深入高加索地区的德军精锐部队占领了油田,却失望的发现,所有油井已经被红军破坏殆尽——直到战争结束,德军都没能从这里获得过一滴原油。

库尔斯克战役中的党卫军士兵和半履带装甲车。

而就在A集团军群抵达油田的同时,高速穿过辽阔草原的B集团军群一头撞进了斯大林格勒的残酷巷战地狱。崔可夫将军指挥苏联红军第62集团军不惜一切代价,顶着德军的猛烈空袭和炮击,牢牢地守住了斯大林格勒的桥头堡,得益于他们的牺牲,苏联终于赢得了宝贵的时间,组织起了大规模的反击。

1942年11月初,被白雪覆盖的焦土上,强大的苏联装甲部队将保卢斯的第6集团军南北两翼的罗马尼亚军队打得支离破碎,仅仅几天后,苏军的铁臂就把轴心国军队合围在了斯大林格勒的废墟里。德国第6集团军被包围,给苏联军队创造了一种可能——曼施泰因的A集团军群将被永远地困在高加索地区而无法逃脱——也正是基于这种恐怖的前景,希特勒坚决要求保卢斯的部队不得后退,必须在斯大林格勒坚持作战。(注2)

战后所有人都在嘲笑德国空军元帅戈林夸下海口,却可耻可笑地完全无法实现“源源不断给包围圈里的德军提供补给和增援”的诺言,但德国空军的确做到了将弹药和粮食不断送到战场——虽然他们投送的数量从来没有达标过。。。

斯大林格勒包围圈里的德军坚持战斗到了1943年的2月2日,最终被俘的91000多名德国官兵中,只有5000人在战后活着回到了自己的家乡。这些德国士兵的牺牲并非毫无价值,他们一直成功地牵制了多达60-80个的苏联军队,让苏军始终无法没有顾忌地直奔德军后方的战略目标。

这不是1815年的情景,而是1943年初在斯大林格勒包围圈外的真实景象。

直到今天,死在这场战役中的轴心国士兵人数仍旧无法精确统计出来,光是德军就折损了将近50个师,包括精锐的整个第6集团军。除了芬兰之外,德国在欧洲的所有轴心国盟友的军队,也都被彻底打垮了。这也是欧洲轴心同盟终结的开始,而它将在1943-1944年彻底解体。

如果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斯大林格勒并不能被简单地定性为东线战场的决定性会战,甚至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决定性会战。因为就在不久后的第三次哈尔科夫会战中,在曼施泰因的卓越指挥下,德国国防军仍旧展现出了高昂的战斗精神,德军不但通过反击重新站稳了脚跟,还再度夺回了斯大林格勒战败后失去的部分土地。

虽然苏联人取得了斯大林格勒的胜利,但是它远远没有达到斯大林的期望,先不提击溃东线的德军这个目标遥遥无期。苏联为胜利付出的代价也大的可怕,他们在整个南方战役中的伤亡人数高达250余万,这还不包括东线其余战场上损失的几十万人。通向柏林的最短路线上,仍旧盘踞着实力十分强大的德军部队。在斯大林和大本营众多将领们看来,决定性的战役还没有开始呢(指击溃或歼灭中央集团军群)。

但斯大林格勒会战的确是交战双方心理和政治上的一个关键转折点,苏军对于自己获胜的信心大为增强,仆从国和亲德的中立国却对希特勒的军事能力开始产生怀疑——讽刺的是,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不是别人,正是元首最亲密的小伙伴——墨索里尼。。。

更为深远的影响还是对德国人民的心理冲击,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后,元首的个人魅力和神秘色彩开始急剧消退。关于他的笑话破天荒地在街头四处流传:“希特勒和太阳有什么区别呢?”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太阳是从东方升起,而希特勒是从东方落下。”

参谋部中的一些年青军官开始了密谋反希特勒的行动。欧洲的整个德占区的抵抗运动同样为之欢欣鼓舞,这场胜利对苏联和同盟国的士气提升的影响也是不可估量的。德国人遭遇了他们在这次战争中的第一次惨败,同盟国的胜利现在似乎是指日可待了。

之所以斯大林格勒战役后来被认为是东线战争的转折点,主要是因为苏联人自此以后便夺取了战略主动权,而且再也没有失去它。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之后,德国人能否赢得战争就再也不会被人提及了,取而代之的是希特勒会如何和什么时候输掉这场战争。

与此同时,英美盟军很明显将在欧洲大陆的某个地点登陆,开辟第二战场——德国参谋部已经预计到盟军很快将登陆意大利,而他们迫切需要来自东线的装甲部队去对付上岸的美国佬。

对于连遭挫折的德国和希特勒来讲,最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西线保持一支强大的机动部队,直到知道盟军的正确登陆地点为止;而在东线的明智对策则是拉直德军的防线,并在防线后准备好强大的后备部队,让苏联军队率先发动攻击,然后像在哈尔科夫一样进行反击,彻底粉碎他们的攻势。

但希特勒却像个输红了眼的赌徒一样,急切地要将自己所有的筹码押上赌桌,去赢得一次足以解决所有问题的重大胜利。

“堡垒计划”——致命的赌博

对希特勒而言,库尔斯克,这个插在南方集团军群和中央集团军群之间的突出部无论从哪个角度来打量,似乎都是最好的目标:

首先,苏联人打算将这个突出部作为下一次进攻的出发阵地,他们在此地集结了规模庞大的军力,其中包括了好几个坦克集团军。实际上,红军已经将他们40%的野战集团军,和几乎所有的坦克部队都调到了库尔斯克突出部内。

对于德军而言,这支集结起来的进攻力量不仅非常危险,同时还是个极具诱惑力的目标——只要歼灭了他们,苏军将遭受到致命的重创。(注3)

开赴库尔斯克前线的苏联坦克部队

一旦德军在库尔斯克获胜,不仅东线的战线将大大缩短,而且他们就可以将急需的部队和预备队腾出来用于其他战场,比如上文提到的意大利。

乍一看,这是一个令所有德国将领们陶醉的目标:如果凭借1942年8月开始投入战场的重型虎式坦克来充当凿穿苏军防线的“突击重骑兵”,装甲矛头的侧翼安全由四号战车和三号战车负责。乘坐装甲运兵车的装甲掷弹兵在进攻时将使用迫击炮和轻型火炮来提供近距离支援。

德军的装甲突击矛头在进攻时还将得到能够精准攻击的空中部队和后方火炮的弹幕掩护,前线的装甲部队指挥官得到的命令是,不惜一切代价,保持装甲集群的冲击力,任何失去行动能力的坦克将被抛下,停留在原地充当固定火力点,直到战斗结束后在进行回收和维修。

这次赌博成功的关键,就在于进攻要尽快展开,必须要抢在苏联军队做好了彻底防御前发动。所有德国的将军们都很清楚,这个顽强的敌人可是防御战的高手,只有确保出其不意的进攻,趁着筋疲力尽的苏联人在库尔斯克地区立足未稳,才可能取胜。

但在把攻势推迟了致命的六个星期,以等待“最新式”的坦克的希特勒看来,这不过是又一次简单且行之有效的钳形攻势:“通过协调良好、快速推进的两个攻击集团军,分别从别尔哥罗德和奥廖尔南部地区发起一次向心攻击,从而歼灭敌人。”

被德军寄予厚望的新型五号“黑豹”坦克,带着一身毛病就被匆匆投入了战场。

在过去的几年里,德国军队已经在明斯克、乌曼、基辅、维亚济马等地多次这么合围过苏军了。但当时间来到了1943年,德军早已不是1941年“巴巴罗萨”行动时的那支无敌的精锐之师,苏联红军同样也不是当初那个战术死板的“泥足巨人”了。

德国人已经力不从心,缺少本钱,希特勒老是吹嘘他有多少个师可以投入战斗。但这些数字全是扯淡——几乎所有的师都兵员不足,其中的精华和主要的战斗力量不是阵亡就是在后方养伤,还待在前线的多半是些软弱的行政勤务人员。

还有一些部队仅仅存在于图标上,它们空有番号,却亟待重建,那些曾经齐装满员,训练有素的战斗部队,早已被他在伏尔加河沿岸、高加索和突尼斯等地挥霍殆尽。经历了斯大林格勒的惨败后,希特勒逐渐开始逃避现实,躲入了自己的梦幻世界。在那个世界里,他仍然是欧洲的霸主,指挥着全球最强大的军队。

但无情的事实不会因为希特勒的偏执而改变,当德军在下坡路上一路下滑的时候,红军却在恢复力量并日益壮大。苏军将领一直在研究德国的战术,美国租借物资的卡车、罐头食品、坦克和飞机也终于源源不断地运抵前线。T-34中型坦克和KV重型坦克在乌拉尔山脉以东正以超过每月2000辆以上的速度被生产出来。而这两款战车的威力,德国士兵早已在战场上领教得够够的了。

俄国人凭借海量的装备、充足的人力资源形成了真正的而非虚幻的战斗力,他们的步兵数量以4:1的比例大大超过了德军,他们的空军、炮兵和装甲部队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每天都在快速增长。在希特勒拖延的6个星期里的每一天,苏联军民在库尔斯克修建部署了无穷无尽的地雷、壕堑和反坦克掩体,同时还有越来越多的部队被调到了前线。

这里的每一块土地都布满了经过伪装的战壕、反坦克沟、防空洞和碉堡,好像一个深不可测的迷宫。每一所农屋,每一处高地,都被充分利用,布满了火焰喷射器、机关枪和迫击炮。更不用说红军在这片土地上埋下的密密麻麻的地雷。

一支开赴库尔斯克前线的苏联女兵部队。

如此重大的军事调动其实双方都没法隐瞒得住,当德国情报部门告诉希特勒,有五十万节满载兵员和物资的铁路车皮正在进入这个突出部后,元首的反应却是把更多的师和空军联队拨归“堡垒”行动使用。

就像牌桌上的两名赌徒一样,双方的赌注不断增加,直至希特勒把和1940年时整个西线战役中同样数量的坦克都投入到库尔斯克为止。因为时间实在是拖延的太久了,以至于起初支持这次战役的曼施泰因和克鲁格也在认真重新考虑之后提出了不同的意见。

但希特勒仍然下令在7月5日发动进攻,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坦克决战就此展开。毫不意外的,德军积蓄已久的攻势撞上了苏军超乎想象的防线,总长度接近450公里,纵深高达约110公里!超过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6000门反坦克火炮、几百辆“喀秋莎”火箭发射车被散开布署在了红军密集的防御区域中。

德国人的虎式坦克的确很厉害,库尔斯克的地形也很适合坦克作战,可是,德军的装甲部队必须要先突破苏军的防御地带后才能完全发挥出这种优势。德军的钳形攻势在超乎他们想象的固定纵深防御阵地和成百上千扑过来的苏联坦克面前遇到了很大的困难,战场各处的草原、麦地、果园和小树林里,成群的坦克不停相互厮杀,轰隆隆的炮声交织成一股股从无间断、极具威胁的咆哮。

苏联的坦克车手和搭乘坦克作战的步兵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视死如归的勇气,他们要么驾驶战车冲进德军装甲集群里和虎式坦克短兵相接,要么在子弹横飞的战场上,抓住坦克炮塔上的金属把手纵深跳到地面参加战斗。

看起来无穷无尽的苏联坦克从天边轰鸣着冲过来,冲进德军阵列,把虎式和豹式坦克分割开,然后从侧面发动致命一击,那些在侧翼的三号坦克和装甲车,完全不是T-34的对手,被打得尸横遍地。还有一些被击伤的苏联坦克,带着熊熊烈火,径直撞向最近的德国坦克。在苏联人不要命的打法下,第三帝国的攻击势头被牢牢遏制了。

火力和装甲均严重落后的三号坦克在战场上的伤亡无疑是最大的。

德国人的攻势只持续了大约一星期,即便是勇猛无比的党卫军装甲师,付出了惨重的伤亡后,也无法冲破苏军的强韧防线,成百上千辆坦克、自行火炮以及其他机械车辆、反坦克火炮、被击落的飞机的残骸散落在夏季的原野上,无数扭曲变形、被烧成了黑炭的恐怖尸体遍布其间,他们都是元首冷酷而不切实际的野心的牺牲品。

当德国人的南北两路攻势都严重受挫时,攸关第三帝国命运的一天来临了:盟军部队在西西里岛登陆了。

为了应对意大利和巴尔干面临的威胁,已经无法从西欧抽调出兵力的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取消“堡垒作战”,大量德国装甲师将奉命被调往地中海和巴尔干。或许是为了安慰忧心忡忡的下属,希特勒还故作欢喜地说道:感谢英国人和美国人提供了机会,让我们可以在地中海这个“真正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战区”歼灭他们。

德军剩下的军队中最好的18个步兵师、3个摩托化师和17个装甲师被孤注一掷地投进了库尔斯克,这支第三帝国最宝贵的后备力量,同时也是根本无法再补充的攻击力量就此付诸东流。

“堡垒作战”之后,纳粹德国再也没能在东线发动过一次主动进攻,德军后来发动的任何攻击只不过是延缓最终失败的战术反扑。很快,苏军的反击就发展成了总攻。德国国防军在几个星期之内就沿着宽阔的战线被赶回到第聂伯河。

不到一个月内,德军在东线的两个重要的支撑点奥廖尔和别尔哥罗德被解放,莫斯科为此鸣炮120响,这是在这场战争余下的日子里斯大林下令进行的300次鸣炮中的第一次。8月,哈尔科夫被解放,接下来的9月份,明斯克被解放。库尔斯克战役后的第4个月,基辅被解放。

正像斯大林所说的那样,战争进程中的根本转折点已经来到了,德军的东部战线开始缓慢但无法抗拒地在苏联人的逐步推进前土崩瓦解。苏联人的进攻脚步再也没有被遏制过,他们一直打到了勃兰登堡门才停了下来。

如果说斯大林格勒是东线上的一个心理转折点,那么军事上的转折点就是库尔斯克。第三帝国在两场豪赌中输光了老本,无可挽回地走上了军事和政治上的双重溃败。

德军尸体横躺在正面沾满血迹的su-76战车前。

注1:罗马尼亚军队和匈牙利军队视彼此为仇敌,德军不得不在两军中间插入意大利军队将其隔开,否则这两国的军队搞不好早就自己干起来了。

注2:当苏军确定保卢斯的第六集团军已经丧失了行动自由后,他们就可以集中所有的坦克部队尝试突破德军的防线,一旦苏军部队攻占顿河的罗斯托夫,A集团军群就会被锁死在库班河和捷列克河之间了。

注3:希特勒的判断没有错,此时的苏联用于发动进攻的后备兵力严重不足,在哈尔科夫战役结束时,大本营手中只有4个预备集团军。但是一个月后,数量就变成了10个。德国人每拖延一天,苏军的实力就在增长一分。

本文为不负人生优雅原创,谢绝任何媒体转载。

各位朋友们,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再转发一下呗?

0 阅读:1
近代史知识分子

近代史知识分子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