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封被清军截获的军情密信,暴露出北伐太平军的致命缺陷

莱健浏览过去 2025-01-10 15:02:34

1853年夏初,在黄河南岸埠头刘家口无船可渡的北伐太平军,改道西进河南搜寻渡河船只。在攻占朱仙镇后,主帅林凤祥派人携密信返京,奏报自归德府至朱仙镇期间军情,及大军各项齐备独缺粮食一事。送文者早早薙发扮作客商,将密信塞入雨伞竹柄,潜行敌境返回天京。这一封密信,被送文者带过危机重重的多道险隘,抵达扬州城西的司徙庙,天京已近在咫尺,可惜还是被巡逻的清兵截获。

太平天国送文者画像

密信材质为白色紬绫,上书蝇头小字,中盖官印,缝成小卷藏匿。开头“小卑职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朱锡琨等回覆禀报后护又副军师北王六千岁千千岁殿下,为回禀前情剿妖事”点明密信为北伐前线军情奏报,林、李、吉、朱四人排名次序即权位次序。他们向北王韦昌辉回禀,是因为天朝施行军师负责制,冯、萧早已阵亡,大小军政事务,皆先禀报北王,揣度可行,再禀奏东王,转奏天王旨准颁行。

接下来一大段都是战事汇总,着重提到寻船渡河未果:太平军击破河南巡抚陆应穀,攻占归德府,林凤祥、李开芳率五军人马赴刘家口寻船,清军早将大小船只封锁在黄河北岸。随后,吉文元、朱锡琨击败反攻归德的清军,乘胜北上与林、李会师,沿黄河西进寻船,先后攻克杞县、睢州、陈留、朱仙镇等地。数仗下来,太平军杀死清兵5千余人,缴获铁炮无数、红粉(火药)4万余斤,但得粮草不多。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收录《李开芳供》称:“洪逆在广西,便欲到南京。到南京意欲不动,打发我们过黄河,到天津扎住,再告诉他,再发兵来”。结合密信前文林、李率五军兵将先在刘家口寻船不得等史料,可知北伐军原计划是在刘家口北渡黄河,经山东北进,抄近路到天津扎住,再等援兵合取北京。但刘家口清军早有防备,太平军沿黄河南岸一路寻船,至朱仙镇时仍无所得。最后他们在巩县才寻得煤船渡河,攻怀庆不成,突围至山西又转回直隶,时日耽搁,给未备冬衣的大军埋下隐患。

太平军北伐进军路线

在禀报军情后,密信着重提出缺粮:“自临淮关至此,尽见坡麦,未见一田,粮料甚难,兵将日日加增,尽见骑马骡者甚多。忖思此时之际,各项俱皆丰足,但欠穀米一事”。临淮关在安徽滁州府辖地,顾名思义毗邻淮河,秦岭至淮河线约等于800毫米等降水量线,以南是湿润区,以北是半湿润区。晚清时期,皖南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尤以水稻亩产量表现突出,天京所用粮食就长期依赖皖南供给。反观河南,则自然灾害频繁,极为缺粮。

北伐太平军最初共有九军约22500人,由林凤祥、李开芳、吉文元三位丞相统领,检点朱锡琨后率队赶来汇合。大军攻克凤阳北渡淮河,又连克怀远、蒙城、亳州,彼时淮北捻子起事已久,见太平军兵锋正盛就争相归附,所以密信提及兵马与日俱增,骑骡马者即捻子。但捻子安土重迁,意在劫掠不愿背井离乡,太平军离开安徽后,他们就大多散去。而北伐路上归附之人,或是趁乱谋私,或是随军饱腹,太平军的缺粮危机始终未能彻底解决。

细看林凤祥、李开芳北伐之战的最后阶段,无论在连镇,还是在高唐、冯官屯,缺粮永远是太平军的致命缺陷。僧格林沁与胜保所率清军,始终未能在作战上取得太大胜绩。胜保还因久围高唐无功被治罪,僧王也是耗费巨资、时间,先后在连镇、冯官屯外围筑墙挖壕引水,用最耗时、最笨拙、最稳妥的战法,才将粮食告罄的北伐残军逼上绝路。

电视剧《太平天国》林凤祥、李开芳剧照

密信最后提到“临淮关至此,着人带文回朝数次,未知至否?如此山遥水远,音信难通”。可知自临淮关之后,林凤祥等人发出的文书,不论是否送抵天京,都未收到回函。天朝负责文书传递的是疏附衙,陆路骑马水路乘船。如两地都为辖境,中途有敌兵间隔,或远征军深入敌境,疏附衙就无法作为,只能依靠送文者乔装投递。其实,东王杨秀清有过复函,命林凤祥等“诚以放胆灵变,无待援应而已。至北京时,封信使彭福兴、张大里为监军”,但二人刚出天京,就持谕诣前往城外清营乞降。

参考资料:罗尔纲《太平天国史》、陶短房《天国志》、清代档案史料丛编《李开芳供》

1 阅读:217
莱健浏览过去

莱健浏览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