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的长子刘肥,本人与世无争,为何生的儿子却个个野心勃勃?

此刻尽是空虚 2025-02-04 13:55:21

【前言】

公元前256年,于今河南省沈丘县,一个名叫刘邦的男娃诞生了。他来自一个普通的农家,打小就过着俭朴的日子。谁也不曾料到,这位看似平凡的年轻人,在数十年后竟能飞黄腾达,成为中国历史上首位从平民逆袭为开国皇帝的人。

【一、平步青云的汉高祖刘邦】

刘邦这人性格豪爽,特别擅长与人交往,在乡亲们当中很是受欢迎。他以前做过县官,不过后来不干了,开始到处游历。有一天,刘邦到了一个村子,村民们特别热情地款待了他。当地村民讲,刘邦这人不太在意那些小细节,跟村民们在一块吃一块住,很有气魄。而且他还常常帮村民想办法,把村里的难题给解决掉。“刘邦这人呐,对人实实在在的,朴实又好相处,不像是个当官的,倒像是我们村的自家兄弟。”村民们都这么说。

在那段时间里,刘邦结识了张良等一众豪杰,还得到了他们的助力。张良领略过刘邦的胆量与气魄,便认他作老师,成为了刘邦最为关键的谋士。秦末时期,农民起义兴起后,刘邦积极响应起义军。在张良的筹谋之下,稳扎稳打,最终在彭城之战中成功打败了秦军主力。

公元前 206 年,刘邦拿下咸阳,秦王朝就此灭亡。各路诸侯为争夺天下,展开了数年的混战。在这些年里,刘邦深切地意识到自己急需更多人才来协助自己,因而颁布了“求贤令”,广纳贤才。据史书记述,就在这个时候,有个叫萧何的谋士响应了刘邦,日后他成了汉朝的重要官员。萧何见过刘邦后,感慨万分地表示:“大丈夫理应和天下同生死、共命运。”由此可见,刘邦有着非凡的气魄与胸襟。

最终,刘邦在垓下之战中将西楚霸王项羽打败,于公元前 202 年在洛阳登基称帝,创立了汉朝,他便是汉高祖。一个原本平凡的农民,竟能一路扶摇直上,成为皇帝并建立国家,刘邦着实有着非凡的才能。他性情豁达豪爽,讲义气,能赢得众人的拥戴。而且,他还深知如何用人,像张良等谋士的协助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在战乱时期,刘邦也展现出了军事智慧和英勇善战的一面。正是依靠这些长处,刘邦才得以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开启了汉朝的繁荣时代。

【二、不争江山的长子刘肥】

刘邦在长年的征战过程中,纳了好些妾室。在这些妾室当中,曹氏跟在刘邦身边的时间最长,她还给刘邦生了个儿子,叫刘肥。

公元前 202 年,刘邦登上皇帝宝座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分封行动,依据各自的功绩进行封赏,分封诸位皇子。在这当中,长子刘肥所获封地最为丰厚,竟然多达七十三座城池,被称作“万乘之封”。刘邦给刘肥如此丰厚的封赏,足以表明他对这个长子的偏爱。

刘肥到齐国走马上任后,凭借德政来治理民众,很得民心。他降低赋税,鼓励农耕与蚕桑之事,让齐国变得民富国强。当地的百姓常常言道:“咱们的王上和汉高祖不太一样,他不热衷于权势的争斗,只盼着咱老百姓能够过上安稳的日子。”

汉惠帝二年的时候,吕太后在宴会上设下毒计想要害死刘肥,盘算着把齐国的地盘夺过来。陷入危险境地的刘肥心里虽不情愿,但也清楚自己的实力压根没法和吕后相较。为了能让自己活下来,他索性把一个郡送给了吕后的女儿鲁元公主。刘肥的这番退让,让他躲开了和吕后的直接冲突,也顺利地保住了自己齐王的位子。

刘肥这人性格挺温和的,也不爱去争啥。他为啥不去争皇位呢?一来,他清楚当时的形势,吕后掌着大权,自己眼下没那个实力跟她对着干。二来呢,经过好几年的战乱,刘肥早烦透了那些纷争,就想在齐国踏踏实实地待着。

“刘肥啊,那可是个身材魁梧的人,脾气还特别好,对争权夺利的事儿没兴趣,把齐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刘肥老家的老人们都这么说。很明显,刘肥不喜欢玩权术斗争那一套,就想踏踏实实过自己的日子。他的不少做法,都表明他想要和朝廷保持好关系,护好齐国。就凭着这样的政治智慧,刘肥才能在那乱哄哄的年代里平平安安地过完一生。

【三、野心勃勃的刘肥诸子】

刘肥有九个儿子,那可个个都是有本事的主儿,而且野心还不小呢!他们可不满足于仅仅当一个国家的君主,心里都揣着夺取天下的念想。据后世的史书记载,在刘肥的这九个儿子当中,有七个人曾经参与过谋反叛乱的事儿。

公元前189年,刘肥离世,其长子刘襄成为齐王。刘襄这人野心勃勃,老是不安分地想着谋取天下。汉惠帝去世的时候,他就跟自己的谋士讲:“我父亲刘肥原本就是汉室的嫡长子,那继承大统的就该是我。吕后的儿子算啥?这天下应当是我刘襄的!”

汉惠帝驾崩后,吕太后开始把持朝政,刘襄联合自家兄弟,打算借此机会夺取政权。然而,在关键时刻,他们的计划被泄露了,刘襄的愿望也就此落空。这时的刘襄感慨道:“真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啊!我这谋反的计策咋就被朝廷知晓了呢?看来得重新规划一番才行。”但最终,刘襄没能再次立下功劳夺得皇位,仅仅过了几年,就郁郁而终了。

在汉景帝的时候,景帝想要强化中央的权势,就推行了削藩的策略,这一下可惹出了大麻烦,引发了七国之乱。在这当中,刘肥的四个儿子领着齐地的兵马起兵造反,可惜最终都被打压下去,落得个失败的结局。这四兄弟虽说失败了还被处死,但他们敢于跟朝廷叫板的那股劲儿,对齐国的老百姓产生了很深的影响。老百姓们在私底下议论,说那四位王子是要给刘肥报仇,把原本就该属于齐国的江山给夺回来。

刘肥的那些儿子们为啥个个都有着强烈的夺位心思呢,主要是这么几个原因:

首先,刘肥在教育子女方面极为严格,把他们个个都培育成了才高八斗、具有雄才伟略之人。刘肥的这些儿子们都掌控着大量兵力,实力雄厚,他们当然不情愿仅仅当个诸侯王。

第二,他们觉得刘肥乃是刘邦的嫡长子,而自己这边才是汉朝的正宗传承。要不是吕后独揽大权,皇位本就该是刘肥的。正因如此,他们起兵叛乱,就是想要替父亲把天下给夺回来。

第三,受野心的驱使,刘肥的几个儿子都表现出了非凡的手段与勇气。就拿刘襄来说,他多次找机会谋逆,想要夺得天下。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刘肥的儿子们个个都有着干一番大事业的壮志豪情。

【四、平步青云与江山不争,故事背后的历史因果】

从上述的故事当中咱们能够发现,刘邦、他的儿子刘肥以及刘肥的那些儿子们,这三代人在对待权力的问题上,呈现出了完全不一样的态度。

刘邦原本只是个普通农民,却一路扶摇直上登上皇位,凭的就是那非凡的胆魄与宏大的志向。刘肥身为长子,本来是具备争夺皇位的资格的,然而他性情温和,对权谋争斗毫无兴趣,因而对夺取皇位之事并不热衷。可刘肥的那些儿子们,却是个个心怀野心,多次发起叛乱,妄图谋取天下。

这种差异,体现出一个关键的历史缘由。那便是,在战乱时期,想要争夺统治权就得拥有非凡的勇气与宏大的志向。待到国家实现统一,就需要温和、平稳的治理方式。刘邦能够夺取天下,靠的是冒险精神与胆略,而刘肥治理齐国,就得团结民众之心,让百姓过上安稳的日子。

那当然了,刘肥跟他的儿子们是有个性差别在的。刘肥经历过没完没了的战争,对争斗那是厌烦得很,可他的儿子们正值年轻,心气高着呢,一心想着要统一天下。刘邦在晚年的时候,也琢磨过统一的意义,他讲:“成就安定天下的大事业,没有比让百姓安定更重要的了。能让百姓安定的,就能稳固;让百姓陷入混乱的,那就得灭亡。”从这就能看出来,他也慢慢明白了让民心安稳的重要性。

这么来看,刘邦展现出的是一个时代的奋进精神,而刘肥体现的则是一个时代对安稳生活的渴望。两代人不一样的人生理念,反映出两个不同历史阶段的需求。飞黄腾达和不图江山,貌似相互矛盾,实际上都精准地抓住了各自所处时代的关键所在。

【结语】

汉高祖刘邦和他的长子刘肥之间的事儿,反映出了从战乱走向统一这个关键历史转折时期中不同价值观的变化。咱不能随便就说谁好谁坏,得依据当时的历史情况,去考量每个人的抉择。想要飞黄腾达,就得有胆量和野心;想要过安稳日子,就得性子温和、不爱争斗。不同的时代,需要不一样的人生态度。回顾历史的同时,也能让咱思考当下,究竟需要啥样的精神来给我们带路呢?

0 阅读:11
此刻尽是空虚

此刻尽是空虚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