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角|陈志刚:深度研读做好数据工作的“四个把握”

志刚水煮 2024-07-06 12:57:30

国家数据局局长刘烈宏在 2024 中国“数据要素 x”生态大会上作的题为《大力激活数据要素价值》的致辞中指出:数据具有不同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新特点,需要适应数据特征,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把握特点趋势,更好促进发展,并提出了发展数据事业的四个把握:把握演进性,顺应规律抓好重点;把握复杂性,统一思想注重协同;把握系统性,统筹兼顾量质并举;把握长期性,久久为功持续推进。

“四个把握”的提出,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数据事业发展规律特征提供了新的思考框架,对于进一步深化研究数据事业治理体系提供了新的实践逻辑,对于进一步深化构建数据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新的破题思路,对于进一步深化数据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的互耦提供了新的工作方法。

有鉴于此,试着就“四个把握”谈四点个人粗浅不成熟的个人认识。

1

一,对把握演进规律的认识

深刻洞察认识数字技术演进规律,是做好数据工作的基础。刘烈宏局长指出,数据领域情况新、发展变化快。之所以这样,需要认识到,其背后是数字技术,或者说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创新周期在不断缩短,以及数据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全面加速深度融合周期也在缩短,往往使得对数据生产、采集、存储、传输、加工和应用面临新的情况,这就意味着既不能刻舟求剑,更不能守株待兔,需要及时研判当前数字技术所处的阶段,以及数字技术应用所处的阶段,才能做好数据工作。

准确研判数据事业发展阶段及其特点,是做好数据工作的基本。数据事业分为几个阶段,这些阶段又如何划分,怎么判断处于哪个阶段,只有对这些问题有准确地认识,才能构建适合数据事业的生产关系,发展数据生产力。以新生产要素导入的视角,数据要素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社会大生产大流通之中,与其他生产要素的导入并无差别,同样要经历认知与探索、试点与实验、推广与扩散、整合与优化、创新与变革这几个阶段。当前可能我们正处于认知与探索阶段,对数据的要素特性、价值规律和治理机制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特别是✅数据的大流通与大安全的相容性如何从体制机制、激励模式需要在实践中摸着石头过河。

精确抓住数据事业阶段性工作重点,是做好数据工作的基石。既然数据事业可能还处于认知和探索阶段,那么可能在这个阶段的重点就是要加强数据要素理论的研究,数据产业规律的研究,建设一支懂业务懂技术懂数据的产业队伍,提高全社会对数据要素的认识,充分发挥市场主体作用,加强数据技术的创新,放松管制加强激励,让数据要素能够安心放心用心地流通起来。去给数据加锁的人少一下,去给数据开锁的人多一点,数据工作才能好做一点。

2

二,把握复杂性的认识

充分认识主体的广泛性带来的“数据三观”的复杂性对数据要素大流通的制约。刘烈宏局长指出数据涉及经济社会各领域。经济社会各类主体,持有不同的数据价值观、数据利益观和数据安全观,数据参观的不一致,必然造成数据供不出流不动用不好,这主要是由于数据要素的特性带来的,无法形成对数据价值及其分配规律的统一认识,即使能够完美地解决数据确权,也未必能够实现数据要素大流通。

充分认识数据技术系统的异构性带来的“数据三核”的复杂性对数据要素大流通的制约。经济社会各类主体的数据语言、数据质量、数据标准的不一致,这三大数据核心要素的异构性、异质性,必然造成对数据作为要素在描述上的鸡同鸭讲,缺乏对数据要素的标准化、规范化、一致性的全国性统一语言和协议,无法形成跨主体跨领域跨层级的大流通,书不同文路不同轨,即使能够完美解决数据登记,也未必能够实现数据要素大流通。

充分认识数据工作内生动力的异质性带来的“数据三角”的复杂性对数据要素大流通的制约。经济社会各类主体的业务发展阶段不同、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不同,在行业的资源禀赋不同,这种异质性必然造成数据价值的多少各异、数据成本高低各异、数据能力大小各异,高度的异质性导致高度的定制化,从制度规则到工具平台,即时数据要素作为生产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赋能逻辑和路径不同,能够及时完美解决数据资产入表,也未必能够实现数据要素大流通。

3

三,把握系统性地认识

深刻理解数据事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既然是一个系统,我们就要搞清楚数据的这个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的边界、系统的特征以及系统运行的机理和模式,特别是系统的目标。统筹发展与安全,即涉及数据要素倍增效应的有效形成,又涉及数据要素的潜在风险识别与管理,即涉及设施联通、数据融通、平台互通、业务贯通,又涉及制度规则同、标准规范同、价值利益同,风险安全同,一视同仁,一把标尺,这就需要有一个系统思维和整体设计,更需要一系列的上下左右跨行业跨部门跨领域相兼容的落地指南。

深刻理解数据事业离不开系统性的工作体系。既然是一个系统,就需要有系统性地推进和承载系统运行的人才队伍、体制机制、制度规则、工作规范等等,即涉及政府内部跨部门跨层级的数据治理体系,也涉及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主体之间的互动、产业政策引导和治理关系与服务的调整和适应,更涉及社会主体之间、市场主体之间利益关系、风险关系的建立,这也离不开政府、市场、社会三个部门的数据工作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同样不是一蹴而就。

深刻理解数据事业的系统性离不开统筹兼顾。既然是一个系统,就需要让各方参与者都能够收益,不能是零和游戏,可能需要充分认识到数据资源与垄断资源的伴生依附性、数据资源与权力资源的伴生依附性、数据资源与超大规模数字平台的伴生依附性,以及数据资源与超大规模市场主体的伴生依附性,与数据要素对资源、权力、竞争、垄断等因素的再重组、再配置、再融合的能力和影响,唯其如此才能真正实现统筹兼顾。

4

四,把握长期性的认识

深度认识数据事业的创新是一个长期持续创新的过程。这是由数据要素特性以及数字技术的特性决定的,制度、技术、理论和应用的创新,可能不是顶层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实践中出来的,是面向问题和需求的,不是面向目标和规划的。数据创新的周期可能越来越短,新的数据产品、数据工具和数据应用可能转瞬就会被束之高阁,唯有持续创新才是长期的不变的东西;这就提醒我们要把当下数据相关的制度、机构、产品和应用,都看作临时性的,需要实践和市场的检验,才能去伪存真。在这过程中,可能不能等着制度规则都完善了,利益分配都想清楚了,再去实践,而是要抱着长期实践的决心。

深刻认识数据事业的制度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相关理论、实践、认识都还处在探索之中,所以数据制度建设、数据市场培育自然也是一个过程,没有人能够一开始就有正确的目标、正确的措施、正确的路径,今天我们看数据信任重要,还是数据登记重要,还是数据基础设施重要,甚至公共数据授权运营更重要,只能是仁者见仁,在实践中由市场去检验,这些难以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久久为功。

深刻认识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的紧迫感。数据要素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密切相关,具有基础性,数据要素对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利用、流通和价值放大倍增具有关键基础的作用,也是提高市场主体技术产品创新能力,降低管理和运行成本,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政府的关键基础支撑,究其根本评价数据要素的机制,不在于资产入表,不在于数据应用,而是在于看对其他生产要素的赋能作用,是否优化和改变了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模式、流通方式和价值创造能力,这也是长期性的基础逻辑所在。

最后引用刘烈宏局长的一段公开发言作为总结: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数据具有不同于土地、资本等传统要素的新特点,需要适应数据特征,把握演进性、复杂性、系统性、长期性,通过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把握特点趋势,更好促进发展。

0 阅读:0

志刚水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