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设局,欧盟围猎,曾经被卡脖子的中国光伏,如何逆风翻盘?

一个路人甲 2024-07-03 22:03:26

十年前,有人问你,哪个行业造富能力强,你会说互联网产业

二十年前,有人问你,哪个行业造富能力强,你会说光伏产业

在制造业领域,光伏产业是出现中国首富最多的产业,其中就有光伏初代首富施正荣。

初代光伏教父

2006年,多晶硅材料价格暴涨到了400多美元的高价,施正荣正为多晶硅材料供应发愁。

突然一个美国人来到尚德电力,走进了施正荣的办公室,他拿出了一份长协合同。

上面写着美国硅料企业MEMC将以每公斤80-100美元的向尚德电力供应多晶硅材料,价格锁定10年,合同期限也是10年,而彼时期货市场多晶硅价格已经暴涨到了400多美元。

刚刚成为光伏首富的施正荣,端坐在办公室,毫不犹豫地签下了一份决定无锡尚德命运,也是光伏第一代企业命运的合同。

当这份合同盖上无锡尚德的公章之后,施正荣长舒了一口气,露出了笑容,他终于不用再担心多晶硅材料价格暴涨,影响公司的稳定经营了。

而美国硅料企业MEMC负责人拿着这份价值50多亿美金,10年期限的材料订购合同,也笑得合不拢嘴,双方都很满意。

在刚刚签订合同的那两年,施正荣没发现什么问题,虽然多晶硅合同价格高,但至少是稳定的。

直到2008年,多晶硅价格从500美元高位,突然大跳水,之后连续3年跌到了一吨40美元,施正荣彻底傻眼了,他在多晶硅价格最高的位置,跟美国硅料企业签订的合同,现在多晶硅材料价格却突然跌到谷底。

这位意气风发的中国初代光伏首富,终于意识到他被美国人做局了,他现在只剩下两个选择,一个是继续履行高价合同,公司会亏损并破产,第二个选择违约,支付2亿多美元的违约金。

施正荣选择了后者,那一年是2011年,尚德电力全年亏损了10多亿美金,施正荣接连不断的决策失误,让尚德电力开始走下坡路,美股市值暴跌,很快就走到了破产重整的境地。

这就是中国初代光伏首富的结局,也是中国第一代光伏企业结局。

很多人把尚德电力的结局,初代光伏企业的结局归咎于2008年美国的次贷危机,然而金融危机不过是导火索。

初代光伏企业决定出海发展的那一刻,就已经走进了欧美资本陷阱,结局似乎注定了。

初代光伏企业的辉煌与落寞

2000年之前,世界太阳能产业峰会召开,开始探寻太阳能光伏产业的未来,三次石油危机让欧美能源巨头开始担忧能源的可持续性,想要寻求新的能源替代,太阳能变成了最优选择,但太阳能峰会之后,真正把太阳能产业落地的却只有中国。

中国发起了光明工程,那时候的中国光伏并没有什么技术和经验,只是为了解决西部农村用电问题,在西藏和新疆等传统电网难以到达的地方,尝试打造光伏发电站。

中国光伏产业第一波浪潮就是从光明工程开始,又恰好赶上了2004年欧洲的环保意识崛起,以及美国的石油能源危机论,尝试新能源产业。

初代光伏企业在国内政策扶持下快速崛起,而后又乘着欧美光伏产业风口,迅速出海,成为美股上市公司,一度称霸美股市场,一个接一个的光伏首富就这样诞生了,那时候光伏行业是中国制造业的一颗明珠,一度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

只是这颗明珠很快就被欧美资本盯上了,因为中国初代光伏企业繁荣背后有一个致命的问题。

中国光伏企业只是承担了全球光伏产业链中的光伏组件生产和加工环节,而核心技术和关键材料,甚至赖以生存的市场都在海外市场。

这也是中国在2000年之后加入WTO成为世界工厂后,制造业发展的现状,光伏三头在外的局面,稍有不慎,就会万劫不复。

但乘着光伏风口快速成长的中国初代光伏,似乎并没有危机感,一度扩张到近400家光伏企业,在发展势头正好的时候,突然关键的多晶硅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很是诡异,一度接近500美元。

这样的价格,让本就利润微薄的中国初代光伏压力倍增,扩张了那么多产能,却赶上了多晶硅价格暴涨,高价订购多晶硅,维持生产,也很难赚到钱,进退两难。

而在金融市场一端,华尔街的金融寡头,欧洲和美国的硅料供应商,都在不停炒作多晶硅材料还要继续上涨的消息。

紧接着欧美的硅料企业开始对中国初代光伏企业出手,无锡尚德电力不过是第一个猎物而已,在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初代光伏企业几乎都与欧美的材料供应商签订了高价的采购合同,并且期限很长。

最终,在华尔街和欧美硅料企业的联手做局下,中国初代光伏不仅吐出了早期赚到的所有利润,还因为高价长期的硅料采购合同,亏损连连,债务缠身,陷入亏损破除的结局。

所以08年的次贷危机只是一根引线,多晶硅材料价格的暴跌只不过是欧美资本联手做局之后的一次顺势而为,中国光伏企业并不具备在大宗商品市场的材料定价权。

数百家光伏企业亏损倒闭,中国初代光伏就这样惨淡收场,被挤出欧美市场,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楼塌了。

二代光伏的隐忍与崛起

在2004年开始的那场光伏盛宴中,并不是所有的中国光伏企业都在狂欢,也有少数选择低调发展比如晶澳科技、隆基绿能和保利协鑫等,他们躲过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

初代光伏企业在海外市场的失利,让国内光伏产业开始反思,重新回到了西部地区,光伏产业的起源地,继续发展光伏电站,让西部的电力供应到东部城市。

与此同时国内电力集团的改革和重组开始,国家电力集团的一个下属公司中电投来到了西部地区,打造光伏绿色电力系统,让西部成为光伏产业基地和新能源中心。

在国企带头发展,突破技术和材料瓶颈,民营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组合拳下,第二代光伏企业在东部城市完成一次次产能扩张和技术升级。

中电投与保利协鑫等多家民营光伏企业合作,在东部地区打造光伏产业经济,技术空白的问题也得以解决。

而在多晶硅材料端,在中字头企业的带领下,中国华陆公司一位年轻的工程师,带领团队研发出了多晶硅冷氢化核心技术,至此欧美的硅料供应封锁被打破。

而在另外一条路线上,隆基绿能和晶澳科技走上了单晶硅路线,不仅大幅降低了市场成本,而且还提高了光伏发电效率。

从西部重头再来到东部城市的迭代升级,中国用短短几年时间,以国内市场为依托,完成了光伏技术、材料和市场的三重突破。

而在大洋彼岸另一端,欧洲深陷债务危机,美国深陷次贷危机,欧美的光伏企业失去了资金补贴,失去了市场订单,产能大幅萎缩。

第二次光伏产业风口到来的时候,欧美却没有能够承担起产能的光伏企业,于是中国光伏再度进入欧美市场,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60%,欧洲一半以上的光伏产品,需要从中国进口,美国超过80%的光伏产品需要从中国市场购买。

中国二代光伏企业成为全球光伏产品的主要供应商,欧美失去了曾经的垄断市场地位。

于是在2012年,欧美资本再度联手,施加贸易壁垒,对中国光伏反倾销调查,再次逼走了中国光伏企业。

光伏是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崛起的一个缩影

双反调查后,当欧美国家冷静下来却发现,没有了中国的光伏产品,欧洲和美国都无法维持自身的光伏产品供给,不仅产能不足,而且成本比中国光伏企业高,技术也停留在了过去。

中国企业被自己逼走了,反倾销调查又不能停,欧美国家开始盯上了东南亚的光伏市场,欧洲从东南亚进口了需要的光伏组件,美国的太阳能电池板,也是大量从东南亚进口。

欧美都以为自己摆脱了中国的光伏产业链,不用依赖中国了。

直到近些年,美国心血来潮,再度对中国光伏电池施加关税大棒,结果却发现关税大棒打在了自己身上。

美国这才发现,从东南亚进口的光伏电池系列产品,居然都来自中国,而那些看似是东南亚本土的光伏企业,背后都是中国光伏公司控股和建造的,东南亚是中国布局光伏全球产业链的一环。

当欧美发现绕地球一圈,兜兜转转10年时间,最终还是离不开中国光伏之后,欧洲认命了,加大从中国进口光伏组件的数量,推动欧洲的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摆脱天然气依赖。

美国仍不死心,试图舆论压制新疆的多晶硅供应,但中国依然稳稳占据全球光伏产业链和供应体系的主导权,最终美国也不得不妥协。

光伏是中国新能源制造业崛起的一个缩影,光伏之后,新能源汽车产业也顺势而起,中国正在引领全球产业经济从传统能源制造业走向新能源制造业,未来可期。

0 阅读:186

一个路人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