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慕尼黑安全会议,将又一次在全球瞩目下拉开帷幕。这个素有“防务达沃斯”之称的会议,今年将目光投向了“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只是,当多极化成为既定事实,身处变局之中的欧洲,安全焦虑是否因此缓解?在全球力量重新洗牌的当下,面对即将到来的中方代表团,西方阵营又将如何应对,谁又敢真正站出来“应战”?
慕尼黑的天空飘着细雨,如同笼罩在欧洲上空的,挥之不去的安全阴霾。2025年的慕安会,将在比往年更显凝重的气氛中拉开序幕。从机场到市区,警车闪烁,戒备森严,都预示着这绝非一场轻松的聚会。要知道,仅仅一年前,不少人还期盼着地缘冲突能够缓和,欧洲的安全焦虑或许能随之下降。但现实是,一年过去,俄乌冲突的硝烟仍在,巴以冲突又添新伤,欧洲的安全焦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在地缘动荡中持续攀升。
焦虑的根源,在于欧洲自身难以弥合的裂痕。慕安会主席霍伊斯根就公开批评德法两国,认为这对驱动欧洲前行的“火车头”已经动力不足,魏玛三角机制也难有作为。欧洲的“不团结”,很大程度上源于其内部安全问题的日益严峻。经济发展乏力,难民问题持续发酵,社会治安每况愈下,都让欧洲各国权力机构疲于应对内政,难以形成合力,共同应对外部安全风险。
为了缓解焦虑,欧洲国家也并非毫无动作。扩军备战,成为不少欧洲政客口中的高频词。数据显示,北约欧洲成员国军费开支在2024年大幅增长,与前一年相比几乎翻倍。欧盟也推出一系列文件,试图指导防务,建设所谓的“战时经济能力”。不过,增加军费,终究只是表面功夫。欧洲军事力量的碎片化问题由来已久,即便增加投入,也难以在短期内捏合成一股绳。美国拥有2700多架战机,型号不过11种,而欧盟仅1700余架战机,型号却高达19种。这也就意味着,欧洲在军事和安全政策领域,依然是一盘散沙,难以形成真正的合力。
欧洲安全焦虑的另一重体现,还在于内部安全问题的蔓延。经济低迷、移民涌入、犯罪率上升,民粹主义借势抬头,欧洲社会的分化日益加剧。在这样的背景下,传统政治力量势微,新兴政治力量快速崛起。以德国选择党为例,其支持率不断攀升,已经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内部安全问题日益突出,也迫使欧洲不得不将更多精力放在国内,进一步掣肘其在国际安全领域的作为。要真正解决这些问题,欧洲需要对其政治和经济治理模式进行深刻的变革,但这谈何容易?
正当欧洲在内外交困中挣扎之时,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似乎又在酝酿新的变局。特朗普政府上任伊始,便积极介入俄乌冲突,甚至传出将在慕安会期间公布“解决方案”的消息。欧洲对此既期待又担忧。期待的是,美国或许真能带来结束冲突的转机;担忧的则是,美国提出的“方案”,是否会再次牺牲欧洲的利益,让欧洲为美国的战略买单?要知道,在俄乌冲突问题上,欧洲已经付出了巨大的经济和能源代价。
不仅是乌克兰危机,在巴以冲突问题上,美欧之间的分歧也显而易见。特朗普政府提出的所谓“清空加沙”计划,就与欧洲的立场大相径庭。欧洲多国明确表态,加沙属于巴勒斯坦,这与美国在中东问题上的战略重心存在显著差异。对美国而言,中东或许只是其全球霸权战略中的一环,但对欧洲而言,中东的稳定与否,直接关系到欧洲自身的安全与切身利益。然而,在实力不对等的情况下,面对强势的美国,欧洲的声音显得苍白而无力。
跨大西洋关系,正面临特朗普政府带来的新一轮冲击。关税威胁再次袭来,欧美在互联网治理、人工智能等领域的摩擦也在增加。在特朗普的“交易型外交”逻辑下,一切关系都可能被“待价而沽”。欧洲或许需要重新审视其与美国的关系,并为可能到来的贸易争端和军费重担做好准备。曾经以价值观为纽带的欧美联盟,或许正在经历深刻的转型。
在此背景下,中方代表团的到来,无疑更受瞩目。慕安会设立“中国专场”,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在全球安全治理中的分量日益提升。去年,中方外长在慕安会期间,就曾发出“坚定做动荡世界中的稳定力量”的呼吁。在单边主义抬头、地缘风险加剧的当下,世界期待听到来自中方的声音,期待中方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确定性。
与一些西方国家的焦虑和迷茫不同,中方始终以建设性的姿态参与全球治理,这或许才是破解当前困局的关键所在。谁敢应战?或许,西方阵营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与华携手,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而非将目光仅仅放在对抗和竞争之上。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