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开湘之女黄菊花:7岁与父分离,临终前把一枚铜元交予儿子保管

若水史书 2024-10-23 04:34:45

黄开湘之女黄菊花:7岁与父分离,临终前把一枚铜元交予儿子保管

在中国革命历史的长河中,有太多鲜为人知的英雄故事。黄开湘,这个曾被误解为"逃兵"的红军将领,他的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然而,比起他的英勇事迹,更令人动容的是他留下的那枚铜元,以及它背后的家族故事。从一个7岁女孩的眼中,我们将看到一个英雄的另一面:作为父亲的黄开湘。这枚铜元,见证了革命年代的离别与牵挂,承载了几代人的记忆与期盼。它是如何在战火纷飞中幸存下来的?又经历了怎样的辗转,最终成为黄家的传家宝?黄菊花为何在临终前将它郑重交给儿子?这枚铜元,究竟蕴含着怎样的秘密?

1901年的一个早春时节,在江西省弋阳县的一户普通农家,黄开湘呱呱坠地。这个出生在贫苦家庭的孩子,从小就体会到了生活的艰辛。为了帮助家里减轻负担,年纪尚小的黄开湘就开始学习木匠和箍桶的手艺。

在当时的农村,木匠是一项重要的技能。黄开湘凭借着勤奋和聪明,很快就掌握了这门手艺。他不仅能制作简单的农具,还能修理各种木制家具。渐渐地,他的手艺在当地小有名气,常有人找他帮忙修理或制作物品。

然而,黄开湘并不满足于仅仅是一名木匠。他虽然没有接受过正规教育,但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每当有机会,他就会向识字的人请教,慢慢学会了一些文字。这为他日后参加革命打下了基础。

1926年,一个转折点出现在黄开湘的生命中。他的表兄方志敏回到江西开展农民运动。方志敏的理想和抱负深深地感染了黄开湘。在方志敏的影响下,黄开湘逐渐意识到,要改变自己和周围人的命运,必须投身革命事业。

黄开湘利用自己木匠的身份,开始为革命事业做贡献。他借着走村串户修理家具的机会,暗中协助方志敏建立秘密农协会。短短几个月内,他们就在当地建立了近百个这样的组织。这些农协会成为了革命力量在农村扎根的重要基础。

同年,经方志敏介绍,黄开湘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他成为了赣东北地区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从此,黄开湘彻底告别了普通木匠的身份,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1929年的一个晚春,黄开湘跟随方志敏等人下山参加德兴第一届工农兵代表大会。途中,他们被敌方的靖卫团拦截。面对敌人的盘问,黄开湘临危不乱,机智地回答说他们是上山砍柴的。他还不忘抡了抡手中的斧头,以增加可信度。

就在敌人准备放行时,突发状况出现了。一个靖卫团成员认出了方志敏。千钧一发之际,黄开湘当机立断,挥斧斩杀了那个即将喊出方志敏名字的敌人。随后,他与战友吴先民合力挟持了敌靖卫团的小头目,成功化解了危机,保护了方志敏等人的安全。

这一事件不仅展现了黄开湘的勇气和机智,也为他赢得了"斧头将军"的绰号。从此,黄开湘的名字开始在革命队伍中流传。

在随后的工农兵代表大会上,黄开湘凭借自己的能力和贡献,当选为县苏维埃军委主席,并兼任赤色独立营政委。这标志着他正式成为赣东北苏区早期的重要党政军领导人之一。

1933年,为了支援中央苏区,黄开湘毅然辞别年迈的母亲和年幼的妻儿,随周建屏等人赶赴中央苏区。在那里,他受到了朱德的亲切接见。朱德称赞黄开湘为"斧头将军",并将自己的配枪赠送给他。尽管黄开湘极力推辞,但最终还是在朱德和周恩来的坚持下收下了这份珍贵的礼物。

不久后,黄开湘被调入红军学校进修。学成后,他出任红七军19师师长,开始了他作为红军将领的新征程。从一个普通的木匠到红军将领,黄开湘的经历堪称传奇。他的故事不仅展现了一个普通人在革命大潮中的成长,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无数革命志士的奋斗历程。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开始了举世瞩目的长征。作为红四团团长的黄开湘,带领部队踏上了这条充满艰辛与挑战的征程。在这段漫长而艰苦的旅程中,黄开湘以其非凡的勇气和卓越的领导能力,多次化险为夷,为长征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长征初期,黄开湘与杨成武并肩作战,两人配合默契,多次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在一次突围战斗中,黄开湘率领红四团担任后卫,掩护主力部队安全撤离。面对敌人的猛烈进攻,黄开湘临危不乱,指挥部队利用地形优势,设置了多个伏击点。当敌人追击至半山腰时,红四团突然发起反击,打得敌人措手不及,成功为主力部队争取了宝贵的撤离时间。

1935年5月,红军来到了四川松坎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敌情不明,红军总部决定派出一支警戒部队。黄开湘主动请缨,带领红四团担任这一艰巨任务。在松坎,黄开湘带领部队日夜警戒,多次成功侦察敌情,为红军主力的安全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一次侦察任务中,黄开湘发现敌人正在秘密集结兵力,准备对红军发动突袭。他立即组织部队,连夜赶回向总部报告。由于黄开湘及时提供的情报,红军主力得以提前做好准备,成功挫败了敌人的进攻计划。

长征中最为危险的时刻之一,莫过于渡过大渡河。1935年5月底,红军来到了大渡河畔。面对滔滔河水和敌人的严密封锁,渡河成为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在这危急关头,黄开湘再次挺身而出,主动请缨带领一支突击队渡河。

黄开湘带领17名勇士,冒着枪林弹雨,乘坐羊皮筏子开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渡河行动。敌人的机枪不停地扫射,河水湍急,随时可能将羊皮筏子掀翻。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黄开湘沉着冷静,指挥战士们轮流划桨,互相配合。经过近两个小时的奋战,黄开湘带领突击队成功登上了对岸,为后续部队的渡河打开了通道。

渡过大渡河后,红军面临的下一个挑战是夺取泸定桥。泸定桥是一座铁索桥,横跨大渡河,是红军继续北上的唯一通道。敌人在桥头设置了重兵把守,并拆除了桥面的木板。

在这关键时刻,黄开湘再次显示了他的勇气和智慧。他提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趁夜色掩护,派出一支精锐小分队,沿着铁索爬过大渡河,出其不意地攻占桥头堡。这个计划虽然危险,但如果成功,将为主力部队夺取泸定桥创造有利条件。

黄开湘的计划得到了上级的批准。他亲自挑选了22名勇士,组成了这支特殊的突击队。在黑暗中,黄开湘带领突击队员们沿着冰冷的铁索,一点一点地向对岸爬去。敌人的子弹在头顶呼啸而过,有几名战士不幸被击中,坠入了滔滔河水中。

经过近两个小时的艰苦攀爬,黄开湘带领剩余的突击队员成功登上了对岸。他们立即发起猛烈攻击,打得守桥敌人措手不及。趁此机会,主力部队迅速跟进,最终成功夺取了泸定桥。

泸定桥之战的胜利,不仅确保了红军的北上通道,也极大地鼓舞了全军士气。作为这次战役的关键人物之一,黄开湘的名字再次被人们传颂。

长征后期,红军来到了陕北。在这里,黄开湘有幸与刘志丹、徐海东等陕北红军将领会师。他们共同商讨了如何巩固陕北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的策略。黄开湘将自己在长征中积累的丰富经验与陕北同志们分享,为陕北革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从赣南到陕北,黄开湘的长征之路充满了艰辛与荣光。他的事迹不仅展现了一个革命者的勇气和智慧,也折射出整个红军在长征中所展现的不屈不挠的精神。正是有了像黄开湘这样的无数英雄,中国革命才最终取得了胜利。

1936年初,在陕北的一个寒冷的冬夜,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传遍了红军阵营:黄开湘,这位在长征中屡建奇功的红军将领,竟然"逃跑"了。这个消息如同一颗炸弹,在红军内部引起了巨大的震动。

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当时,红军正面临着极其严峻的形势。国民党军队对陕北根据地展开了猛烈进攻,红军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在这种情况下,中央决定派遣一支小分队返回江西,重建赣东北根据地,发展革命力量,以分散敌人的注意力。

由于黄开湘对赣东北地区极为熟悉,且在当地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被选为这支小分队的负责人。然而,由于任务的高度机密性,黄开湘的离开并未向外界公开。这就导致了后来的误会。

当黄开湘带领小分队悄然离开时,一些不明真相的战士看到他们的离去,误以为他们是在逃跑。这个消息很快就在部队中传开了。由于当时的特殊形势,再加上消息传播过程中的失真,"黄开湘逃跑"的说法很快就被广泛接受。

对于黄开湘来说,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打击。他一路走来,从一个普通木匠成长为红军将领,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立下了多少赫赫战功。然而,就在他准备执行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时,却被贴上了"逃兵"的标签。

但是,黄开湘并没有因此而气馁。他深知自己肩负的使命有多么重要。带着这份责任,他带领小分队踏上了返回赣东北的艰难journey。

这是一段极其危险的旅程。他们必须穿越敌人的重重封锁,在没有后勤保障的情况下,跋涉数千公里。途中,他们多次遭遇敌人的围追堵截,但每次都凭借黄开湘的机智和勇气,成功脱险。

在一次突围中,黄开湘的小分队被敌人包围在一个山谷中。情况危急,但黄开湘并未慌乱。他仔细观察地形,发现山谷一侧有一条几乎垂直的峭壁。在常人看来,这是一条不可能攀爬的路线。但黄开湘决定冒险一试。

在他的带领下,小分队开始了这次惊心动魄的攀爬。他们利用藤蔓、树枝,甚至是岩石的缝隙,一点一点地向上爬。整个过程持续了近四个小时,期间有几名战士因体力不支而险些坠落,但都被及时救援。最终,在黄开湘的带领下,整个小分队成功翻越了这道天然屏障,成功摆脱了敌人的追击。

经过近半年的艰苦跋涉,黄开湘带领小分队终于回到了赣东北。然而,等待他们的是一片满目疮痍的景象。国民党的"围剿"使得这里的革命力量遭受了严重打击,许多曾经的同志牺牲或失散。

面对这样的局面,黄开湘并未气馁。他开始秘密联络old comrades,重建地下组织。他利用自己木匠的身份作为掩护,走村串户,暗中发展革命力量。在他的努力下,赣东北的革命火种重新燃起,地下党组织逐渐壮大。

然而,就在革命事业蒸蒸日上之际,黄开湘却遭遇了一次意外。1937年春,在一次秘密会议上,黄开湘不幸被叛徒出卖,落入了国民党军队之手。

在狱中,敌人对黄开湘施以酷刑,企图逼迫他供出其他同志的下落。但黄开湘始终坚贞不屈,宁死不屈。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他也未曾动摇过自己的信念。

就在敌人准备对黄开湘执行死刑的前夜,一支由当地游击队组织的营救行动成功将他救出。这次营救行动的成功,不仅挽救了黄开湘的生命,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革命力量。

1937年秋,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黄开湘立即投入到抗日救国的洪流中。他组织了一支抗日游击队,开始在赣东北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在他的领导下,这支游击队很快发展壮大,成为当地抗日力量的主力之一。

1938年初,中央获悉了黄开湘在赣东北的事迹。这时,人们才知道,原来当年被误认为"逃兵"的黄开湘,一直在为革命事业默默奋斗。中央立即发出通知,澄清了当年的误会,并高度赞扬了黄开湘的革命精神和卓越贡献。

从"逃兵"到英雄,黄开湘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一个真正的革命者的品格。他的事迹不仅是个人的传奇,更是那个时代无数默默奋斗的革命者的缩影。他的经历告诉我们,历史的真相往往比表面看到的更加复杂,我们应该用更加审慎和全面的态度去看待历史。

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黄开湘迎来了他军事生涯中最为关键的时期。1938年春,在中共中央的直接指示下,黄开湘被任命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副司令员。这个任命不仅是对他过去贡献的肯定,更是对他在未来抗日战争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期待。

新四军第四支队主要活动在皖南地区,这里地形复杂,敌情严峻。日军不仅在主要城镇设有据点,还经常深入山区进行"扫荡"。面对这种局面,黄开湘提出了"游击运动战"的战术思想。这种战术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和群众基础,既能有效打击敌人,又能保存自身力量。

1938年夏,日军对皖南地区发动了大规模"扫荡"。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黄开湘指挥部队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他将部队分成多个小组,分散隐蔽在各个山区。当日军进入山区时,这些小组就像一个个"刺猬",给敌人造成了极大的困扰。

在一次战斗中,黄开湘带领一个小分队在敌后设伏。他们选择了一个狭窄的山谷作为伏击地点。当一支约200人的日军进入山谷时,黄开湘下令发动突袭。突如其来的攻击让日军陷入混乱,他们在慌乱中相互射击,造成了更大的混乱。最终,这支日军被全歼,而黄开湘的部队仅损失了几名战士。

这次战斗不仅打击了敌人的嚣张气焰,也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群众的抗日热情。越来越多的青年参加到新四军的队伍中来,使得第四支队的实力不断壮大。

除了军事行动,黄开湘还非常重视发动群众参与抗日。他组织建立了"抗日自卫团",在各村庄培训民兵。这些民兵不仅能够协助新四军作战,还能在平时保护村庄,抵御日军的骚扰。

1939年春,黄开湘接到了一项特殊任务:破坏日军的交通线。日军为了加强对皖南地区的控制,修建了一条从芜湖到宣城的公路。这条公路对日军的军事行动至关重要。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黄开湘精心策划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派出了多支小分队,分别潜伏在公路沿线的各个关键点。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这些小分队同时发动攻击,炸毁了公路上的多座桥梁和部分路段。

这次行动极大地打乱了日军的部署。日军不得不调集大量兵力来修复公路,这给了新四军更多的喘息机会。同时,这次成功的行动也极大地提高了新四军在当地的声望,更多的群众加入到抗日的队伍中来。

1940年,日军再次对皖南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这次"扫荡"的规模和力度都远超以往。面对这种局面,黄开湘提出了"反扫荡"的战术。他将部队化整为零,深入敌后,不断骚扰和袭击敌人。

在一次战斗中,黄开湘带领一支小分队深入到日军后方。他们发现了一个日军的弹药库。在当地群众的配合下,黄开湘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们化装成运输队,成功混入了日军的弹药库。在天黑后,他们引爆了事先埋设的炸药,将整个弹药库炸毁。

这次行动不仅给日军造成了重大损失,也极大地打击了敌人的士气。日军不得不减缓"扫荡"的步伐,给新四军争取到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除了军事行动,黄开湘还非常重视部队的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他还组织部队开展扫盲运动,提高战士们的文化水平。在群众工作方面,他坚持"军民一家"的原则,要求部队处处为群众着想。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新四军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1年初,皖南事变爆发。在这次事变中,新四军遭受了重创。作为第四支队的副司令员,黄开湘在事变后积极参与部队的重建工作。他四处奔波,联络散落的部队,重新组织力量。在他的努力下,新四军很快恢复了战斗力,继续在皖南地区开展抗日斗争。

从1938年到1945年,黄开湘在新四军的岗位上坚持战斗了整整七年。在这七年里,他指挥部队参与了大小数百次战斗,歼敌数万,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事迹不仅彰显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也展示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所表现出的英勇不屈的民族精神。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的政治局势迅速发生了变化。国共两党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解放战争的硝烟很快就弥漫开来。在这个关键的历史时刻,黄开湘再次挺身而出,为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1946年初,黄开湘被任命为华东野战军第三纵队司令员。这支部队主要活动在苏北地区,面对的是国民党军队中实力较强的黄伯韬部。面对这种局面,黄开湘采取了灵活机动的战术,充分发挥了游击战的优势。

在一次战斗中,黄开湘得知国民党军队正在向一个重要的战略要地集结。他立即制定了一个大胆的计划。他命令部队昼伏夜出,在敌人必经之路上设置了多个伏击点。当国民党军队进入伏击圈时,黄开湘下令发动突袭。这次行动不仅歼灭了大量敌军,还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极大地提高了部队的战斗力。

1947年夏,国民党军队发动了对苏北地区的"围剿"。面对敌人的优势兵力,黄开湘采取了"诱敌深入"的战术。他命令部队暂时撤离主要地区,将敌人引入到自己熟悉的地形中。当敌人的补给线被拉长,后勤保障出现问题时,黄开湘立即发动反击。这次行动不仅打退了敌人的进攻,还缴获了大量物资,使得部队的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除了军事行动,黄开湘还非常重视政治工作和群众工作。他经常深入基层,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他还组织部队开展土地改革,帮助农民分到土地。这种做法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支持,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群众基础。

1948年,随着解放战争形势的好转,黄开湘的部队开始由防御转为进攻。在淮海战役中,黄开湘指挥部队参与了对国民党军队的包围圈。他的部队负责封锁东线,阻止敌人突围。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中,黄开湘亲自指挥前线,成功挫败了敌人的突围企图。这次战役的胜利,为解放战争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1949年初,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在望,黄开湘被任命为华东军区副司令员。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主要负责接管新解放区的工作。面对复杂的局面,黄开湘表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和组织能力。

在接管上海的过程中,黄开湘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一些国民党军政要员拒绝投降,还试图组织武装抵抗。面对这种情况,黄开湘并没有采取武力手段,而是通过谈判的方式劝降。他派出了多个谈判小组,向这些人员说明利害关系。最终,在黄开湘的努力下,这些人员放下武器,接受了新政权的改造。这种和平接管的方式,不仅避免了不必要的流血,还保护了上海的工业设施,为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奠定了基础。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新中国的建设中,黄开湘再次发挥了重要作用。他被任命为华东军政委员会副主席,负责华东地区的经济建设工作。

在这个岗位上,黄开湘面临的最大挑战是如何恢复和发展华东地区的工业。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许多工厂设备老化,技术人员缺乏。面对这种情况,黄开湘提出了"修旧利废"的方针。他组织技术人员对旧设备进行改造,同时鼓励工人们发挥创造性,自制零部件。在他的努力下,华东地区的工业生产很快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在农业方面,黄开湘积极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他亲自到农村调研,了解农民的生产情况。在他的推动下,华东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

1952年,黄开湘被调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副总理。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主要负责工业和交通方面的工作。面对新中国百废待兴的局面,黄开湘提出了"重点建设,全面发展"的方针。他特别重视重工业的发展,认为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的关键。

在他的推动下,一批重要的工业项目开始动工。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鞍山钢铁厂的扩建工程。这个项目不仅大大提高了中国的钢铁产量,还培养了一大批工业技术人才。

除了工业建设,黄开湘还非常重视科技教育。他多次强调,没有科技的发展,就没有国家的强盛。在他的支持下,中国科学院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科研项目,为中国的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

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黄开湘当选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在这个新的岗位上,他继续为新中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积极参与立法工作,推动了一系列重要法律的制定。这些法律为新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提供了法律保障。

从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到和平建设的新时期,黄开湘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列,为中国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一生,是中国共产党人为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缩影,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见证。

0 阅读:1

若水史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