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小孩之前,发生了什麽事?尝试理解才是改变的起点

踮起脚尖亲吻 2023-08-10 21:14:25

当小孩做事踩到大人的雷区,在情绪引动下或许会做出打骂小孩等行为,但若我们能先冷静下来,了解孩子行为后的原因,或许会有不同的处理结果,不打骂孩子不代表放任,更多的是对孩子的信任。

“够了,坐好!我在开车,不可以爬到前面来,很危险!”阿妮塔伸出右手,打了儿子两巴掌。车子开进停车场。停好车。“我现在可以了,要抱抱吗?”罗赖把点点头。母子拥抱。“你说不要回家,那就不要回家,我载你一起来停车。”“不要、不要。我不要回家。”“你还想再玩,不想回家,想再继续玩吗?”“嗯!”“但是天黑了要去哪裡玩?明天再带你们出门玩好吗?”“不要、不要,我还想跟一一玩。”一一是罗赖把的好朋友。阿妮塔心想,原来如此,懂了。

“哦,你现在还不想回家,是因为想跟一一玩今天你们还没做完的工程吗?”“对!”罗赖把哭腔回答。宾果,猜中。“好几天没看到朋友,今天好不容易见面了,可是只玩一下下就要回家了,对吗?”“对对对!”“可是一一他们也回家了呀!那我们回家我打电话给一一,让你们两个讲话呢?”“不要!我要去他家找他玩!”“好,那明天我们去他们家!”“不要,我现在就要去找他玩!”“现在很晚了,还是我们明天去找他,我们赶快回家打电话问他明天要不要一起玩呢?”“不要,我要现在问。”“现在我们在停车场裡面,信号不好,回到家我就打电话喔。”对话进行好一阵子,罗赖把才肯回家。母子俩到家时,家人都吃完晚餐了。阿妮塔觉得好像“打了一场好久好久好久的战役,好累好累”。

到家后,阿妮塔跟一一妈妈通话,才得知一一刚刚也在家门口前大哭大叫好一阵子,说不想回家。这两位小朋友真有默契,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竟上演同样戏码。“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以后,真的要让小孩跟朋友好好说再见,然后再回家呀。”阿妮塔说。

阿妮塔参加共学团,练习不用体罚、责骂、转移注意力等方法来对待小孩。在她参加共学团八个月后,她出手打了小孩,这是否代表不打骂不可行呢?若单单看行为本身,很有可能做出这结论,但我们不只看行为本身,还要看行为的背后,不带评价地看,才能看出端倪。从事发经过到情绪起伏、思路转折,阿妮塔都愿意如实呈现,甚至让“暗黑力量”浮上台面,连呼小孩巴掌的细节都描述出来,这够坦承了吧!这才是改变的起点,如实面对与呈现自己的状态和作为。我们共学团主张不要打小孩,你还打小孩,是怎么回事?这是评价论断。打小孩之前,发生了什麽事?当时大人心里怎麽转?小孩心里怎麽想?是什麽历程造成打小孩的行为?这是尝试理解。

有许多大人,和阿妮塔一样,想要练习不打骂对待小孩,但是破功的时候怎麽办?要假装没发生过,还是如实面对,就决定了后续的走向。有许多共学团伙伴,和阿妮塔一样,是什麽就是什麽,有失手、有懊恼、有不知道怎麽办,都是真实的。这才是任何改变的起点。练习不打骂的大人,最常面对的质疑就是,放任、都没在教。这些质疑也会在无形中添加压力,让大人打骂小孩。可是,“放任”跟“放手”是不一样的。“放任”是大人在行为和心情上都不管了,全部弃守,放弃小孩,放弃自己,放弃自我觉察,放弃理性思辨,放弃情感陪伴,全然跟著社会主流价值走。“放手”则是大人在行为上放手,在心情上仍保持关注状态,甚至会有各种苦恼与胶著,那是真的在意和重视呀!

0 阅读:22
踮起脚尖亲吻

踮起脚尖亲吻

人生比电视剧更有意思,人家有预告,我们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