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5月,刚刚参与解放上海的陈赓被陈老总火急火燎地叫了出来,随后交给他一个艰巨的任务,原因是几天前后勤人员在动员本地居民临时出借宅院给战士们避雨时,打扰了曾多次帮助我党的宋庆龄女士。
于是陈老总便将主意打到了陈赓身上,两人是旧相识渊源颇深,由陈赓带着妻子付涯上门转达我军歉意最好不过。
然而陈赓听到任务却有些犹豫,他向陈老总说:“我早就想去了,可一直也不敢,夫人虽对我关心,可我去了她一定会问那个问题,到时候我可怎么说?”
那么陈赓和宋庆龄女士到底有什么渊源?宋庆龄女士究竟要问陈赓什么问题?最后陈赓大将又是如何回答的呢?
1949年解放战争进入大决战阶段,其中渡江战役的成功,直接促成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解放上海是渡江战役中最重要的一环,因为这里是当时南京政府的门户,解放了上海就意味着蒋介石在长江以南再无屏障。
这一仗打得十分激烈,国民党方面几乎出动了当时所有主力力量,然而刚刚打输了三大战役的国民党军队已经再也没有组织应对大型战役的能力,也缺少有效的抵抗能力。
这次战斗主要指挥参与作战的是陈粟大军,人人都知道,陈老总麾下有两员猛将,一个是粟裕大将,另外一个就是陈赓大将了。
正因如此,陈老总在手下的政委们打扰了宋庆龄女士后,立即便想到了和宋庆龄有不少渊源的陈赓,希望他亲自去拜访宋庆龄。
事实上陈赓对于这位救了自己多次的师母十分感激,也早就想去拜访了,但他心里始终有点没底气。
凭借陈赓对宋庆龄的了解,解放军打了这么漂亮的一仗,自己又是直接参与人,师母是一定会问他带了多少兵的。
最尴尬的是宋庆龄对陈赓和他的过往十分了解,又是黄埔军校创始人中山先生的遗孀,她一定会关心陈赓军校毕业后军事能力怎么样。
陈老总安慰他:“不要妄自菲薄,你现在的军队加起来也有十七八万了,四舍五入也就等于20万了。”
陈赓还是有点忐忑,毕竟几年前他曾向宋庆龄夸下海口,说有朝一日,自己一定会带着20万大军向师母报到。
虽然依旧少点底气,但陈赓还是硬着头皮敲开了莫里哀路宋庆龄宅邸的大门。
阔别16年的故友再次见面,回忆往昔让人不禁好奇陈赓的这个承诺中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
曾经的“黄埔三杰”之一从我党的发展历史来看,陈赓大将无疑是最早一批的老革命,他跟随我党一路走来,是坚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1903年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这个年代的农民过得日子注定十分辛苦,绝大部分的人已经麻木了,他们选择向生活妥协,将所有不公和凄苦忍下来,有的人却没有放弃希望一直寻求突破,毫无疑问陈赓便是第二种人。
1916年本是文质书生的陈赓决定弃笔从戎,他认为只有在军队效力才能挽救更多人的命运。
于是就在当年加入了湘军部队成为鲁涤平麾下的一名士兵。
彼时的他并没有想到,就在不久后自己的命运会被彻底改写,滚滚历史车轮不断推着他向前,他遇到了那个影响了自己一生的人。
1917年7月,孙中山先生在广州发动护法运动,抗议各大军阀公然违约,并于同年8月25日召开“非常会议”成立中华民国军政府。
陈赓所在部队积极响应,随后便参与到讨伐吴佩孚、驱逐张敬尧、赵恒惕等人的战斗中。
在这次系列战斗中,陈赓有勇有谋表现优异且作战勇猛,引起了上级的注意。
别看他年纪小,但眼里却有着很多成年士兵不具备的气势。
这一年陈赓16岁,已经成为一名优秀的军人,具备了带领一个排战士单独作战的能力。
但很快他就发现,这样的生活并不是他想要的革命,自己仍然是军阀的手下,其本质上与自己参与战斗、讨伐的其他军阀并无太大区别,为了利益而战的这种目标与陈赓心中为了革命而战的目标明显相悖。
于是陈赓于1921年毅然选择离开军队,回到老家的铁路局当了一名普通的办事员。
与此同时,湖南的革命运动也在毛主席的带领下正式拉开序幕,这种全新的革命思想瞬间感染了陈赓,他没有犹豫,毅然选择成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并将其当做奋斗一生目标。
1924年在孙中山先生倡议下,国共双方迎来了第一次合作,同年黄埔军校在广州成立,陈赓以优异的成绩成为了学校的一期学员,再次踏入了军旅阵营,在看陈赓大将的经历时,很容易发现他是一名难得的将才。
可以带兵打仗还能制定作战策略,他绝对称得上有勇有谋,再加上人又风趣幽默人缘好,在黄埔军校很吃得开。
当时学校里有这样一句话:“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都及不上陈赓的一双腿!”
评价的是黄埔三杰,其中陈赓无疑是最受重视的那一个,除了自身优秀外,很重要的一点是他曾经救过当时校长蒋某人的命。
东征陈炯明期间,国民革命军误入敌人圈套,作为这次战斗指挥官的蒋介石身陷包围圈,情况十分危急,再加上受了伤,眼看着就要被敌人发现抓走了。
陈赓来不及多想背起蒋介石就跑,这才脱离了危险,事后蒋介石对陈赓十分感激,并言辞凿凿地承诺以后要好好感谢报答他。
然而令陈赓没想到的是,就是这位曾经以命相搏救下来的人,不仅破坏合作背叛革命,甚至还把陈赓抓起来折磨,差点要了他的命。
宋庆龄大义之举多次救陈赓于危难陈赓大将的幽默和乐观是出了名的,不管革命环境多么艰苦,他胆子大爱开玩笑的性格都没有改变,连严肃的彭老总都曾被他多次捉弄。
即便身陷囹圄,他还是能跟当时是狱友的廖承志开玩笑,说他有个好妈妈就可以提前开溜了。
不过廖承志没把陈赓酸溜溜的话当回事,事实上陈赓才是那个有本事的人,因为陈赓是宋庆龄女士亲自出面营救,甚至在关键时刻不顾风度破口大骂蒋介石,这才保下来陈赓的这条命。
1927年南昌起义爆发,陈赓跟随部队南下广州时在某次战斗左腿被敌人的枪打中了,当时情况十分危急如果治不好肯定是要截肢的。
于是组织上想尽办法将陈赓送去了位于上海的牛惠霖骨科医院,据说牛惠霖大夫医术高超,有很大可能可以保住陈赓的腿。
当时陈赓化名前去医治,牛医生看见陈赓的枪伤后起疑,认为他不是好人。
陈赓无奈只能将自己的真实情况和名字告诉了医生,巧合的是牛医生正好是宋庆龄的表兄,宋庆龄也很快知道了陈赓的情况。
她还亲自来看望陈赓,并拜托牛惠霖一定要尽力医治保住陈赓这条腿,在牛惠霖的全力医治下,陈赓终于逃脱了被截肢的命运,但也不可避免的落下了病根。
1931年9陈赓担任工农红军第四师师长期间,在一次战斗中右腿膝盖也受了重伤,只能前往上海找到了牛惠霖医生,第二次见面两人已经算是熟人了,牛医生再次治好了陈赓的右腿。
1933年3月正在上海工作的陈赓接到组织任命,调他前往中央苏区工作,然而这次行动却遭到了叛徒的出卖,陈赓被捕入狱。
蒋介石第一时间得到了消息,他很高兴,陈赓是自己一直看好的黄埔高材生,又救过自己的命,便想将陈赓争取到自己的阵营卖命。
但陈赓的革命信念十分坚定,不管使用什么手段,他坚决不透露我党的任何信息,并且拒绝向国民党蒋介石投降,为此他在牢狱中吃了不少苦头。
就在他被抓后不久宋庆龄就得知了这个消息,她立即找到了杨杏佛,希望他能够帮忙想办法一起解救陈赓。
杨杏佛给宋庆龄出了个主意,要她公开发表保护陈赓等人的声明。
这个声明很快为宋庆龄争取到一个带记者去牢狱中探望陈赓的机会,并借此揭露了对方虐待战犯的事实。
随后宋庆龄要求记者们如实报道消息,给蒋介石政府施压,要求释放陈赓。
但蒋介石对此并不买账,直接将陈赓带走转到了南京牢狱,并派了不少人以高官厚禄劝降陈赓。
陈赓依旧不为所动,蒋介石看无法达到目的便对陈赓动了杀心。
宋庆龄知道后立即去找蒋介石,对其破口大骂,言明陈赓曾救过蒋介石的命,他现在要杀陈赓就是忘恩负义。
蒋介石自知理亏只能打消了这个念头,不久后陈赓被释放,在我党人士的帮助下回到了中央。
抗日战争期间,宋庆龄也曾倾尽全力救了陈赓和妻子付涯的命,那是1944年,陈赓和傅涯同时患病,当时根据地被敌人封锁严重,医疗物资极度缺少,很多战士因此耽误了治疗。
宋庆龄知道后十分忧心,于是动用自己的人脉从世界各地募集了大量的医疗用品和急需物资运往陕北中央,正是因为这批药物来得及时,陈赓和付涯才能够医治及时得到了有效治疗。
当时夫妻二人和因此受益的战士们十分感激宋庆龄,知道陈赓大将和宋庆龄有交情,便撺掇他给宋庆龄写一封感谢信。
这才有后来陈赓提笔给宋庆龄写信并“夸下海口”言明自己以后要带着20万大军亲自去看望师母的约定。
“你师弟带兵七八十万了”1949年陈赓在陈老总的委托下前往宋庆龄宅邸表达歉意,宋庆龄并没有把这件小事放在心上,反而是关心起陈赓的情况,果然如他预料的一样,直接问他现在带了多少兵,陈赓回答“20万”。
宋庆龄点了点头感叹:“有点少啊,林彪还是你师弟呢,我听说他带兵有七八十万了,是真的吗”,陈赓笑着回答“林司令进步快,我是比不了”。
宋庆龄接着调侃陈赓:“黄埔军校的老同学胡宗南也有30万兵。”
这回陈赓彻底没话说了,只能岔开话题。
两人回忆往昔革命岁月,谈得十分尽兴,临走前宋庆龄还正式邀请陈赓带着妻子付涯来她家吃饭。
第二天陈赓夫妇如约而至,宾主尽欢。
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宋庆龄特意邀请得胜归来的陈赓夫妻吃饭,亲自为他接风洗尘,还给两人专门摘了新鲜的葡萄订了点心。
在聊天中陈赓得知宋庆龄对朝鲜战场的情况感兴趣,对战斗英雄们十分敬佩。
于是陈赓在这次聚会结束后特意收集了不少英雄纪念章,并让妻子付涯亲自送到宋庆龄家。在之后的岁月里,两家双方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
1957年陈赓突发心梗,宋庆龄还亲自写信询问他的病况,并安慰陈赓好好养病,早日恢复健康。1961年陈赓因病前往上海休养,宋庆龄无法抽身特意拜托廖梦醒去拜访。
当时的陈赓情况已经很不好了,为了不让宋庆龄担心还特意让妻子化妆掩盖憔悴脸色。
同年3月16日陈赓大将心脏病发作在上海病逝,这一年他才仅有58岁。
得知消息的宋庆龄十分悲伤,给人写信说道陈赓是伟大的同志也是她的朋友,陈赓的突然离世让她悲伤至极,无时无刻不在惋惜、感叹他的英年早逝。陈赓去世后,宋庆龄和付涯也始终保持着联系,并对其提供了不少帮助。
结语革命年代的感情总是让人十分动容,共患难也有着共同理想和抱负的宋庆龄和陈赓,两人亦师亦友惺惺相惜。
他们都是伟大的人,更是对中国有贡献的人,我们需要去铭记的不仅是伟大的友谊,更应该传承他们这种对革命坚定的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