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著编撰《淳化阁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香萱看文化 2023-06-19 22:12:00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王著编撰《淳化阁帖》传世经典书法作品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细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分享北宋中侍御史王著书法作品。

王著(约928~969)字成象,五代·后汉 单州单父(今山东单县)人,后汉乾佑年间(公元948~950年)考取进士,历仕后汉、 后周、北宋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曾两次担任科举考试的主考官。 宋太祖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冬天暴病而亡,年仅四十二岁。

王著最大的艺术功绩应是摹勒《淳化阁帖》。自祖刻《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对其成败得失的评价始终不绝如缕。然而,《阁帖》始创的殊勋不可泯没。在清代,连力主碑胜于帖的康有为也说:“帖以王著《阁帖》为鼻祖,佳本难得,然赖此见晋人风格,慰情聊胜无也。”

《淳化阁帖》问世以来,官方和私家一齐动手,藏帖、赏帖、刻帖、临帖,九州大地此起彼伏,形成了一道独特的连绵不绝的文化景象。南宋曹士冕已汇辑了由《阁帖》繁衍而出的公私摹刻丛帖34种;到20世纪初,容庚编撰的《丛帖目》竟达310余种之多。也许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赵孟頫才会说:“书法不丧,此帖之泽也。”

北宋中侍御史王著编著《淳化阁帖》赏析

北宋中侍御史王著编著《淳化阁帖》最善本(局部),上海博物馆藏。关于《淳化阁帖最善本》《淳化阁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大型名家书法集帖,编刻于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一般认为,《淳化阁帖》以编次于淳化年间而得名,因刻版深藏禁宫秘室,故亦称《淳化秘阁法帖》,简称《阁帖》,被誉为“法帖之祖”。全书收入历代帝王、名臣和书法家一百多人,墨迹约420件。

王著受命鉴定並编成《淳化阁帖》。淳化三年(992)刻于枣木版上,计184版,2287行。全帖共分10卷。第一卷为历代帝王书,第二至四卷为历代名臣法帖,第五卷是诸家古法书,第六至八卷为晋王羲之专集,第九至十卷为王献之书。共收录105人书作,可谓洋洋大观。

上海博物馆于2003年从海外购归的《淳化阁帖》是第四、六、七、八卷,是目前已知的硕果仅存的原刻拓本。

北宋王著编著《淳化阁帖》赏析

北宋王著编著《淳化阁帖》最善本选页欣赏。《淳化阁帖》选帖的主流字体是行草书,其中以“二王”的行草书居多,米芾对这种现象颇为感慨:“余尝于检校太师李玮第观侍中所收晋帖一卷,内武帝、王戎、谢安、陆云辈,法若篆籀,体若飞动,著皆委而弗录,独取都惜两行入十卷中,使人慨叹。”米芾感叹的,是王著对隶书、篆籀等作品没有收录,而是选择了行草书。

王著自身的审美和风格倾向,在一定程度上会对《淳化阁帖》产生这样的影响。王著自称是王羲之的后人,以“二王”书法为指归,这样他在编著《阁帖》的时候,自然会偏重于选择“二王”书法。如果细加分析,王著对王羲之的书法作品也不是全部接收。例如王羲之的《初月帖》、《姨母帖》这样古拙的作品并未收录,主要原因还是在于王著本人的审美倾向。黄庭坚曾经评价王著的书法是“美而病韵”,相应的王著在取法上就应该偏好流美妍媚一路的行草书,对于《姨母帖》这样古拙一类的书迹,王著应该是不喜欢的。

北宋王著编著《淳化阁帖》赏析

北宋王著编著《淳化阁帖》

虽然王著本人的审美倾向会影响到《阁帖》书迹的选择,但是《阁帖》毕竟是在皇帝的命令下摹刻的,宋代初期的书风以及宋太宗本人的审美喜好,对《阁帖》内容的选择起了决定性作用。唐代以降,“二王”书法的“不激不厉”和平正中和,被众多的帝王赋予了正统楷模的地位。宋代建国之初,依照这种思想上的惯性,选择“二王”书法作为楷模是历史的必然。再者宋太宗本人也非常喜欢行草书,尤其是“二王”的行草书。

所以,《淳化阁帖》中以“二王”行草书为主的这种现象,应该是朝廷意志与王著本人的审美一拍即合的结果。后人在评鹜的时候,不能只诘责王著本人。王著仅是翰林侍书,在皇命大于一切的北宋初期,王著也不得不服从政治的需求。

王著的书作只是见于著录而没有流传下来,我们只能通过文献窥想王著的书法风格。在已经被毁的王著《草书千字文》后面有这样一段跋文:“著书虽丰妍熟,终惭疎慢。及是御前,莫遑下笔。著本临学右军行法,然后浸成院体,今之书诏,盖著之源流。”

“院体”中的“院”,是翰林院的简称,作为翰林院的翰林学士,不仅要擅长词赋,而且要工书。

作为皇帝欣赏的翰林学士,他们的书风必然要符合皇帝的审美风尚,而崇王书法一直延续到宋初。

周越说王著的书法“浸成院体”,是指王著的行草书学习王羲之,但是把大王的字写得近于模式化,体势弱化,没有神韵,这样就会产生圆熟妩媚的“院体”书风。

王著的书法被时人称为“小王书”,一方面是因为王著自称是王羲之的后人,另一方面是当时翰林院中书写诰敕时候,都是模仿王著的书法。

不难看出来王著的书法在当时的地位和影响。陈槱这里认为王著的书法学的是虞世南,这与周越说的王著学习虞世南并不相矛盾,因为虞世南学的也是王羲之书法。把王著的书法与王羲之相比较,称之为“小王书”,可以看出对王著地位的肯定。

北宋著名书法家王著《行草书尺牍》赏析

北宋著名书法家王著《行草书尺牍》纸本,行草书。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王著在北宋、南宋的影响都非常大,一方面是主持摹刻了《淳化阁帖》,另一方面是其书法被称时人为“小王书”,在翰林院颇为流行。虽然对王著的书法有很多非议,但是其在北宋的影响是不可忽视。

北宋著名书法家王著《行书千字文》赏析

北宋著名书法家王著《行书千字文》

由于历史的久远,今天的我们要搞清楚《淳化阁帖》中的差错,已经越来越困难。同理而推,在王著编帖的北宋初年,对于距那时一千年前的法书作品的鉴别也存在很大困难。王著编辑《淳化阁帖》,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上的一次历史性盛事,既是书法艺术的第一次全面总结,又开拓了后世书法艺术的滥觞,将《淳化阁帖》比喻为书法界中的《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也不为过。我们不应该用时代的局限去苛责古人,《淳化阁帖》即使存在一定的错误,也不能“一眚掩大德”。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着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0 阅读:1

香萱看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