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乱世出英雄,在隋末唐初那一段时间中,涌现出不少的英雄好汉,很多人的存在甚至都改变了历史的走向。对于当时各方势力来说,要是能够得到这些英雄好汉的帮助,那肯定是能够大大增加其战斗力的。

在这些英雄中不得不提起的一位就是罗艺了,相信大家对于他的名字应该也是很熟悉的。但凡是看过隋唐英雄的没有不知道他的名字。在文学作品中他最后也是一个悲剧的结局,实际上在正史中他也是这样的一个结局。

故事的开始还要从早年罗艺的经历说起,罗艺也是将门世家出身,他的父亲在隋朝任职,这样出身的他肯定自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在武艺方面是不用说的,并且罗艺本对武艺就很有天赋,不仅是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在兵法谋略上也是没话说。

隋炀帝对他很是喜爱,当年只有二十五岁的罗艺就开始跟随隋炀帝左右,跟随他征战高句丽,对于罗艺来说隋炀帝对他是有着知遇之恩的,遗憾的是很快隋朝内部就发生了变故,因隋炀帝的暴政,社会开始奋起反抗。

最初罗艺肯定是顾念隋炀帝对他的知遇之恩,但随着时局的变故,罗艺也不由地产生不一样的想法。尤其是罗艺要能力有能力,要军队有军队,这不很快他也就成为了割据一方的势力,是北方最大的一股势力。

此时中原也并不太平,经过多年的战斗后,最终天下还残留着两股势力,一股是李渊另一股就是窦建德。这两人肯定都想要得到罗艺,此时的罗艺占据幽州,两人都对罗艺递去橄榄枝,接下来就看看罗艺的选择了。

罗艺在面对这个艰难抉择的时候也很踌躇,毕竟这两方他那个都得罪不起,在经过深思熟虑后,他还是选择了李渊。在这人生的节点处,他选择正确了。罗艺的能力不差,在来到李渊镇压后,李渊很快就对他委以重任了。

并且罗艺和其他的投降李唐的将领不一样,因为罗艺是带着自己的家底去到李唐,李渊对他更应该厚待。这不李渊不仅赐姓“李”,并且还让他继续带着麾下的军队在北方战场上作战,此时北方战场带队的正是李世民。

罗艺和李世民是必须要合作的,也就是在这段时间中,让罗艺坚定地选择了李建成。两人之间第一次出现问题是在对抗刘黑闼的时候。洛水之战中这两人并肩作战,此战整整打了两个月的时间。

这种持久战所看重的就是后勤,粮草能不能跟得上。于是李世民就出兵将刘黑闼的粮草给截断了。当前刘黑闼必须要和唐军速战速决,不然的话他们就会面临断粮的绝境。李世民当然也知道这一点,于是他就准备用水来一手“水淹七军”。
在官兵和唐军对战的时候直接放水,将刘黑闼的主力部队都给淹了,李世民下令放水的时候正是刘黑闼和唐军守卫军队对战的时候,这些和刘黑闼对战的正是罗艺麾下的将士。

根据相关史料记载,在此次对战中,罗艺手下有不少的战士直接和刘黑闼的主力一样被淹死了。在这可能有人会说,为什么在对战前罗艺不提前下令在李世民放水的时候就让部队撤退,实际情况是李世民根本就没有告知给罗艺。

这些都是跟随罗艺麾下的兵,可以想象他心中对于李世民的不满,没有一位主将是不爱兵的。有人会说为什么罗艺不将这件事告知给李渊,再怎么说人家才是父子,你罗艺不仅是一个将领并且还是一位投降的将领。

罗艺只能是忍下,不久后刘黑闼经过修整又再次卷土重来了,这一次李渊派遣的是太子李建成。因为李世民的原因,对这一位太子罗艺也并没有什么好感。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李建成的处事风格和李世民是截然不同的。

李建成来了后就开始犒劳三军,对于当地的这些势力也很是热情,完全没有因为他是太子就眼高于顶,罗艺在李建成的身上得到了少见的尊重。
在罗艺的心中对这一位太子也很有好感,李建成在军中的势力本就不如李世民,是以在察觉到罗艺的示好后李建成也想要结交他。

李建成很仗义,在回去后将功劳都放在了罗艺的身上,在李渊面前替他请功,罗艺心中对李建成更加感激了。毕竟在来到李唐后李建成是对他最好的,在他的心中也立誓要效忠李建成。

对于李建成和李世民之间的斗争,罗艺也是清晰知道的,并且是一个坚定的太子党。在当时的大环境下嫡长子继承制本就是主流,并且和李世民相比李建成也不逊色。之后的那段时间中罗艺就等于是宣告天下他是太子的人。

经常出入太子府,当然李世民对他也是很忌惮的,毕竟罗艺支持李建成也不仅是他一个人的声音,还有他身后的势力。遗憾的是在之后的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还是败了,在李建成被杀后,罗艺很惶恐。

身为太子旧臣的他,还有命活吗,当然也不仅是他一个人紧张,整个罗家都感到惧怕。尤其是罗艺的夫人,甚至因此开始迷上鬼神之说了,于是她开始寻找一些得到的法师来给自己看看,看看未来自己家是兴还是祸。

一个神婆进入到了罗艺夫人的视线中,最初罗艺夫人并没有询问太多,只是让她给自己看看相。但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这一神婆在看到罗艺夫人后,竟然跪倒在地给罗夫人行了一个大礼,直言罗夫人有“凤相”。

这代表什么不用解释相信大家也能够知道。罗夫人听到这后当即就喜形于色,并且还将这个神婆引荐给了自己的丈夫罗艺。既然罗夫人是有凤相,那罗艺有什么不言而喻了,其实最初罗艺心中并没有这样的想法。

但是在这一神婆说完后罗艺心中也不由地动荡起来,遥想自己当年在幽州时的生活是多么的惬意,现在在李世民手下还要讨生活。越想心中越不平,罗艺一合计不如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反了。

最终的结局就不用说了,罗艺以失败告终,其实这一结局也是毋庸置疑的,当时本就不是一个起兵最好的实际。此时的大唐已经安定了下来,在李渊在位的时候国家就已经趋于安定了,虽说李世民是通过政变上位,但李世民自身能力是没话说的。

当前中原已经实现了统一,即使是幽州占据着地理优势,但它还是不能和中央相比,无论是后勤还是财力。
幽州虽说是一个容易滋生叛军的地方,但是它位于东北,是相对独立的,要是大唐出兵完全能够从各个方向对他进行包围。

大唐军队的战斗力经过这么多年的征战,早就达到了登峰,当然不是说罗艺手中的军队就没有战斗力,只是在和大唐军队相比的时候还是有一些逊色的。再怎么说也是一方小势力,即使是罗艺本人能力再出众,能够和李世民麾下这么多大将相对抗吗?

罗艺当时也是忽然决定、匆忙起兵,是以他麾下的将士很多都并非一心。这些人很有可能会为了利益背叛他,毕竟再怎么说这也是叛乱,要是失败也就只有一条路可以走。
结语其实罗艺的一生也是很可惜的,他本是能有更好的结局,众所周知李世民并非是一位没有容人之量的皇帝,只要罗艺能够低调做人,他未必不能安享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