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灭亡时,让人心惊胆颤的15万锦衣卫为何不见了?他们去了哪里

史作咏叹 2024-02-11 02:00:49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史作咏者

编辑|史作咏者

前言

锦衣卫是隶属于明朝皇帝指派的特务机构,在现代人看来可以说是家喻户晓,一度被误认为是历朝历代都沿用的侦查部门。

但其实锦衣卫是明朝特设的机构,曾经辉煌一时,以至于明代的各式各样的琐事。

大到国家机密事务,小到黎民百姓家长里短。

只要是发生在明朝的事情,锦衣卫的“手”就都能够得着。

诚然,锦衣卫作为明朝皇权的核心机关,设立之初就是独树一帜的存在。

后来更是发展到鼎盛时期,能与东厂齐名,两处并驾齐驱共同辅佐皇帝,为皇权效力。

后来锦衣卫却一点一点衰败,最后落得个只能听凭东厂差遣的下场。

再加上最后江山易主改朝换代,锦衣卫的势力大打折扣,早已不复当年。

这个曾经明朝第一的情报机构,是怎么一步步由盛转衰的?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大明王朝覆灭时,

锦衣卫麾下明明还有15万人登记在册,他们都去哪了?

锦衣卫的设立

一开始,锦衣卫设立之初还不叫这个“高大上”的名字。

而是一处名叫“拱卫司”的机构,首要任务就是为皇帝收集军政情报。

后来慢慢经过发展,又被改成了叫做“亲军都尉府”的机构。

专门掌管君王仪仗和侍卫等事务。

这时候的“锦衣卫”,虽然已经担当着如此重要的职责,但在地方和民间还远没有这么出名。

可以说只在城墙皇宫内流传,出了宫最多也只是听到一些传说。

直到洪武十五年,这个神秘莫测的机构才正式被命名为“锦衣卫”。

工作内容开始变得繁琐起来,内部人员肩上的负担,也更重了。

他们不仅要为皇帝搜集他国的军事情报,同时也要起到监察百官日常大小诸事。

包括明里暗里的情报侦查、涉案人员逮捕、在大本营内审讯等事务。

慢慢地,锦衣卫发展到什么程度了呢?

可以说除了皇帝以外,其他任何人都无权限制甚至干涉他们的行动。

因此在锦衣卫内部也设立了极其森严的等级制度。

在锦衣卫内部,共设有十个等级,首当其冲的要属指挥使。

其官位更是达到了正三品的级别,正四品的指挥佥事次之。

再往下分别为千户、百户、小旗,千户也算是个大官位了。

所以包括千户在内的以上官位均有严格的人数规定限制,其他则无人数上的限制。

因此许多将军、校尉等人员都从属于千户及以上。

掌握的权力是不小的,可以说是风光一时。

“他年尔来访,觞尽壶自倾。锦衣血屠九千万,只因此命奉皇天”。

这两句一出,足以表明锦衣卫的权势之大,可以说满朝文武百官一听到“锦衣卫”这三个字。

就足以吓得胆战心惊,不为别的,只是因为这三个字就代表着皇上。

为什么这么说呢?单从他们的滔天权力就足以看出。

具体作用

上面我们提到过,锦衣卫最开始叫“拱卫司”,后来因为皇帝需要一个直接命令的机构。

这才选中了这个部门,并将其更名为“锦衣卫”。

在那个时候,锦衣卫的职责主要是三大要点:

第一点也是最重要的,那就是保护皇上,

第二点是搜集各类情报,第三点是历史上著名的“典诏狱”。

随着时间慢慢发展,皇帝身边高手如云。

满朝文武皆心甘情愿臣服,需要让锦衣卫保护的次数和场合越来越少。

所以锦衣卫的作用也逐渐向后两点偏移,慢慢演变为皇帝用于监察百官的一把尖刀,被皇权牢牢掌控。

像是在明朝发生的最有名的两起大案,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均是锦衣卫主要负责。

权力越大责任也就越大,不过随之而来的,还有一点一点膨胀大的野心。

渐渐地,锦衣卫也开始滥用职权起来,制造多起冤案,以此满足他们的一己私欲。

明太祖朱元璋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心想这还得了?

遂于洪武二十年时废除锦衣卫这一机构,随着明成祖朱棣继位。

他同样觉得为了皇权能够更好的掌握在自己手中,就把锦衣卫又重新建立了起来。

但这次他不想重蹈父亲的覆辙,当上皇帝后不久,朱棣还设立东厂。

一方面避免冤案频发从而造成时局动荡,另一方面也可以有效分化锦衣卫只手遮天的势力。

总的来说,虽然重新设立后的锦衣卫,权力还是不小的。

但和皇帝新的“第一亲卫——东厂”相比,还是要略微逊色的。

时间慢慢流逝,锦衣卫虽然保留了下来,但往日巅峰时期的辉煌却像南柯一梦。

一去不复返了,锦衣卫的特点虽然传承了下去,但东厂的发展则更为迅速。

像是坐上了一趟“特快专车”。明万历年间,随着东厂慢慢成为了皇帝陛下的心腹要地。

属于锦衣卫的光环彻底不复存在,剩下的只能依附于东厂“苟延残喘”。

甚至发展到后来,两个看似各自独立的机构。

竟然出现了上下关系——东厂对锦衣卫的人事运用有着直接任免权。

不过老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锦衣卫再不济,也还是有它一定的实力在的。

在万历、崇祯期间,在锦衣卫任职的仍然有着15万人之多。

但当明朝末年李自成的起义军打到城门下的时候,这15万人仿佛不存在似的。

完全没有发挥一丁点的作用,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锦衣卫去哪了?

明朝末年,锦衣卫的大名早已一去不复返,前期还威名远扬震惊海内外。

令全天下人闻风丧胆深受帝王器重的神秘组织,何以至此?

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因为明中后期时,锦衣卫失去了皇帝信任。

沦落为其他机构——东厂的附庸,其内部逐渐开始分裂,直至土崩瓦解。

一系列操作直接使其在明朝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帮倒忙:

不仅没起到保护的责任,还有相当一部分人选择投向敌军阵营。

明末东林党异军突起,东厂趁乱增大其自身势力。

将锦衣卫的政治地位取而代之,尽管锦衣卫仍有15万人之多,但已然是强弩之末。

所以在李自成率军大举进攻城内时,锦衣卫里的一支以骆养性为首的派系。

竟然直接投靠敌军阵营,打开城门“迎接”叛军。

另外一支锦衣卫则在李若莲的带领下奋起抗争,不过由于双方实力太过悬殊,最终战死。

锦衣卫剩下的残军败党逃窜的逃窜,投靠的投靠,真正到最后还一心效忠皇室的。

一双手都能数的过来,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朝天子一朝臣”这句俗语。

锦衣卫身为皇权直接任命、指派的机构,效忠皇帝大多时候也只能做到效忠一位。

在下一任皇帝初登基后,前朝“遗落”下来的锦衣卫,就得被迫“以死表忠心”。

就像王振继任皇位后,提拔自己的亲信马顺为锦衣卫指挥使。

将明英宗时期的刘勉和徐恭“赐死”在朝堂之上,棍棒之下。

纵观古代历史,几乎历朝历代都有这种情况出现。

勤勤恳恳效忠君王却因君王的离去不得不“陪葬”。

也难怪之后在这些官位上的人会有所保留,早早地计划好自己的退路。

其实在李自成兵临城下后,崇祯帝曾找过骆养性,命令他回来守城救驾。

但无奈骆养性却以各种理由推脱,实则早已“另寻他法”。

这是对皇帝不器重自己的报复,也是对自己的保命手段。

最终城破,崇祯帝煤山自缢,大明王朝覆灭。

骆养性则第一时间投靠李自成,将三万两白银奉上以表“诚意”。

李自成大喜,遂让骆养性在其左右。

顺治登基,李自成和吴三桂不对付,多尔衮帅十万大军打到城下。

骆养性见风使舵果断背叛了李自成,落得了个“三姓家奴”的骂名,去世前再无建树。

15万锦衣卫当然还不止这些,其中有一波逃亡到南方,建立了南明。

其中有个名叫马吉翔的人,是历史上最后一位锦衣卫指挥使。

见大势已去,他就带着一群势力护送明朝宗室一路南下。

在当地建立南明,稍微延续了一下明朝的年代。

马吉翔虽被列为奸佞,在保护宗师方面则称得上尽职尽责。

也难怪有人会说,如果没有他,就像是“福王没有士英”,足以见其用心程度。

不过南明也是强弩之末,清廷入关后整顿安稳下来,便第一时间南下清除了这股势力。

马吉翔被斩杀于咒水之难中,大明王朝彻底成为历史。

存在了近300年的锦衣卫也不复存在。

但实际上,清朝最初也效仿过明朝,设立锦衣卫。

但最终还是只得其表不得其内涵,学了个皮毛。

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锦衣卫影响范围之广。

以至于处于如今东南亚一带的越南,也曾出现过类似锦衣卫的机构。

像当时的黎朝、阮朝,满眼望去,全是“身穿飞鱼服,手拿绣春刀”的模样。

在阅读此文后,烦请您关注+评论,方便后续事件有新的进展能够让您迅速关注

0 阅读:0

史作咏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