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华夏文明的象征“泰山安,则四海皆安。”泰山高1545米,曾有六位皇帝在此封禅,七十二位君主登临祭祀。从秦皇汉武的雄心到杜甫的“一览众山小”,泰山见证了千年历史。它是五岳之首,也是华夏文明的象征。
抗战时期的泰山奇观泰山山势雄伟,如巨柱擎天,十八盘云梯直通天门,摩崖石刻遍布。宛如《史记》记载的天地奇观。1942年,德国女探险家赫达·莫里逊到访泰山。彼时正值抗战,泰山未开发为旅游景点,虽无需门票,却少有游客,只有苍松峭壁静默见证着历史。
爬泰山会是怎样的体验?让我们通过赫达的镜头,回顾1942年游客稀少的泰山。
泰安古城风貌赫达先拍摄了泰安的城墙和护城河,周围有许多古朴的老房子,砖木结构,显露出岁月痕迹和生活气息。
泰安:兵家必争之地泰安城南靠汶水,北依泰山,东西可通平原,适合作战和补给。既是兵家必争之地,也是登山前的补给站。
泰安升平街中,古典牌坊与横跨的电线交织,构成一幅融合古今的画面。
山东特色小吃糊粥,由小米和黄豆熬制,口感粘稠有糊香,不沾嘴。
泰山第一坊的历史变迁岱宗坊是泰山东路的登山入口,位于岱庙北门外,有500多年历史,被誉为“泰山第一坊”。1942年,岱宗坊周边简陋,无花坛和水泥路。
泰山轿夫挑山上下泰山的轿夫抬着简陋的“山轿子”缓步下山。他们是附近的农民,农闲时上山赚外快,个个健壮,登山如履平地。上山需6小时,下山仅2小时。
泰山十八盘:天梯险途十八盘是泰山精华,俗称“云梯”。这里有1630级台阶,420米高差,最陡处约70度,全程仅0.8公里,对登山者的体力要求极高。
南天门在十八盘尽头,转弯处的石阶被荒草掩盖,显示那时游客很少。
南天门:斑驳的泰山天门南天门近处,墙体斑驳风化,显然未受维护。这里是泰山的著名标志,位于飞龙岩与翔凤岭之间,双峰对峙,宛如天门洞开,令人震撼。
升仙坊地理概况升仙坊地处徂徕山和大汶河附近,平原上散布着村落,山脚下较大的黑块是泰安城。这里山势险峻,登高远望如置身云端,因此得名“升仙坊”。
中天门:泰山交通枢纽中天门位于泰山中心,东有中溪山,西有凤凰岭。所有上山路线均需经过此处。现在,中天门还是缆车换乘点。
回马岭的石屋回马岭的房屋由石块垒砌,坚固典雅。位于中天门下方,山道陡峭至此,需下马步行。
西天门简化为:西门
五大夫松附近的照相馆显示,1942年泰山上已有摄影服务。
云步桥的历史变迁云步桥藏于乱石间,桥下干涸河床即通天河。百年前此处为木桥,名“雪花桥”,1936年被洪水毁后重建为石桥,改名“云步”。
挑夫的艰难生计街上的挑夫都在等待顾客。1942年战乱时期,几乎无人上山游玩,他们的生计因此变得艰难。
天街:游客聚集的商业街天街上小贩售卖山上土特产,但生意清淡。天街始于唐代,连接玉皇顶与碧霞祠,现为游客聚集地,商铺酒店众多。
泰山之巅的千年古刹碧霞元君祠建于公元1009年,为千年古庙。位于泰山山顶,北靠玉皇顶,东望大观峰,南邻断崖,西接天街,其精妙选址令人称奇,是泰山顶最大的高山古建筑群。
碧霞元君祠内空无一人,午后阳光斜照在青石地板上,显得庄严肃穆而宁静安详。
碧霞元君的别称碧霞元君的金身像,面容慈祥逼真。当地人称她为“泰山奶奶”,华北地区则称“泰山娘娘”。
大观峰上的石刻“登峰造极,万法唯识”八个大字,历经500多年仍苍劲有力。
泰山今昔对比玉皇顶云海翻腾,泰山雄伟壮观,令人心潮澎湃。1942年,泰山虽免费开放,却人烟稀少。如今,这里有缆车、餐馆和络绎不绝的游客,展现了时代的进步,也提醒我们要保护这份自然与文化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