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战火纷飞的革命时期,不少杰出将领英勇献身,比如董振堂、王尔琢、邓萍、伍中豪和段德昌。要是他们能撑到新中国成立、授衔的时候,军衔肯定不低,说不定还能当上元帅。对军人而言,军衔不仅是级别和身份的体现,更是对他们多年军旅生涯的认可。1955年,新中国成立后首次大规模授衔,共产党授予了一千多名将军,其中包括元帅。评军衔得看资历、战功和职位这些硬指标,尽量做到公平公正。可话说回来,连手指头都有长有短,评军衔这种大事哪能让所有人都称心如意?总后勤部原本推荐杨宗胜晋升中将,但最终他只被授予了大校军衔。这个结果让他难以接受,心里一直过不去这个坎。他甚至一辈子都没穿过大校的军装,始终对这件事耿耿于怀。
杨宗胜来自湖南汨罗,家境清贫,出身于农民家庭。由于经济困难,他仅上过一年多的私塾便不得不中断学业。为了养家糊口,他后来只能在地主家打工谋生。1930年,他刚满24岁,得知彭德怀带领的红军经过他老家。村里人都说红军是替穷人打仗的队伍,他二话不说就加入了,从此投身革命。就在那年8月,他正式入党,成了一名党员。杨宗胜参军后,在战场上特别勇猛,每次任务都完成得漂亮,所以短短两年就从普通士兵干到了营长。他还赶上了秋收起义那场大仗。杨宗胜晋升营长后,领导注意到他识字能算,就让他管后勤。于是,他从作战部队调到团里,当了供给部主任。1934年长征开始时,杨宗胜已经是湘鄂川黔滇苏区财政部的科长。随着长征的进行,他很快被提拔为军团供给部的会计科长。由于过度操劳和突然生病,他不得不暂时离开主力部队。身体刚恢复,他就立即归队,几乎和红军同时到达延安。抗战全面打响后,杨宗胜被调到八路军负责后勤供应。当时物资紧缺,他提倡各部队自给自足,发动大生产。为筹措军需,他常带队冒险潜入敌占区,推销当地特产换取物资。那会儿他们在汨罗搞了个根据地,还成立了抗日政府,成功策反了一些日伪军起义。
日本投降后,杨宗胜回到了120师,负责后勤保障。他先后担任过359旅供给部的政委等职位。这段时间,他儿子杨应九英勇牺牲,但他顾不上悲痛,因为战事吃紧,他全神贯注投入工作,最终成功突破敌人包围,安全回到延安。在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过晋绥吕梁军区后勤部的政委,以及西北军区后勤部的军需部长,同时兼任政委。新中国成立后,他被调到西南军区后勤部,在那里担任了关键领导职位。抗美援朝一开打,他就被派去负责把西南的军需物资往东北调运。回到北京后,他被组织任命为总后勤马政局的一把手,主要管炮兵的骡马事务。在1952年的干部级别评定中,他拿到了副兵团级的头衔。按这个级别,少将军衔是基本待遇,要是运气不错,中将军衔也并非不可能。他本人对此当然非常在意,但即便有这样的背景和级别,加上总后的推荐,他最终也只是个大校,没能拿到将官的头衔。从中将降为大校,他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越想越觉得憋屈。授衔那天,他压根没穿那套新的大校制服,直接让媳妇把衣服塞进衣柜,还说以后再也不穿了。
他为何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大家说法不一。后勤军官在晋升时往往不如前线军官有优势,即便资历和战功相当,前线军官通常能拿到更高的军衔。虽然总后勤部上报杨宗胜为中将,但最终公布的授衔名单上,他却只被列为少将。杨宗胜对授予少将这一军衔,心里有点小失望,但他也没太往心里去。为什么杨宗胜最后只当了大校,没升到少将?他曾经写信问过党中央,还直接找过他的老上级王震。在授衔前的审查阶段,有群众反映杨宗胜在抗战期间曾保护过一名当地的大地主。杨宗胜解释说,因为那个地主以前支援过八路军,所以这次对他从轻发落。他晋升大校这事儿,不管背后有啥说法,确实给得有点保守了。
1956年11月,杨宗胜接到调令,前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工作。一到大西北那片荒凉的土地,他就下定决心要有所作为,并亲自带领团队修好了乌库公路。这项工程难度很大,他亲自考察现场,每天和修路指挥部开会,事无巨细都要过问。他常去工地看望工人,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最终,乌库公路顺利通车。他为新疆建设付出的心血,当地人民永远不会忘记。这段时间里,他屡获提拔,先后担任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副参谋长、兵团副司令员,还当上了新疆政协副主席。1981年,他在西安去世,时年75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