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第一街

文化愿补不足 2024-11-30 00:00:42

哈尔滨最有“洋味*的街道当属中央大街,也被誉为“哈尔滨第一街”。那些没有去过莫斯科、巴黎、罗马、雅典的人,尽可以在这条街上领略这些城市建筑的特色。可以说是洋街,当然要有一段“洋的历史”。

1898年哈尔滨开始大规模地修筑铁路和城市建设,运送铁路器材的马车在泥泞中开出一条土道,这便是中央大街的雏形。至1900年即形成“中国大街”,意为中国人住的大街。狭窄的街道两旁是阴沟,铺上木板、铁板,供人行走,在各十字路口还架着木桥。由于埠头区的建立,俄人的铺子也多了起来,他们经营杂货或修表铺等,所以虽称“中国大街”,但两侧多为欧式建筑,商业也多为外国人经营,犹如外国城市一般。1924年5月,由俄国工程师科姆特拉肖克设计、监工,中国大街铺上了方石,顿时显得华贵起来,当时中国大街上的外国商店、药店、饭店、旅店、酒吧、舞厅不计其数,其中道里秋林分公司、马迭尔宾馆在整个远东地区也是颇有名气的。在这条哈尔滨最时髦的街上,俄国的毛皮、英国的呢绒、法国的香水、德国的药品、日本的棉布、美国的煤油、瑞士的钟表、爪哇的砂糖、印度的麻袋以及各国干鲜果品均有出售,不亚于一个国际商品博览会。

1928年7月,中国大街正式改称“中央大街”。现在的中央大街,北起江畔的防洪纪念塔广场,南接新阳广场,长1400米,路宽11米,人行道宽2~6米,仍保持原光滑的方块花岗石铺砌的路面。街道两侧商店、饮食服务网点近200家(个),形成了门类齐全、服务较为完备的商服中心,中央大街成为哈尔滨最著名、最富有特色的商业一条街。1997年,哈尔滨市政府把中央大街定为步行街,更增加了它的魅力。

中央大街是哈尔滨的老街、名街、保护街道、标志性街道步行街、建筑艺术街、繁华商业街、旅游休闲街、公众文化街,又是当年(20世纪30年代)远东最著名的移民街,最繁华的商业街、金融街、文化街。中央大街的建筑,穹隆突起,拱券高窗或高雅古典,或挺拔秀丽,常见的有起源于十五六世纪的文艺复兴式,17世纪初的巴洛克式、折中主义,以及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新艺术运动建筑。全街有欧式及仿欧式建筑71栋,汇集了文艺复兴、巴罗克、折中主义及现代等多种欧式风格的市级保护建筑13栋。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艺术的精华,整条中央大街就是一条建筑艺术长廊,也是哈尔滨被称为“东方小巴黎”的丰富内涵的体现。

中央大街及其周边都有哪些不同风格的一类保护建筑?

哈尔滨教育书店(原日本松浦洋行、俄国侨民会、外文书店)位于中央大街122号,建筑结构为砖混,地上共5层,竣工子1909年2月,建筑风格为仿巴洛克式。此建筑适合中央大街上小尺度环境的需要,踏步从室外移至室内。主入口上方的大理石人像柱、贯通3至4层的悬空科林斯壁柱、自由涡卷状曲线的断折山花、窗洞上方精致的浮雕装饰,洋溢着巴罗克奇异的效果以及变幻的光彩。

兆麟电影院(原巴拉斯电影院)位于道里区西七道街69号,建筑结构为砖混,地上3层,地下1层,于1925年竣工,建筑风格为折中主义。哈尔滨各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并不像欧洲那样有明显先后顺序,而是相互渗透、相互补充,表现出博采众长的折中主义风貌,这座建筑便是其中一座。建筑立面采用虚窗形式,即有窗位,却无窗口,墙面上饰有花瓶式栏杆及爱奥尼亚式柱头和壁柱。

通江街住宅(原土耳其清真寺)位于通江街108号,建筑结构为砖木,地上2层,地下1层,于1923年竣工,建筑风格为伊斯兰风格。土耳其清真寺,又称鞑靼寺,是伊斯兰教堂,由俄国人吉达诺夫设计。方形主体上突起高高的宣礼塔,红白相间的墙面,尖券拱形高窗表现了伊斯兰建筑特征。这座建筑尽管挂上了“保护建筑”的牌子,但因保护措施不利,侧立面斑驳陆离,台阶破败不堪。

兆麟小学位于道里区地段街198号,建筑结构为砖木,地上共2层,于1909年竣工,建筑风格为仿文艺复兴式。1936年改为桃仙寻常高等小学,1946年改为兆麟小学。建筑采用圆形转角,立面处理包含有古典手法,文艺复兴式屋顶,下段基座层以重块石砌出深凹缝饰,断折的山花为巴罗克式风格。

0 阅读:0

文化愿补不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