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30日,圣雄甘地被一名刺客偷袭,最终不治身亡,印度尼赫鲁评价甘地的遇刺说:“灯,熄灭了!”
其实,甘地的死何止是一盏明灯熄灭,对整个南亚来说,失去甘地意味着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和解被中断,这是无法估量的损失,甚至可以说,印度这70年没有达到发展预期,就是因为甘地的遇刺。
甘地遇刺前半年,可能是过去70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最接近和解的时刻,当时的甘地往来奔波,四处灭火,为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冲突降温……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告独立。就在独立前的一年,甘地冒着生命危险在孟加拉东部诺阿卡利进行游说,他想劝说巴基斯坦人放弃对印度的敌意。(孟加拉独立前称东巴基斯坦)
甘地每天早晨四点起床,然后步行几公里到农村的巴基斯坦人家中,推门就说:“请跟我做个朋友吧!”
村民们不管你是不是圣雄,叫不叫甘地,他们非常憎恨印度教徒,没人回应甘地,更没有人招待他。即便如此,甘地仍不灰心,还是挨家挨户访问。
陪同甘地游说的一共有五个人。甘地认为此行的目的不是游山玩水,而是为了实现两个族群的和解,所以把陪同人员全都打发到了偏远的部落,让他们一同劝说当地人。有一次,一个叫皮亚雷拉尔的随行妇女染上了疟疾,请求回到甘地身边,却被甘地怒斥:“要么在那里治好,要么死在那里!”硬是不让这位妇女回来。
甘地锲而不舍的行为确实唤起了一些当地人的和解意识,有些土著居民开始绝食,以此来声援甘地的理想。
1947年6月15日,印度国民会议以压倒性多数通过了印巴分治方案。这场决议不是人为操纵的结果,而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大多数人的真实想法,可以说是大势所趋,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然而,这个决议也使甘地统一印度的梦想破灭了。
在甘地的设想中,完整的印度应当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他无限感慨地说:“我已经失去活到一百二十五岁的希望,印度已经没有我的家了。”于是离开印度,去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矛盾最尖锐的地方去游说,甚至8月15日的印度独立盛典也没有参加。
8月31日晚,他正在加尔各答的寓所睡觉。一群印度人抬着被巴基斯坦人杀害的同伴闯了进来,对他骂不绝口,带头人义愤填膺地说:“这就是你说的和解?这是你对他们的放纵!”
“杀死他!杀死他!”有人想要伤害甘地。
甘地从床上跳起来,对愤怒的人群进行劝解,可是语言在情绪面前毫无作用,没有人理睬他,石块飞进了窗户,木棍从他头上掠过,尽管如此,他还是坚持演讲,设法安抚人群。
印巴分治后,有1500万人流离失所,在两国间逃来逃去,这是印度历史上空前的灾难,暴力、杀戮随处可见,印度首都新德里没有一处地方是安全的。
1948年1月13日,甘地为了争取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的和解,开始绝食行动,但骚乱仍未止息。1月18日,印度总理尼赫鲁为表示对甘地的同情,也开始绝食。两位举足轻重的人开始绝食的消息见诸报纸,新德里的各派代表趁势也发表声明,要求恢复平静,并请求圣雄甘地停止绝食。然而,一些激进的印度组织表示,他们为了对抗巴基斯坦人,将不惜使用武力。
甘地和尼赫鲁
就在甘地绝食的第二天,当他在比拉尔寓所的院子里演讲时,突然有人从墙外扔进一颗土炮弹,甘地幸运地没有受伤,他继续演讲。人们对于他冷静沉着的态度表示敬佩。甘地说:“如果我被炸死了,我的脸上仍带着微笑,那么,我对杀害我的人就一点也不怨恨。如果要赞美我,就赞美我这一点好了。”
这句话好像是甘地的预言一样,不久便应验了。
1月30日,甘地为了调解印度总理尼赫鲁与副总理帕特尔的关系,邀请帕特尔下午四点到自己的居所谈话。帕特尔按时来了,他们相谈甚欢,错过了祈祷时间,五点钟,甘地匆忙离开房间来到院子的祭坛,旁边的人都为他让路,甘地向大家举手致意。就在这时,一个叫戈兹的刺客掏出武器,向甘地施了一礼后,在不到1米的距离内向甘地连开三弹。
“啊,天哪……”甘地嘟囔着,胳膊耸拉下来,一会儿便闭上双目,结束了七十八岁的生命。
由于圣雄的溘然长逝,印度和巴基斯坦渐行渐远,双方剑拔弩张,冲突不断,摩擦了70年还没彻底解决矛盾。
如果甘地没有遇刺,他继续弥合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关系,说不定能使两国的冲突不至于失控,后来的印巴战争也就不会爆发,那么,印度和巴基斯坦就能腾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将其用在发展经济上,如果历史按照甘地的设想前进,恐怕印度和巴基斯坦要远比它们现在富庶、繁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