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四大罪臣之首魏藻德:被李自成酷刑折磨5天5夜,终脑裂而亡

白晴聊历史 2025-02-25 10:42:49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些人因权谋丧命,有些人因背叛遭遇灭顶之灾,但魏藻德的结局,却比大多数人想象中的更为惨烈。

他不是单纯的背叛者,也不是权臣的典型失败者,而是以一种极为恐怖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被捕后,他没有死于刀剑,也没有死于流放,而是遭遇了令人发指的酷刑,5天5夜的折磨,最后的结果竟是令人毛骨悚然的——脑裂而亡。

究竟魏藻德到底做了什么,才能让一个曾经站在权力巅峰的人,落得如此可怕的结局?这一切,又与那个风云际会的时代,李自成的起义有什么关系呢?

新科状元巧结缘,从此飞黄腾达路

崇祯十三年,对于魏藻德而言无疑是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他参加了殿试,凭借一篇讨好皇帝的奏章,竟然意外地高中状元!

其实,魏藻德的文采并不出众,他之所以能脱颖而出,完全是因为投其所好,迎合了崇祯帝的心意。

在当时内忧外患的局势下,崇祯帝要求考生们对时局发表看法。

面对皇帝的发问,众多考生都沉默不语,唯独魏藻德站了出来。

他先是抨击朝臣寡廉鲜耻、蝇营狗苟的丑态,接着又声泪俱下地表白自己"知耻"、报国无门的心志,甚至还历数了自己奋勇御敌的"功绩"。

这一通冠冕堂皇的言论,完全投了崇祯帝的所好。

于是,魏藻德就这样一举成名,被钦点为状元郎。

自此之后,他步入仕途,很快做到了翰林院修撰的职位。

权力的滋味,腐蚀了魏藻德的心智

在翰林院的岁月里,魏藻德没有谋求进取,反而养尊处优起来。

他对学问并不感兴趣,整日里不是吟风弄月,就是招摇过市。

慢慢地,他开始迷恋上了权力的滋味。

崇祯十六年,大顺军势如破竹,明廷军民几近丧胆。

正当此时,魏藻德突然上了一道奏疏,对当前战事指手画脚,进谗言、献媚词,无所不用其极。

他唯恐崇祯帝把自己遗忘了,便借机出来邀宠。

果不其然,崇祯帝见他年纪轻轻,言语间满是家国情怀,顿时又是一阵赏识。

随即,魏藻德被擢升为礼部右侍郎兼东阁大学士,跻身内阁。

从此,魏藻德如鱼得水,在权力的泥潭中舒享起来。

他笼络党羽,营私舞弊,渐渐成了朝中新贵。

不学无术的小人纷纷巴结他,贿赂他。

曾经那个立誓"知耻"的青年才俊,已经变成了一个贪得无厌的政治投机者。

就连同僚陈演,也来讨好魏藻德,故意越过资历更深的大臣,任命他为会试副总裁。

尽管魏藻德并无才干,但为了笼络人心,他欣然接受了。

万千宠爱集一身,昏庸无道害黎民

崇祯十七年,形势更加严峻。

李自成的大军节节逼近,眼看就要直抵京城。

危急关头,崇祯帝不得不下诏,任命魏藻德为兵部尚书兼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统管练兵、屯田等军国大事,还派他去天津城坐镇。

就这样,魏藻德一跃成为内阁首辅,权倾朝野。

偏偏,他既无治国才干,也无御敌之术,到头来竟是个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饭桶!

可即便如此,崇祯帝仍对魏藻德信任有加。

每逢国事紧要,他总要问上魏藻德一句。

然而,这个当朝宠臣遇事只知装聋作哑,从不敢吱声。

久而久之,崇祯帝也察觉到了他的不可救药。

眼看大势已去,崇祯帝甚至想向李自成求和,他连问魏藻德四次,可魏藻德始终缄默不语,惹得崇祯帝恼羞成怒,狠狠拍案。

君臣之间,反目成仇,已是势不可避了。

兵临城下,君王自缢,乱臣贼子,纷纷逃窜

万历十七年三月,李自成的军队攻入京城,明朝的气数已尽。

危急时刻,吴麟征冲破宦官的阻拦,登上城楼,却发现守军已是强弩之末。

他慌忙去禀报崇祯帝,不料却被魏藻德拦住。

这个昔日的忠臣,竟然公然威胁吴麟征,不让他去惊动皇上!其心可诛,莫此为甚!到了次日,局势急转直下,宦官打开城门,农民军蜂拥而至。

崇祯帝知道大势已去,把几个皇子叫来,嘱咐他们要学会做个平民百姓。

临了,他写下"社稷倾覆,皆因百官之误"的绝笔,在煤山上自缢身亡。

而此时,作为首辅的魏藻德,却已不知去向。

原来,这个奸佞小人早就做好了两手准备。

他见大势不妙,便装作百姓,逃之夭夭了。

待到消息传来,他的儿媳还以为他殉国而亡,谁知等人走后,魏藻德却披着布衣现身了。

事实上,他正是想投靠李自成,以求苟活。

只可惜,天不遂人愿,他很快就被起义军抓获,沦为阶下之囚。

面对儿媳劝他殉节的请求,魏藻德岿然不动,宁愿苟且偷生。

颠倒是非欲媚敌,惨遭严刑身陨命

在李自成面前,这群明朝遗老跪了一地。

左庶子泣不成声,礼仪官开始逐一点名。

当念到魏藻德时,他赶忙趴下,谄媚地说:"臣正欲乞求效用,如何能死?"此言一出,在场的农民将领无不哄堂大笑,他们笑话崇祯帝眼拙,笑话大明朝的腐朽。

然而,就在这时,刘养贞站出来,要求斩杀误国奸臣魏藻德。

李自成却不以为意,反倒呵斥刘养贞不该在明朝灭亡之前提出此事。

对魏藻德而言,这本是天赐良机。

他自恃是状元郎,学识渊博,理应和大顺左辅平起平坐。

只要献媚讨好,必能获得重用。

然而,李自成却没给他这个机会,他冷冷地质问魏藻德,为何身为忠臣,却不以死殉国?

就这样,魏藻德和一众内阁臣子被下狱。

为了敲诈勒索,刘宗敏对他们施以严刑峻法。

昔日,魏藻德在高位时,曾任意搜刮民脂民膏,如今,他尝到了同样的滋味。

为了逼迫官员捐款,刘宗敏还定制了五千付夹棍,专门用来折磨囚犯,几乎没人能够承受。

在这样惨无人道的刑罚下,魏藻德屈服了,交出了数万两白银。

可即便如此,他仍未能幸免于难。

整整五天五夜,魏藻德遭受着非人的虐待。

最后,刽子手把夹棍夹在他的头上,生生把他的头骨夹碎了。

至此,这个荼毒生民的罪人,终于得到了恶有恶报的结局。

魏藻德的儿子也难逃厄运,不久,他也被抓来,最终难逃一死。

至此,魏家灭门,罪恶的因果轮回,终于还了回来。

岁月如梭,时光荏苒。

回望四百年前的魏藻德,一个位高权重的首辅,不思进取,反而贪图享乐。

他阿谀奉承,倾轧排斥异己,最终害得国破家亡。

诚然,崇祯帝的昏聩,百官的腐败,都是明朝覆亡的重要原因。

但魏藻德这样的奸佞,无疑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他们为一己之私,贻误国事军机。

当灾难来临,他们又只顾苟且偷生,丝毫没有忠君爱国的觉悟。

这就是魏藻德的一生,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哀缩影。

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权力固然令人向往,但一旦被贪欲腐蚀,就会变成害人害己的利刃。

唯有不忘初心,心存敬畏,才能无愧于历史,问心无愧。

信息来源:明朝史料、二十四史等

0 阅读:8
白晴聊历史

白晴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