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第一时间为您推送新的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方丈
编辑|方丈
前言:战场之上,有些部队注定成为传奇,而有些,则用鲜血写下悲壮史诗。
那是一场近乎绝望的战斗,一支五千人的部队,在敌军重重包围下,誓死坚守,不退半步。

师长与政委并肩指挥,直至双双牺牲,全军浴血奋战,最终仅有四百人幸存,其余皆长眠沙场。
这支被称为“绝命后卫师”的部队,到底肩负了怎样的使命?为何甘愿以生命换取最后的坚守?
万里长征路,步步皆险阻1934年10月,历时一年零一个月的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为了保存革命力量,中央决定放弃中央根据地,实施战略大转移。
这一天,中央红军主力8.6万人集结于于都,踏上了伟大的征程。
根据作战部署,以红一方面军(即红一、红三军团)为先锋,红三军团为左翼,红五军团为后卫。
而"绝命后卫师"红34师,就是红五军团下辖的一支劲旅。
红34师,是著名的闽西游击队改编而成。

当时全师下辖红101团、红100团、红103团,共有5000余人。
1933年春天组建以来,这支部队英勇善战、屡建奇功,是红军中的一支劲旅。
回想当年,红34师从闽西走出来时,师长陈树湘对全体指战员立下誓言:"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此刻,面对中央交付的光荣任务,全师官兵斗志昂扬、个个磨拳擦掌。
谁能想到,这一去,竟是生死诀别。
长征初期,在强渡湘江之前,中央红军沿途猛攻,连续突破国民党在江西广昌、湖南郴州的第一、第二道封锁线,粉碎了敌人围歼红军于江西、湖南交界处的企图。
但在突破敌人在湖南汝城、宜章的第三道封锁线时,红军遭遇顽强抵抗,伤亡较大,行动受阻。
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等待着他们。
兵临湘水,陈树湘断后殿后
原本红军指战员个个斗志昂扬,有信心"过湘江如过马路"。
但没想到在湘江上游,数十万国民党军疯狂围追堵截,在江面上下,沿江两岸,在红军渡江必经之路布下重重关卡。
中央决定血战湘江,强行突破。
然而敌众我寡,攻坚战注定要付出惨痛代价! 这时,中央决定由陈树湘率领的红34师断后垫后,为主力部队渡江开辟出一条血路。
12月初,红军终于在酸甜苦辣中完成渡江。
但随后局势急转直下,湘江以东的所有渡口全部被封锁,34师被敌人层层包围。
与主力失去联系,全师陷入孤立无援的绝境。
危急关头,陈树湘冷静地对全师将士作出部署。

为了吸引敌人火力,他下令"主攻石柱塘渡口,佯攻棋梓渡口,疑兵芙蓉渡口"。
湘江两岸,硝烟四起,枪林弹雨中,34师将士前仆后继,誓与敌人血战到底。
为了争取时间,陈树湘还派出机智勇敢的女战士化装成商贩,潜入敌营刺探军情,同时派人在附近山上放烟火、鸣锣击鼓,扰乱敌人的判断,掩护主力转移。
洞察敌情、出奇制胜,陈树湘指挥若定,显示出过人的军事才能。
战事胶着时,他常常亲率骑兵冲锋陷阵、身先士卒,鼓舞全师将士浴血奋战。
在陈树湘的带领下,红34师不畏艰险、悍勇善战,与数倍于己的敌军周旋于湘江两岸。
一次次挺进,一次次被迫撤退,伤亡越来越重。
血染河山,断肠明志战斗持续到12月初,红34师弹尽粮绝,最终寡不敌众。

随着陈树湘中弹倒下,34师终被全歼。
陈树湘腹部挨了一枪,肠子流了一地,鲜血染红了军装。
但他仍然坚持战斗,指挥残部向敌人薄弱的侧翼转移,寻找突围的机会。
然而敌人早已布下天罗地网,陈树湘最终还是被俘。
面对严刑拷打,这位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宁死不屈。
他忍着剧痛,含笑大骂敌人"我为革命流尽最后一滴血,死而无憾!"
就在敌人准备将其押解去长沙的路上,陈树湘趁敌不备,猛地把自己腹部的伤口扯开,肠子瞬间涌了出来。
年仅29岁的陈树湘,就这样断肠明志,壮烈牺牲!

对于这位忠诚的战士,恩来同志曾这样评价:"陈树湘是有大无畏的共产主义战士!"他用实际行动,生动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和革命气节!
与其同时牺牲的,还有师政委程翠林等绝大多数官兵。
据统计,原本5000多人的红34师,最后仅剩400余人...
韩伟将军,永远的闽西儿郎在湘江血战中,唯一幸存的团以上干部,就是第100团团长韩伟。
在突围战中,韩伟也身负重伤。
当弹尽粮绝,四面楚歌时,他与几名战友一起,跳下了百丈悬崖。
韩伟侥幸活了下来,但因伤势过重,无法行走,被当地村民所救。

伤愈后,韩伟费尽千辛万苦,辗转各地,终于在1936年底到达了延安,受到恩来同志的亲切接见。
从此,他又投入到轰轰烈烈的革命浪潮中。
抗战时期,韩伟历任八路军大队长、支队长。
解放战争中,他先后担任晋察冀军区司令部参谋长、华北军区第4纵队副司令兼参谋长。
新中国成立后,他出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部副部长。
1955年授衔时,韩伟被授予开国中将衔。
这个叫得响当当的头衔,是用红34师将士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他常说:"我是红军的最后一个'活化石',但我活着,只是在还同志们的'欠债'。"
一生戎马,韩伟始终不忘家乡父老,不忘当年的战友。

1992年4月8日,这位伟大的老红军走完了传奇而又平凡的一生。
遵从他的遗愿,亲属将其骨灰安葬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
他虽非闽西人,却以闽西为魂。
据韩伟的儿子韩平回忆,父亲临终前反复叮嘱:自己生是红34师的人,死是红34师的鬼。
骨灰一定要撒在闽西,撒在当年战斗过的地方,撒在牺牲战友的身边。
"爸爸是把闽西当故乡,把闽西人民当父老。"
韩平动情地说。
现在,韩伟将军长眠在闽西革命烈士陵园,与昔日战友们魂归一处。
每当阳春三月,陵园的樱花烂漫,一树树,一丛丛,如红军战士的热血,慷慨洒满山岗。
血战湘江、义勇牺牲的红34师指战员们,用年轻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慷慨悲壮的赞歌。
饮马湘江、魂归闽西的韩伟将军,用大半生的坚守诠释了一个共产党人的赤诚与忠魂。
如今,当我们重温这段悲壮的历史,不禁令人肃然起敬、潸然泪下。

他们用热血和生命,为中国革命建立了不朽的功勋。
每一个革命先烈的名字,每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都值得我们永远铭记。
今天,让我们再次深切缅怀那些永远的英雄!那些用热血和生命捍卫信仰的无名英雄!是他们,用铮铮铁骨撑起了共和国的脊梁,用赤诚忠魂诠释了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
他们的故事,是革命的火炬,是信仰的灯塔,是新时代奋进的强大动力!我们要世代传颂他们的故事,让红色基因生生不息,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