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时期书法家张怀瓘《书断》传世经典书法理论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唐朝时期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大唐处于封建社会盛期,国家统一,社会相对安定,经济繁荣及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地频繁与活跃,都给文化艺术地发展带来了新地机运,使绘画艺术形成灿烂辉煌的局面,涌现出一批在历史上具有重大影响的著名画家。
唐代绘画体裁仍以人物画为主,宫廷衙署及寺观壁画占相当比重,褒扬功勋的功臣画像仍在继续,石窟及寺观壁画较南北朝有着更大的发展,其规模之宏伟、技艺之卓绝在历史上都是空前的。佛寺壁画中流行大型的经典题材,达到了空前的水平,穿插描绘有大量的生活场景,塑造的佛教形象中人性化的成分明显增强,甚至出现以宫娃为模特塑造菩萨形象的现象,附于佛寺壁画中的供养人占了更大壁面,这一切都展示出佛教绘画适应社会好尚而趋于世俗化的倾向。
唐代书法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培养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唐朝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许多著名的书法家,他们都留下了极为珍贵的书法作品,楷书、草书、行书在唐朝也都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具有鲜明突出的时代特点,对后世的书法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因此有“书至初唐而极盛”这一说法。此外,唐朝的书法教育也为唐朝书法取得非凡成就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
书法是指以文房四宝为工具抒发情感的一门艺术。工具的特殊性是书法艺术特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借助文房四宝为工具,充分体现工具的性能,是书法技法的重要组成部分。离开文房四宝,书法艺术便无从谈起。
书法艺术的背景是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传统文化是书法赖以生存、发展的背景。我们今天能够看到的汉代以来的书法理论,具有自己的系统性、完整性与条理性。
这里分享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书法作品。
张怀瓘,生卒年不详,唐代书法家、书画理论家。海陵(今江苏泰州)人。活动于开元年间,官翰林供奉、右率府兵曹参军。善正、行、草书。著有《书议》、《书断》、《书估》、《评书药石论》《文字论》《六体书论》《论用笔十法》《玉堂禁经》《二王等书录》等专著传世,《古文大篆书祖》《书赋》《画断》等专著不存。其中:《书断》叙述10种体书源流,最先按神、妙、能三个品级,品评86位名家的书作;《书议》主张“论人才能,先文而后墨”,对后世书法评论影响很大。等,均为书学理论重要著作。亦着有《画断》。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散文玉堂禁经》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散文玉堂禁经》这里面都讲了些什么呢?张怀瓘在文中说了这么一句话:“夫书,第一用笔,第二识势,第三裹束,三者兼备,然后为书,苟守一途,即为未得。”
简单的说,张怀瓘把书法的关键总结成了三个方面:用笔、笔势、和结体。《玉堂禁经》的所有内容,都是围绕这三个方面展开讨论的,并且是深入讨论。这么说吧,在这本书中,“永字八法”算是最基本的了。
释文:夫人工书,须从师授,必先识势,乃可加功。功势既明,则务(阙二字)迟涩分矣无系拘跔,拘跔既亡,求诸变态之旨,在于奋研之理。资于异状,异状之变,无溺荒僻,荒僻去矣。务于神彩,神彩之至,几于元微,则宕逸无方矣。设乃一向规矩,随基工拙,以追肥瘦之体,疏密齐平之状。过乃戒之于速,留乃畏之于迟,进退生疑,否臧不决。运用迷于笔前,震动惑于手下,若此欲速造元微,未之有也。今论点画偏傍,用笔向背,皆宗锺元常、王逸少,兼递代传变,各有所由,备其轨范,并列条贯。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书断》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书断》是一部具有强烈历史意识的著作,相当于一部书法通史。《书断》的出现,标志着书画品评体著述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体例特征和品评事件,体现出书法品评体理论体系的新高度。张怀罐在《书断》中从“自然”的理论出发,谈到了与书法有关的一系列问题,形成了一个体系化的理论认识,在唐代书法理论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书断》的理论成就,还表现在它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有关艺术家主体精神的性情理论。张怀璀将书法创作中书家的主体精神的寄托,看成是书法创作的重要特点:“夫身处一方,含情万里,标拔志气,黻藻精灵,披封睹迹,欣如会面,又可乐也。”这不正是“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的书法表情达意之作用吗?此外,《书断》中还通过兴会、触遇等概念论到了书家性情在创作中的重要性:“偶其兴会,则触遇造笔,皆发于衷,不从于外,亦由或默或语,即铜鞮伯华之行也。”这就将艺术家以性情为主导的创作灵感和状态揭示了出来。此外,《书断》中还谈到了有关“真率”“忘情”等哩论,对性情论有所深发。
笔法论是唐代书法理论中最为精彩、重要的部分,这在《书断》中也有体现。我们知道,唐代以前,谈笔法不多,主要是笔势论。入唐后,谈笔法的理论著作增多,《书断》不仅谈到笔法的有关理论,还进一步从笔法论涉及了有关笔意的理论。张怀瓘关于笔法的理论,有专门的书籍《玉堂禁经》对笔法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总结。
在《书断》中,张氏主要是通过对一些具体书家的评论来论述一些用笔问题。不过,张氏在这些论述中,总是用“生气”“气脉”“意”等来论述书家的用笔,如“字之体势,一笔而成,偶有不连,而血脉不断,及其连者,气候通而隔行”,又如评王献之“无藉因循,宁拘制则……临事制宜,从意适便,有若风行雨散,润色开花,笔法体势之中,最为风流者也”,涉及了笔意问题。
《书断》中还较多地谈到了“古笔”“古法”的问题,也是关于笔法的理论主张。从张氏的主旨来看,他意在从篆籀书出发,推行“使转”的笔法,并在“古法横流”中“创开规矩”,实际是从笔法出发的以古为新。从这些文字中可见《书断》对相关问题的论述,已经超出一般的笔法讨论。
张怀瓘《书断》在书法史和书法理论两方面所取得的高度成就,代表了盛唐时期书法著述的最高水平。它不但是有史以来至盛唐的一部书法通史,还在书法史的著述观念和体例上有所创新。它在书法理论方面所提出和确立的一系列概念、范畴及理论问题,确定了此后书法理论发展的基本模式和方向。《书断》的史论成就值得我们更深入地挖掘和研究。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书法作品》赏析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张怀瓘《书法作品》张怀瓘是中国书法史上最有成就的书法理论家之一,张怀瓘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中国书法界的发展上。他是唐代书法理论的集大成者,中国书法理论的奠基性人物。
中国的文字及书法,自古至今,形态、风韵各具特色。显示了中华民族无比惊人的智慧和创造力。就书法分类而言,从狭义上说,人各一体;从广义上讲,应舍小异、取大同,尽量简约。张怀瓘将书体归纳为十体,无疑是一大进步。今将汉字真、行、草、隶、篆五体,或真、草隶、篆四大体,毫无疑问,是受了张怀瓘书体分类的很大影响。
中国书画欣赏品评的标准,往往是相通的。张怀瓘著《书断》,也著《画断》,《画断》也分为神、妙、能三品,也是中国画三品论的最早提出者。可惜《画断》久已亡佚,今其逸文仅见于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所引。唐朱景玄《唐朝名画录序》中,也引用了他的三品说。张怀瓘的书、画“三品说”影响深远,其后列等品评者颇多,然仍以他三品说最为简约。
清代《国朝书品》列神、妙、能、逸、佳五品。包世臣的诠释是:“平和简净,遒丽天成,曰神品。酝酿无迹,横直相安,曰妙品。逐迹穷源,思力交至,曰能品。楚调自歌,不谬风雅,曰逸品。墨守迹象,雅有门庭,曰佳品。”这里包所说的五品,比照张怀瓘的三品,大致作如下归纳:包的逸品约相当于张的神品;包的神品、妙品约为张的妙品;包的能品、佳品约当于张的能品。这样,我们对张的神、妙、能三品标准,约为:神品,“至法天成,风韵超然”;妙品,“妙法从心,神采自然”;能品,“成法在胸,逐迹守象”。
宋克章草书法《张怀瓘论用笔十法》赏析
宋克章草书法《张怀瓘论用笔十法》此书法具有庄严雄伟的气派,笔力雄强而有厚度;在结构上方正茂密,方中呈圆。竖笔向中略呈弧度,刚中有柔,富有弹性感,兼以笔画重,力足中锋,更增加他那气势宏大、圆润浑厚的美感。
1、偃仰向背:谓两字并为一字,须求点画上下偃仰离合之势。
2、阴阳相得:谓阴为内,阳为外,敛心为阴,展笔为阳,须左右相应。
3、鳞羽参差:谓点画编次无使齐平,如鳞羽参差之状。
4、峰峦起伏:谓起笔蹙衄,如峰峦之状,杀笔亦须存结。
5、真草偏枯:谓两字成三字,不得真草合成一字,谓之偏枯,须求映带,字势雄媚。
6、邪真失则:谓落笔结字分寸点画之法,须依位次。
7、迟涩飞动:谓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
8、射空玲珑:谓烟感识字,行草用笔,不依前后。
9、尺寸规度:谓不可长有余而短不足,须引笔至尽处,则字有凝重之态。
10、随字变转:谓如《兰亭》“岁” 字一笔,作垂露;其上“年”字,则变悬针;又其间一十八个“之”字,各别有体。
其中“偃仰向背”“真草偏枯”“随字变转”皆是指章法,而“阴阳相得”“射孔玲珑”“鳞羽参差”和“邪真失则”“尺寸规度”则是讲字法,只有“迟涩飞动”和“峰峦起伏”所指才是今天所言的笔法。循着这个思路,则张怀瓘的十法你会发现不再神秘,而且能够按照这十法去做,书法的确能够坐进千里。
十法之中的“迟涩飞动”一法讲用笔须“勒锋磔笔,字须飞动,无凝滞之势,是得法”最是关键,张怀瓘告诉我们,即便是如“勒锋磔笔”这样多用力气的笔画也要着眼于“飞动”,否则便不得法。今人用笔多为笔在纸面的运行所困,其实是被书法笔画之力所困,深陷其中而不能“得法”。当然,这既牵涉到“法”的问题,也牵涉到审美观念问题,尤其是对于“书”之本意的理解问题,稍加留意会发现,本文中反复提到的今人对于“力”的误解问题,“笔力”正是肯綮所在,明白了晋唐人所谓的“笔力”概念,书法或许会如庖丁刀下的那头牛一般“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翰林密论》云:凡攻书之门,有十二种隐笔法,即是迟笔、疾笔、逆笔、顺笔、涩笔、倒笔、转笔、涡笔、提笔、啄笔、罨笔、赲笔。并用笔生死之法,在于幽隐。迟笔法在于疾,疾笔法在于迟,逆入倒出,取势加攻,诊候调停,偏宜寂静。其于得妙,须在功深,草草求玄,终难得也。
中国书法不仅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也是独具一格,非其他书法所能及。所谓艺术无国界,书法作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以多种方式深入到世人的生活与工作中,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书法带给人的慰藉已远超金钱所带来的满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