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医生!3床病人补钾三天了,血钾还是2.8!"护士长的声音刺破急诊室的嘈杂。正在写病程记录的我手一抖,钢笔在病历本上划出长长的墨痕。
抬头正对上王主任镜片后犀利的目光。这位在急诊科摸爬滚打二十年的老将摘下听诊器,白大褂下摆随着急促的步伐翻飞:"把病历拿过来,现在!"
"患者李国栋,男,58岁,因反复呕吐腹泻三天入院..."我念着病历,喉咙发紧。王主任突然伸手按住我翻页的手:"停!你给患者开的是氯化钾缓释片?"
"是...是的,按常规剂量每天3次..."
"量过尿量吗?看过动脉血气吗?"主任的质问像连珠炮般砸来。我这才注意到患者化验单角落里的PH值:7.29,血氯112mmol/L。
监护仪刺耳的报警声骤然响起。"主任!患者室性早搏!"护士的惊呼让空气瞬间凝固。王主任抓起除颤仪电极板:"准备胺碘酮!张医生,立即换用枸橼酸钾口服液,10%浓度20ml兑温水,现在!"
抢救持续了四十分钟。当监护仪重新恢复规律的波形时,我的后背早已被冷汗浸透。王主任摘下沾着雾气的眼镜,语气缓和下来:"小张,知道为什么换药吗?"
我盯着患者仍在颤抖的手指,突然想起教科书上的某段话:"因为患者存在代谢性酸中毒?"
"只说对一半。"主任示意我坐下,在病历背面画起示意图:"你看,患者长期服用利尿剂,加上消化道失液,导致低钾伴代谢性酸中毒。这时候用氯化钾补钾,氯离子会加重酸中毒,就像往火堆里泼盐水。"
他笔尖在"枸橼酸"三个字上重重画圈:"而枸橼酸钾代谢后生成碳酸氢根,既能补钾又能纠正酸中毒。记住,补钾不是简单的数学题,要像侦探一样寻找隐藏的线索。"
第二天查房时,李大叔正捧着热气腾腾的杯子小口啜饮。"大夫,这药喝着有柠檬味,比之前的药片舒服多了。"他的话让我心头一松。但王主任却皱起眉头:"张医生,你忘了医嘱重点。"
我猛然惊醒:"大叔,服药后要多喝水,每天保持2升尿量。这段时间要少吃咸菜、酱豆腐这些高盐食物。"看着患者家属匆忙收起床头柜上的榨菜,主任终于露出赞许的微笑。
傍晚的病历讨论会上,主任抛出新问题:"如果患者肾功能不全,还能用枸橼酸钾吗?"
我翻开最新版《肾脏病用药指南》:"当肾小球滤过率低于30ml/min时,枸橼酸钾需要减量,并密切监测血钾和肌酐。对于少尿型肾衰患者,这个药是禁忌。"(注:本文为虚构情节,旨在科普知识,实际医疗决策应基于专业医生的建议和患者的具体情况。)
"很好,但还要注意..."主任的话被突然响起的电话打断。急诊科收治了一位周期性麻痹发作的年轻患者,血钾低至1.9mmol/L。
抢救室里,王主任一边指导静脉补钾,一边向我解释:"这种遗传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等患者血钾稳定后,枸橼酸钾维持治疗既能避免胃肠道刺激,又方便调整剂量。"他的声音混着心电监护的滴答声,在我耳边渐次清晰:"记住,补钾就像给干涸的田地浇水,既要及时,更要讲究方法。"
深夜十二点,当我终于写完最后一份病历时,护士站传来消息:李大叔的血钾升至3.5mmol/L,血气分析恢复正常。望着窗外渐稀的雨幕,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那些枯燥的药理知识如何在临床实践中化作救人的利器。
王主任临走前留下医嘱:"明天给患者加做24小时尿钾检测,慢性低钾要排查肾性失钾。另外..."他故意顿了顿,"下个月你去心内科轮转,记得带上今天的病历。"
我摸着口袋里记满要点的笔记本,上面还沾着抢救时溅上的碘伏。这个惊心动魄的夜晚,将氯化钾与枸橼酸钾的区别、酸碱平衡的代偿机制、补钾的监测要点,连同急诊室特有的消毒水味道,深深烙在了记忆深处。
雨停了,东方泛起鱼肚白。新一批实习生涌入急诊大厅,我整了整皱巴巴的白大褂,朝着需要补钾的新患者走去。手心里,攥着刚开封的枸橼酸钾颗粒,柠檬味的香气若有若无地飘散在晨光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