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想说点大实话,乡镇卫生院20年前后对比大起底!

宋国政 2024-10-26 15:58:38

时光飞度,如白驹过隙,转眼间,基层挂职已经过了三个月!

三个月,从“两全两专一特色”特色医疗体系的建立,周二“中西结合医护一体化”查房制度的完善,周五“业务学习暨学术沙龙”学习风气的形成,到保姆式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的成熟运转,中药房的重启配置,西药品种的增补,医院治疗场地器具的更新,总部专家团队下基层轮转制度的建立,医疗专家团队逐村义诊活动的常态化,当初的五项承诺,正在一步步的超额变现中!

我们不是“秀儿”,务实才是我们威海中医院人不变的宗旨!

近一个月的专家团队逐村义诊活动,已逐渐接近尾声,收获了老百姓不少的掌声和赞许,没有欣慰,更多只是一腔感慨,一声叹息!

1997年10月,笔者从医学院校毕业后的第一家医院就是乡镇卫生院,先后到过13家医院进修学习,再后来又来到三甲中医院——威海市中医院工作,今年响应政策的号召,又回到基层卫生院挂职业务院长,23年的从业经历,我去过最基层的乡村卫生室,也到过一级,二级,三级各级综合医院和专科医院,这么多年,乡镇医院发生了哪些变化呢?今天就说点大实话,起底我眼中的基层医院20年前后大对比!

以我曾经工作的乡镇医院为例,20多年前,我毕业那会儿,医院里有各类技术人员80多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中医科、五官科、皮肤科、检验科、放射科等一应俱全,而且几乎每个科室都有充足的人员配置,值班听班人员齐整,院长操心的不是没人可用,而是如何把人员合理安排好。

虽然基础设施差,但我们能开展的业务极其广泛,手术方面,我们可以开展甲状腺瘤摘除术、胃大部切除术、脾摘除术、胆总管切开取石术、胃癌直肠癌根治术、阑尾切除术、疝气修补术、大隐静脉剥离术、四肢骨折手术、子宫及附件次全切术、卵巢肿瘤摘除术、剖腹产术、无痛流产、扁桃腺剥离术、浅表眼科手术、各类痔疮手术等等,急危重症方面,气管插管我们每年可以做10几例,病房中用上呼吸机是常有的事情,有机磷农药中毒、心肌梗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危重症,也是经常会接诊到,其他内外妇儿科常见疾病,老百姓不出乡镇,也能解决大部分。

那时的医护人员,进修学习积极性都十分高涨,几乎每个二级以上医院科室里,都有乡镇医院医生进修的身影,到上级医院轮转进修,几乎是每个医生的必修课。虽然乡镇医院的医护人员普遍学历不高,参加各类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从中专到大专到本科,成了那批因为各种原因放弃高中学习的老中专们,不约而同选择的共同一条路!不要小瞧那批老中专,他们才是基层卫生机构的脊梁,为了所谓的“农转非”、“干部身份”、“包分配”,一大批完全有能力上大学的农村孩子,选择了中专教育。20多年来,从我最初所在的乡镇医院,到二甲以上医院工作的已有十多人,不少人已成为所在领域的专家主任,能力没有问题。

那个时期,也是乡镇医院最困苦的时期,医院被推向市场,大部分经费都得自己挣,发不下工资,是太平常不过的事情,工资都保不全,基础建设就更不值得一提了,哪个乡镇医院,有座门诊病房楼、家属楼,都是很体面的事情,我们医院,只有两间屋子的家属房,也是要论资排辈分配的,要知道院长也只能分到三间小土房。

活下去,可能是那一代基层卫生人,最现实的问题,怎么活?到村里开设卫生室,是大部分医院的选择。前几天义诊时,同行的邵进军主任,指着村头一座平顶的两间小破房说,那就是他待了几年吃住接诊全在一起的卫生室所在地。当时的邵主任并非个例,晚上在冰凉的土炕上瑟瑟发抖,砸开冰才能从缸里舀瓢水,露天的公用厕所冻的屁股疼……这些尴尬事情,在后来的年青医生眼中都是笑话。

忆完苦再思甜,再看现在的乡镇医院。随着当年非典的全国大恐慌,高层们终于看到了基层基础设施的薄弱,医护人员的困窘,以及预防保健方面的诸多不足,加大资金投入,医护人员的工资有了一定的保障,一座座的崭新的院舍拔地而起,在逍遥社区义诊时,见到他们的卫生室,几百平米,电梯出入,各类配套设施一应俱全,甚至还有宽敞的康养中心,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基本设施上去了,人却没了,上面所说的逍遥社区卫生室,也只有三位年过六旬的老村医在支撑着。

为什么工资有保障了,工作环境改善了,但人却留不住了呢?这是一个值得让人深思的问题。

中国的医改从来没有停止过,但从来没有让大部分人满意过,初衷很好,但改着改着,就变了味道。

基本药物制度和公共卫生预防保健制度本来也是很好的政策,但是,如果你到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去看看就知道,“空空如野”丝毫不过分,基本药物制度导致医院没有药物使用,这可能不是高层的初衷吧,要知道,当年乡镇医院是镇上药品最丰富的地方。来泊于医院第二天,就遇到一个患者在骂娘:“什么泊于医院,就是个破医院,要什么没什么药”,没药不是医生的初衷,哪个战士也不想自己的子弹夹是空的。

更雪上加霜的就是药品零利润了,没有利润,还要背着药品过期等风险,在最底层的村医,遭受了最无厘头的扼杀,谁都要生活,生活来源没有保障,谁还愿意从事这项职业,谈高尚,讲情操,也得有饭吃啊!

有人说了,不是还有公共卫生方面的补助吗?说起公共卫生,很多人都是一腔的牢骚。这个当时被当成挽救乡镇医院的好政策,最终变的面目全非。

十多年前,政策出台伊始,时任的卫生局某领导兴奋的说:“乡镇医院的苦日子到头了,以后,乡镇医院的任务就是公共卫生、预防保健,治病都是二级以上医院的事情”,此类话一出,加上后来的各类规范制度和约束条文出台,乡镇医院最先倒下的是妇产科、外科、骨科等手术科室,孩子不生了,手术不做了,急症不接了,能接手的常见病、多发病,药品又不全,能干的,也是必须干的,就是填写各类的公共卫生表格,一群优秀的医生护士,生生的蜕变成了“表哥”“表姐”,公共卫生挤占了人们大部分的时间,包括看病的时间,从笔者的观察来看,乡镇医院的医生,能有半天时间坐诊,已经是很不错的了。连坐诊时间都不够,更谈不上进修了,即便是进修回来,新技术也没有开展的条件,二级以上医院,乡镇医院进修医生数量断崖式的衰减,就足以说明问题。

荒废的手术室,稀缺的药品,凋零的病人群,医疗体系的颓废,直接造成一大批的热衷于医疗的优秀人才出走,“医疗没法干了,还留下来干什么,生命不是用来浪费的”,这恐怕是大多数人的心声!

风险高的,有技术难度的不让开展了,那接诊常见病多发病的全科医生该有用武之地了吧,那也只不过是看起来很美罢了。

笔者参加了威海地区两期西医全科医师和首批中医全科医师的培训授课工作,培训的医生大约300多名,但实际上,这些医生中大部分只是取得了全科医生资格证书,依旧从事着原来的工作罢了!

专科技术流运转不起来,全科也只是美丽花环,只有“表哥”“表姐”的身份越来越真实,各种与医疗无关的事情越来越多,“乡镇医院工资待遇不高,也学不到技术,净干些没意义的事情”,这也是越来越多的医学生宁可失业,也不愿到基层医院就业的原因。

外流的人才越来越多,流入的毕业生凤毛麟角,乡镇医院和基层卫生室越建越好,人却越来越少,“缺医少药”,这个不好听不好看的名词,恐怕是现在乡镇医院的最真实写照。乡镇医院和村卫生室是国家医疗体系的兜底,但是,这兜却明显兜不住了!

兜不住也得兜,实际上,我们已经没有退路了,上层也看到了基层的问题,于是乎,重新重视医疗建设,又提到了日程上,当然也包括近期的医疗集团成立,以及上级医院派骨干到基层医院挂职业务院长活动!

实话说了,20年的前后对比也起底了,剩下来的就是如何解决看到的问题了,大局上的问题远不是一个小医生所能解决的,我所能尝试的,就是能力所及的做一些事情,包括开篇提到的来泊于医院的五项承诺!

“把下乡纪事化,把看病故事化,将治疗通俗化”,我是威海市中医院全科医生宋国政,未来一年,我将在威海市泊于医院挂职服务,我会根据基层实践,结合临床生动案例,用中西医两种思维来分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描述,希望能够在中西医融合、基层卫生建设、学术交流、心声流露等方面,为同行、朋友、民众提供一点点力所能及的帮助!码字不易,如果您赞同我的观点,请关注、点赞或转发,谢谢了!

“全科医生讲医事,基层实践纪事(二十八)”,下回继续!

0 阅读:0

宋国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