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暴雨惊雷劈倒路旁古树,树洞赫然出现入定七百年老僧

水殿风凉有墨 2024-01-27 17:21:10

今天看《雪堂行拾遗录》,将书中故事摘几篇写来自娱娱人,或有所启发也不定。

雪堂和尚,南宋人,俗家姓叶,号雪堂,生于浙江丽水,在今衢州西山寺出家,因为西山寺原名乌巨寺,所以又称乌巨雪堂行禅师。主张中无主不立,外不正不行。著作有《雪堂行拾遗录》全一卷。以下全是书中故事。

七百年惠持入定

北宋政和三年四月,四川嘉州雷雨大作,大树被狂风摧折。捕盗的官吏从大道上经过,猛然见看到路边有一个和尚盘腿坐在倒伏的树干中,只见他头发胡须长得遮住了身体,指甲弯曲包绕全身,确实让他们吓了一大跳。

这和尚看上去好像是死人,却又好像没死,喊也喊不应,叫也叫不醒。嘉州官员非常惊奇,就把这马事上奏给朝廷。

皇帝听了这等奇事,马上叫人将这个和尚用轿子抬到京城看个究竟。

当时朝中有一个大和尚,名叫西天总持三藏法师(可能是西天三藏明因妙善普济法师金总持),他来看后知道是什么缘故,就用金磬在入定僧人的耳边敲响,这个僧人才悠悠出定。

人们问这个入定僧:“你是哪个朝代的僧人?”

僧人答:“我是东晋东林寺慧远大师座下弟子,名叫惠持,因为云游峨嵋山,就在嘉州大道旁边的大树洞中入定,已经不知入定多长岁月了。”

人们这下更为惊奇,这一入定,从东晋慧远((334年~416年))直到北宋政和三年(1113年),怎么也有700多年了,而这惠持法师也近800岁,这实在太过神奇了!

在他来说,或许只是弹指一挥间吧,可是世事沧桑,白云苍狗,如此漫长的岁月他却浑然不顾,多么令人感慨。

惠持法师又问西天总持:“我师父慧远大师如今还在吗?”

西天总持无奈地说:“他早已化去七百多年了啊,哪还在世?”

惠持法师听了,再也不愿说话。

西天总持就问他:“既然来到这里,现在你还想去何处?”

惠持法师简短地说:“陈留县。”于是闭上眼睛重新入定。

宋徽宗就叫画师为惠持法师画下肖像,并写了三首诗颂道:

其一

七百年来老古锥,定中消息许谁知?

争如只履西归去,生死徒劳木作皮。

注老古锥:长期使用变秃了的锥子,比喻机锋迟钝不锐利,常用以戏指前辈高僧。

其二

藏山於泽亦藏身,天下无藏道可亲。

寄语庄周休拟议,句中不是负趋人。

其三

有情身不是无情,彼此人人定里身。

会得菩提本无树,不须辛苦问卢能。

死心和尚见了,也在惠持法师像上写了一赞:

七百年定,诳呼闾阎。

一念超越,天下横行。

看宋徽宗和死心和尚的诗,感觉他们都对惠持法师七百年入定的行为持否定态度。宋徽宗是中国唯一的道君皇帝,自称玉清教主微妙道君皇帝,对僧人有偏见是自然的事。死心和尚是临济宗大禅师,对净土宗或许有些不赞同,觉得早点寂灭比在尘世入定好得多。不知我的理解是否正确。

北宋距今,又过去快一千年了,不知他现在是不是还在定中?莫非他想与迦叶尊者一样,在鸡足山永远入定,直到弥勒佛下世才出来吗?

聪和尚顶罪入狱

北宋有个聪和尚,住在安徽桐城投子寺,年纪已经八十多。有一天,该寺的监寺僧无端被人杀害。

监寺,就是一座佛寺中的总管,总揽寺院庶务,号住持右臂,他名义上只是库房负责人,其职权又超出库房之外。库房总管僧众生活和佛事的必需品,如粮食、物品、法器、香烛等,还管理山林、田庄和殿堂、房舍的修缮。

这样一个高级僧人被杀,影响之大可想而知。

副寺--寺中掌管钱财进出的僧人--惊慌地跑来告诉聪和尚,说咱们监寺被人杀了,这可如何是好?

聪和尚倒是不慌不忙:“勿须惊动大众,我已经知道谁是凶手。”

此时官府已经得到副寺禀报,派了官员和捕吏前来办案。聪和尚就说:“凶手就是老僧,带我走吧。”于是把他关押在监狱。

当时杨次公杨杰(也是一个著名居士)出知润州,除两浙提点刑狱,专门负责监督地方刑事案件审理和监狱羁押。他巡行到这里的州界处,梦到一个神仙对他说:“本州有一个肉身菩萨,受冤关入监狱。”

杨杰来到舒州就问狱中可有僧人被关押?州吏告诉他确有一个聪和尚杀人在狱。杨杰于是释放了他。

过了十年,有一个行者患伽摩罗疾,这是黄疽病的一种,因病痛折磨而向官府自首,说当初投子寺被害僧人系他所杀,此案得以告破。

黄太守曾经和胡少汲写信说道:“聪和尚实在是一个道学得力的高僧!”

聪和尚知道因果,所以自承杀人。如果他不承认,寺内僧众必被拷打一番逐一审问,受罪的人就多了。

老僧日诵三百咒

北宋普照禅师法会中有一个老僧,每天要诵大悲咒三百遍,其他诸经也是这样,到了晚上还要礼佛三百拜,每天过得非常忙碌辛苦。

雪堂和尚见他奔波劳累不停,有一天就对他说:“这么劳累,你为什么不放下这一切?”

老僧回答:“我才放下,就觉得时间闲过,心头不安。”

雪堂说:“你真要放下,你就不会闲过。”

他就转身对大众说:“这是他的信力不足。所以我平时向大家说,不要上他的机境(禅家机锋、机用、机境所表现出来的语言),什么叫机境?佛说的机境,法谓之机境,何况文章和一切杂事呢?如果守着闲怡的境地,心中自然虚旷灵敏,寂静微妙,如同水上的葫芦子那样,随波逐流无拘无束,波浪来它就动,微风来它就转,就真能得到大自在了。”

我的体悟就是:事情再多再忙,然而你的心必须安闲,此心不为繁事所转,只管轻闲地逐项做去,你就得大自在了。

转凡成圣只一喝

净因法成禅师,与法真,圆悟,慈受等十位大法师,在太尉陈公良陈弼府上受邀赴斋。当天宋徽宗也私自临幸陈弼府第,他对佛法研究颇深。

法会上有一个僧人叫善华严,是贤首宗的高僧,人称贤首宗之义虎。他对大禅师们发问:“吾佛设教,从小乘一直到圆顿(圆满顿足),扫除空有,独证真常,然后万德庄严,才能称为佛。你们禅宗总是说一喝(大喊)之下就能转凡成圣,与佛经上说的好像有所违背。现在你们如果能说清楚一喝就能入五教(小乘,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那就是正说(正确的理论),如果一喝不能入五教,那就是歪理邪说。”

哈哈,这下可就把十大法师给难住了,善法严说的听上去实在有理,而且当着皇帝的面,要是回答不上来,麻烦可大了,直让天下禅宗脸上无光。现在就看法师们怎么应答。

可这些法师面面相觑,局促而答不上来,他们就把眼光一起投向成禅师。

成禅师就说:“像善华严法师的提问,不值得其他三大禅师回答,我这个小小长老或许可以解决你的疑惑。”

成禅师就喝了一声“善华严!”

善华严应诺。

成禅师就说:“法师你说的所谓佛法小乘教,是有义;大乘始教,是空义;大乘终教,是不有不空义;大乘顿教,是即有即空义;一乘圆教,是不空而不有,不有而不空义。如我一喝,不仅能入以上五教,乃至百工伎艺,诸子百家全都能入。”

成禅师就大喝一声。问善华严:“你听到了吗?”

善华严:“听到了。”

成禅师说:“你既然听到了,那么我这一喝就是有,能入小乘教。”

随之长时间一片寂静。人们搞不清成禅师要做什么,可他过了一会才问善华严:“现在你听到了吗?”

善华严:“没听到。”

成禅师:“你既然没听到,那么刚才这一喝是无(空),能入大乘始教。”

成禅师又对善华严说:“我刚才一喝,你就说有;这喝声一延长就消失,就又说没有;说没有则开始实在是有,说有则现在实际是无。这叫不有不无,能入大乘终教。”

接下来成禅师对善华严说:“我刚才一喝之时,有(声)不是有,因无(声)故有(因为没有声音而显示出这一喝之声);刚才无一喝之时,无(声)并不是无,因有才显得无(声)。即有即无,能入大乘顿教。”

成禅师继续说:“我这一喝不作一喝用,有和无都不相关,情解俱忘(感触和理智都无体察)。说有的时候,纤尘都无;说无的时候,却遍满虚空。就是这一喝进入百千万亿喝,百千万亿进入这一喝,就是能入一乘圆教。”

善华严不自觉地从座位站了起来,在成禅师面前再拜(拜两次,表尊敬)。

成禅师又向善华严说道:“不止一喝是这样,就是动静语默,一切时候,一切处所,一切事物,全是这个道理,周遍所有世界,全都如此。”

于是满座宾客欢欣喜悦,觉得这是闻所未闻的至妙禅理。

宋徽宗更是龙颜大悦。

成禅师说法,真是圆融无碍,把深奥晦涩的道理说得昭昭在目。

--《雪堂行拾遗录》

27 阅读:8742
评论列表
  • 2024-09-03 09:15

    一念超越,天下横行

  • 2024-02-02 22:35

    此心不为凡事累,只管清闲做它事[祈祷][祈祷][祈祷]

  • 2024-08-11 16:27

    "聪和尚知道,如果他不主动揽下罪名,寺内僧众必被拷打一番逐一审问,受罪的人就多了。"一一突发奇想:聪和尚是否有神通,第一时间让捕吏捉到真凶?当然,这对捕吏也是奔波劳顿之事,而对于已达菩萨境界的聪和尚而言,生死都没有区别,坐牢又算得了什么?所以,就替众人省下许多辛苦,也算是为人民服务了。

  • 2024-02-03 21:32

    非常妙

  • 2024-04-20 23:22

    惠持法师,阿弥陀佛!老衲昨晚和他还在一起下棋,差点就输给他了

  • 2024-08-11 16:41

    成禅师喝了一声,大家都云里雾里,

  • 2024-03-03 22:54

    南无阿弥陀佛

水殿风凉有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