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秦国绝对不是惨胜。几乎一提长平,秦国都是大胜或大破赵军。直接证据是战国策里赵贿赂范雎时说白起“勤马服君不亡一甲”间接证据是白起打完长平直接要一鼓作气灭赵,如果秦是惨胜,白起拿什么打灭国战。长平之战整个战争,都是按着白起的计划走的,秦军的损伤,白起肯定是预估到了的,所有损伤都是布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估计白起接手后的秦兵伤亡,主要在刚开始诱敌下了点本钱,以及赵括刚发现被包围那几天突围最狠的时期,后期赵军攻势迟缓,被包饺子固守待援之后,在秦军占地利的情况下,损伤惨重的可能性真不大。赵括战死的方式也能看出点情况,他不是被秦兵杀死的而是被乱箭射死的,突围都到不了短兵相接的程度,又何谈给秦军造成大的伤亡呢。
白起的想法是长平之后,赵国的主力全灭,剩下的弱兵可以一股作气拿下。但这个时候,秦国的高层看法发生了变化(有一说是:赵国派人游说),无论是那种,反正这个时候秦国高层在犹豫。再加上长平之战虽然全歼了赵国几十万主力,但是秦国损失一点也不比赵国少。白起提意趁赵国败,一股作气灭了,秦国高层在犹豫考虑,考虑了一段时间,白起一看战略窗口已经失去了,就拒绝再战了。
然后白起就被处死了,秦国在犹豫的时候给了赵国缓气的窗口,最终秦国战败。把长平之战胜利所带来的成果,全部吐了出来。也就是说,秦国与赵国双方打成了一个平手(秦:先胜后败,赵:先败后胜),这个时候其实秦国是最虚的状态,但是秦国强就强在恢复能力。所以20年后,新一代的人口出来,又恢复到以前的状态。赵国的国力有限,最终还是耗不过而被灭。
长平之战后,秦军进攻赵国都城时,赵国北方骑兵回防了。内外夹击之下,秦军损失惨重,这个损失并不比赵国的长平之战少。可以说秦赵双方主力几乎全部都打没了,整整一代人都没了,后期秦国连13-15岁的都上战场,赵国更惨人吃人的状态了。所以长平之后,秦国30年内再也很少发动大规模的进攻了,到了始皇帝,才重新恢复了攻击资本。但秦国与其它几国不同就是,后方有巴蜀与汉中平原的粮仓,又有关口防御,直白点就是打得赢就出去抢占地盘,打输了守住关口回家休养一段时间再战,天然的巨大环境优势。
要不是范睢阴谋,白起也不会死。白起攻下邯郸即便不能彻底灭了赵,也可以避免后来以赵魏为首的兵临函谷关,攻占河西。白起只是军事家,哪能不知道哀兵必胜,范睢蛊惑秦王以国力不足为原因阻止白起攻打邯郸,白起就已经活不了了。坑杀赵军几十万固然多,水淹楚国十几万也不少,白起怕的不是杀人多,而是留下后患,也明白自己活到头了。
一个上党郡牵出来旷世大战,偶然也是必然。赵王贪图小利也没做好大局准备,历史就是这样一步步走的。秦昭王此刻已经穷兵黩武,虽然打下来不少,到最后打下来的地方也还回去了。太英明的昭王既想利用范睢制衡白起,又想利用白起做文章干掉范睢,种下的祸根就是斩草不除根,后期丢掉前中期打下来的地方。不过昭王把先辈们临了干掉有可能独揽大权之人的优良传统延误了下来,下一代还能继续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