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代与初唐书法-承前启后的隋代书法

守拙文化艺术 2023-05-11 20:47:31

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灭陈,统一南北c登基 之初,甚重文治,优礼学者,曾“诏购求遗书于天下”。 开皇三年(583),秘书监牛弘,上表请派遣使者到各地 搜访异本,“每书一卷,赏绢一匹,校写既定,本即归 主。于是民间异书,往往间出”。平陈之后,因其书多出 陈宣帝太建时所抄,纸墨不精,书亦拙劣,于是“召天 下工书之士,京兆韦需、南阳杜璞等,于秘书内补续残 缺,为正副二本,藏于宫中,其馀以实秘书内、外之阁, 凡三万馀卷”。至大业初年,天下承平日久,且炀帝又 重视江南文化,好聚集图书经籍,《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序》有称:

炀帝即位,秘书之书,限写五十副本,分为三 品:上品红琉璃轴,中品纟甘琉璃轴,下品漆轴。于东 都观文殿东西厢构屋以贮之,东屋藏甲乙,西屋藏 丙丁。又聚魏以来古迹名画,于殿后起二台,东曰 妙楷台,藏古迹;西曰宝迹台,藏古画。又于内道场集道、佛经,别撰 目录。

由是,朝廷甚重书法,秘书省“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从九品),掌抄写御书”。虽然杨隋书手的情况已不可考,但据韦述《集贤院注》:“隋旧书用广陵麻纸写,作萧子雲体,赤轴绮带,最丽好。”其书法出自萧子 雲,当属南朝流风,院中书手或多属南人。当时国子监设书算学,各置博 士 2人,助教2人,招收学生四40人。隋启唐制,是时既设有书学,吏部 取士,亦应有书科。

纸无千年之寿。由于隋时经籍及文书之类甚少见存,所见书法,大 都是铭石之书,且以楷书为主,因此分析隋时书法只好囿于楷书范围。 其结体大抵分作“斜画紧结”和“平画宽结”两类,前者出自北魏、东晋, 后者源于北周、北齐。风貌主要有四种,一平正和美,以智永、丁道护为 代表;一峻严方饰,以《董美人》、《苏孝慈》为典型;一秀朗细挺,以《龙藏 寺》为代表;一浑厚圆劲,以《曹植庙碑》、《章仇氏造像》为典型。前二种 启欧阳询、虞世南之格局,后二种开褚遂良、颜真卿之门路。其承前启 后,中枢所在,功不可没,诚不容轻视之。

《董美人》,全称《蜀王美人董氏志》,蜀王杨秀撰,开皇十七年(597) 十月十二日入穷万年县。清嘉道年间出土。是志多六朝别体,书法端庄 遒丽,汪签《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卷八称“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欧(阳 询)、虞(世南)伯仲”,盖为确评。

《董美人墓志》

《苏孝慈》即《苏慈志》,,孝慈乃苏慈之字。仁寿三年 (603)三月七日入穿同州。清光绪十四年(1888)出土,著录首见毛枝凤 《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九,其有称:“楷法精健绝伦,实为佳刻,盖隋 人楷法,集魏、齐之大成,开欧、虞之先路,其沉着痛快处,有唐人所不能 到者。”

《苏孝慈》

《龙藏寺碑》,齐开封参军张公礼撰。开皇六年(586)立 石于河北正定县寺内。是石为隋碑之最煩赫者,后人多以欧阳询、虞世南相论述,如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卷五,有评“字画遒劲,有欧、虞之 体”。赵岫《石墨镌华》卷一亦谓“碑书遒劲,亦是欧、虞发源”。按是书结 体宽博,运笔细挺,与褚遂良同一境界,即以书风而言,平正冲和有似虞 世南处,但绝无欧阳询峭劲峻严之态。其承习北齐馀绪,崇尚秀朗,与绍 继北魏、偏重峻严者纯属二途。杨隋一代,南北书风渐趋融合,已启初唐 门户,是碑洵为典型,王渤《虚舟题跋》称其书“无六朝俭陋习气,盖天将 开唐室文明之治,故其风气渐归于正”云,甚是。

龙藏寺碑

《曹植庙碑》,又称《曹子建碑》,开皇十三年(593)立石于山东东阿 县鱼山祠内。楷书中参杂篆、隶,错综变化。书法浑朴雄劲,康有为《广艺 舟双楫》评以为“快刀斫阵、雄快峻劲”,阳舒处乃为诸隋碑之最。

曹植庙碑

《章仇氏造像》,又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开皇九年(589)十二 月七日立石于山东汶上县。碑已断为三,楷书,兼作篆、隶。书法开宕峻 爽,为北齐遗风之渐变者。

章仇氏造像

其他,诸如开皇十五年(595)的《巩宾暨妻陈氏志》,嘉庆二十四年 (1819)四月出土。书法郁穆高爽,为近世金石收藏家所推重,如段嘉谟 《金石一隅录》称:“字体高古,有锤、羊法,篆盖亦得汉魏遗意,后人不能 及也。”朱士端《宜禄堂收藏金石记》谓“书法方整跌宕,已开唐初诸贤法 门”;开皇十六年(596)的《贺若谊碑》(图1 - L 3),书法峻严宏爽,《石 墨镌华》卷一有称“是唐初诸人前茅”。《关中金石文字存逸考》卷六也谓 其“字画精整,隋刻之佳者”。

巩宾暨妻陈氏志

大业十一年(615)的《姬氏志》、《元智志》,于清嘉庆二十年(1815) 同时岀土,书法端丽,有双璧之称。杨守敬《丁戊金石跋》曾评之曰:“两 志书法并精整,此隋代变南北朝书体之始,以《苏孝慈》、《尉富娘》照之, 可知其时风尚矣。”按《元智志》多六朝别字,书法秀朗遒劲,上承六朝下 开初唐,尤胜《姬氏志》,特见称于后人,陆耀遹《金石续编》卷三评以为: “文字雅驯,书法严杰,北宗也。而结体一洗南北纤俗之习。世重欧、虞 书,此为先导也。”不独陆氏所评若是,瞿中溶《古泉山馆金石文编残稿》 卷一也以为“书法劲秀,刻画峻拔,乃石刻中之妙品”。张廷济《清仪阁金 石题识》卷二论之更甚,有谓“文词典则,书格精整,古志石中绝无仅有 之作”。《姬氏志》虽少疏朗之气,然亦饶有古意,两志或并出一人之手。

姬氏志

与《姬氏》、《元智》两志同年入窪的《尉富娘志》,清同 治十年(1871)出土。书法方整遒丽,《丁戊金石跋》以为“书法峭健,上嗣 丁道护,下开欧阳率更,实岀《元公》、《姬氏》墓志上。在今所出古墓志, 无与匹者”,盖独具会心,不失高见。

尉富娘志

大业三年(607)的《常醜奴暨妻宗氏志》,明代出土,著录首见《石墨 镌华》卷一,至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间见佚。骈文典赡,其书法谨严雅 丽,翁方纲《复初斋文集》以为“结体遒整,无齐、梁、魏、周之习,而开虞、 欧、褚、薛之派”,又称:“不著书人名,而实在丁道护《罟法寺碑》之上。” 斯亦可见隋时无名书家的造诣,而诸如此类的无名书家正是隋代书法 发展的主流所在。

常醜奴暨妻宗氏志

0 阅读: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