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关于李自成和大顺政权失败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清军的实力过于强大,大顺军根本无法匹敌;也有人指出大顺军在进入北京后,因胜利而自满,迅速腐化,失去了民心;还有人认为大顺政权本质上是“流寇主义”,缺乏稳定的根据地,最终导致了失败。然而,我认为这些观点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大顺政权失败的根本原因。大顺军虽然不及清军强大,但他们人数众多,按理说不至于毫无抵抗之力地一路退至陕西才勉强稳住脚跟。
大顺政权的领导团队在进京到离开仅仅一个多月,期间还要排除为山海关战役准备的几天。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让整个集团腐败?显然不太合理。而所谓的“流寇主义”,也是在商洛山之前的事。当李自成从商洛山杀出后,他的军队显然有了质的变化。此外,李自成每次攻下一个地方,都会派将领驻守。在攻下北京后,他也第一时间向地方派遣文武官员。如果没有清政府的存在,我们有理由相信,大顺政权能够顺利接管明朝的领土。大顺政权失败的真正原因,其实就在于它“不纳粮”和“追赃助饷”等表面上“深得民心”的政策。请听我细细分析。

(1)底层士绅阶级的投靠与大顺政权的崛起。崇祯十二年(1639年),张献忠在谷城复起,李自成从商洛山中杀出,天下再次陷入混乱。崇祯十三年(1640年),李自成趁明军主力在四川追剿张献忠之际进入河南,接纳饥民,开仓赈济。许多饥民纷纷前来响应,李自成的军队因此迅速发展到数万,提出“均田免赋”、“开仓赈贫”等口号,获得了广大贫苦群众的支持,为后来的农民起义奠定了基础。
然而,要想建立一个政权,尤其是在封建时代,仅仅依靠农民的力量是不够的。至少在崇祯十三年底,李自成的势力内几乎没有什么读书人。例如,崇祯十三年冬,牛金星被革去功名,流亡到李自成的军中。郑廉在《豫变纪略》中提到:“举人之从贼者自此始”,说明士绅阶级投靠李自成在当时非常罕见。
崇祯十四年后,李自成逐渐占领河南并向湖北进军,军事优势愈发明显。一些失意的士绅与地主对李自成的态度开始转变。崇祯十五年底至十六年初,起义军在湖北设置的官员多是河南士绅,而在河南各地派设的官员则多是湖北士绅。这表明,无论是自愿还是被迫,底层士绅已大规模融入大顺政权,这正是对大顺政权不重视地方治理和施行“流寇主义”的有力回应。
(2)黄河流域士绅阶级的全面投靠。在李自成攻入北京前,明王朝仍如百足之虫,崇祯自缢后,江南士绅与朝廷百官还可以在南京成立弘光朝廷,说明明帝国依然具有吸引力,大顺政权未能征服其未统治区的上层与中层士绅。
因此,在崇祯十四年至十七年间,无论是明朝的地方文官还是派来征剿的武将,向起义军投降的都极少,绝大多数非死即逃。这种现象只出现在李自成势力较弱的地方,而在李自成的控制区则完全不同(例如黄河流域)。这个转折点出现在崇祯十六年冬。彼时,李自成的起义军已发展到数十万,占领了河南和湖北的大片地区,而张献忠的部队也迅速扩张,威胁明朝。

许多历史小说认为明朝有翻盘机会,认为其在灭亡前夕仍有数十万正规军,但实际上明王朝并没有看起来那么强大。崇祯十六年,面对日益严峻的形势,崇祯皇帝急令孙传庭迅速出关,与左良玉部东西合击李自成。崇祯帝此举显然是在冒险,只求一次性解决问题。果然,李自成在郏县、汝州一战中大获全胜,随后乘胜追击,在潼关歼灭了孙传庭的残余部队。至此,明朝的覆灭几乎已成定局,许多地主官绅见明朝摇摇欲坠,急于寻找新的靠山。
李自成在崇祯十六年冬至十七年春夏之交,成为众望所归的对象,广大农民和绝大多数地主官绅都迫不及待地想依附于他,谋求自身的安稳与利益。于是,在黄河流域,出现了士绅主动投降的现象,几乎没有人再为明朝坚守,李自成的军队顺利渡过黄河,向东进发,短短三个月内接管了山西、河北、山东等省份。这样的进军速度在历史上极为罕见,除了个别地方的抵抗,整体过程如行云流水。大顺军能够快速推进,既因其军事力量未遇强敌,更因其获得了社会各阶层的支持。
(3)从春风得意到一败再败。崇祯十六年,李自成进入西安,明朝官员纷纷投降,民众热情高涨。崇祯十七年初春,李自成东渡黄河,士绅百姓皆称其如同刘邦、李世民,显示出其极高的威望。李自成攻克北京后,明朝官员几乎无一例外地投降,殉国者寥寥可数。综合来看,1644年春夏之交,大顺政权似乎有望统一全国,然而,这一美好前景很快化为泡影。表面上看是军事失败,但大顺政权的屡次败北并非因军事能力不足。李自成进京后,为了遵守“不纳粮”的承诺,必须“追赃助饷”以补充军队的粮饷。在京期间,官员们多次遭到拷问,甚至吴三桂最后决定投降也与大顺军的“拷饷”有关。在这一过程中,部分士绅南逃,部分士绅则与清方勾结,最终导致山海关的惨败。李自成逃出京城后,地方士绅因早已听闻李自成在北京的所作所为,纷纷倒戈。最终,李自成只能在陕西勉强稳住脚跟。此时,清军已与北方士绅紧密合作,反抗者各自为政,无法与李自成形成合力。更别提在东南成立的弘光朝廷,公开施行“联虏平寇”政策,急于看李自成的势力覆灭。李自成在九宫山的遭遇虽属意外,但大顺政权未能及时捕捉到阶级关系的重大变动,并调整政策,注定了他的失败。
社会的阶级力量此消彼长,新兴力量蓬勃兴起,旧有利益格局被打破,形势复杂却暗藏机遇。可大顺政权未能顺应这一历史潮流,未能妥善协调各方利益,最终错失良机,让统一全国的宏伟蓝图化为泡影。如果没有清军的介入,我相信大顺军有可能通过时间逐渐调整政策,走上正轨,但历史给李自成的时间实在太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