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今天有读者邀请我回答的。
首先说结论:有影响,但分是什么舆论。
因为舆论这个词包含的东西太多了,什么事情由人嘴里说出来都算是舆论的一种。
目前来看,大共识舆论对电影票房影响较大,而其余的舆论基本没什么用。
大共识,应该就是哪怕文化水平、收入水平相差悬殊,都能全国统一的论调:
1.对美国的厌恶
2.对民族主义的基层理解——反侵略
第一条决定了现在大部分美国片票房都不佳,哪怕宣发都跟得上,有些质量也ok,但观众已经先天没有兴趣去看,因为中美关系紧张。
第二条则决定了你不可能靠拍一个「真的」暗地里歌颂侵略者,然后侮辱中国人民抵抗的电影,从而得到高票房。
除此之外,大部分所谓「舆论」对于电影票房的影响,都是自己给自己加的戏。是一种婴儿时期那种「通过哭声得到予取予求特权」的幼稚幻想。
这件事我最早是从《八佰》的时候看出来的。那时候我也相信舆论,我觉得管虎这逼完了。知乎微博那么多铺天盖地的扒他的黑历史,又找秦汉做宣传,都已经骂声一片了,大有「谁支持这部电影谁是汉奸」的意味。
结果这电影是当年中国电影票房冠军,如果不算跨年度计算票房的日本动画《鬼灭之刃:无限列车》,甚至是全球年度票房冠军。
那时候我就看到一大堆人找理由,什么「疫情因素,换上海堡垒上映也能这么高票房啦」、「资本作祟啦」之类的东西,跟几年之后一些引起舆论不满的电影卖座,拿出的千奇百怪理由如出一辙。本质上都是不愿意接受「这个东西我都恨到骨子里了,明明我才是代表十四亿中国人的,怎么这么多人不愿意被我代表」这一事实。
这种不服输的心态其实跟咒骂看战狼2跟流浪地球是因为中国人智商低的人是一体两面,只不过后者是真缺心眼儿,前者是装聪明,喜欢给自己的预判失败找无数的理由,勾兑到一切罪在资本。而偶尔有自己不喜欢,舆论跟风骂的电影票房不好了,又变成了「中国人民觉醒了」,就在「资本作祟」跟「中国人民觉醒了」之间翻来覆去的横跳,像打地鼠一样没完没了。
因为实际上中国很大,中国人很多,你那些所谓的「主创包藏祸心」或者「戏外花边」,大部分去看电影的消费者是没什么实际概念的。正常人去电影院往往是图个开心,不是进你们家祠堂烧香,还得做做功课,验验你祖先dna里有没有老王家的基因留存。而能在网上掀起轩然大波,勾逼八扯的讨论,往往是极少数人发出极大的声音,给人一种「除了票房这个商业片的金标准在逆行以外,所有人都在按着我的节奏走」的错觉,久而久之人就越来越蠢,越来越自负,越来越把自己小圈子里那点儿舆论导向当回事,丧失跟正常人沟通的基本能力,资本不止偷了票房,更摘走了这种人的心眼儿。
否则你真的很难解释满江红或者热辣滚烫为什么这么卖。光靠所谓的「偷票房」?光靠「营销」?实际上档期的选择跟卡司的基本盘是比这些东西更加重要的,因为合适的时机观众自然而然会选择一些片型比较符合观影预期的电影买票入场,跟其他的事情都没关系,能勉强看下去,乐呵几声就ok了。
出走的决心跟好东西,在很多男性看来是一套活儿,一回事。为什么前者票房不足后者的五分之一?因为后者是喜剧啊,喜剧就是先天有市场加成,如果真的按所谓「舆论导向」来说,好东西的舆论评价只会比前者更差,导儿之前没事就在微博搞女权大联欢,
出走的决心主创相比之下低调多了。但不妨碍好东西票房高出那么多。你觉得七亿票房不多,不够买你家一套房子的,但对于一个拍第二部电影的导演来说,小成本电影能有这个商业成绩,人家第三部马上有投资人求着来拍,因为纯利润甚至会高过很多工业大片。这是事实,而不是靠赌气。承认事实才是讨论一切问题的基础前提,否则那就不是讨论,是你单方面的花式摆赢。
我想每个人都应该重视自己的评价,但不要妄想自己这个就成为什么了不得的东西了。你的观点只有对你自己,以及高看你一眼的人才有点价值,在真金白银的市场里就是个屁。
这种行为很类似于以前那种「打小人」的家庭妇女,把仇人的名字放在鞋底,嘴里像念咒一样,念一句拍一句,幻想自己这个东西对别人的运气有影响,会害死对方,用极低的成本跟极无聊的手段,去妄图博一个很大的心里快感。
只要你的仇人样本足够多,那肯定能有被你拍死的,如果你的仇人都是icu病人,那成功几率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