嘴巴子:土味短剧的「上头密码」

猴姆小馆 2024-12-24 16:11:08

有读者问我,为什么土味短剧总是让人又爱看,又觉得挺low。

我举个自己的亲身经历吧。

之前周星驰《食神》重映的时候,我写了一篇文章。写的时候,在里面多说了一句,如果到时候上映的话,想看粤语场次的。所以被两个傻逼嘲讽了。

因为这两个人是非常讨厌所谓的「原声电影影迷」,认为我想看粤语版已经是很大的罪过,应该被他们用现实嘲讽一番,哪怕我文章里压根没说「国粤语哪个更好」之类引战的言论。但作为一个北方人,我想看原声版,可谓该死。

他们嘲讽的方式是,认为我在沈阳,想去电影院看电影,竟然想看粤语场次,简直是痴人说梦,或者说是夏天要办地热一样异想天开的事情。

因为这件事太好反驳了,所以我忍不住说了两句。告诉他们,其实北方的电影院,起码在沈阳这种二线城市,港片一样大多有粤语场次,只是排片比国语版少一些而已。如果去过电影院,有四十块钱的消费能力,这是个很容易了解到的事情,门槛极低,且全无认知负担。

按理说这是一个非常直接的打脸,而且事实证明后来食神重映,虽然总体排片极低,但也一样有粤语场。

不过这俩人的反馈方式,就是在那层评论区里依旧活跃,别人骂他们,他们抓别人的痛脚,继续辩论,而完美的绕过我。不回应了。也没有道歉。

这件事其实给我启发挺大,进一步巩固了我一个长久以来的观点:正常人根本无法改造傻逼,也无法让对方知道礼义廉耻,唯一的办法就是躲得远点。

也就是说,你想打脸,在不要脸的人面前,是办不到的。

哪怕对方是先骂你一顿「你个文盲,连一加一等于3都不知道」,当你拿出小学一年级课本来反证的时候,也无法起到真正的打脸作用。哪怕是旁边的围观群众评评理,支持你几句,也只是「你认为你打了对方的脸」,属于比较高级的精神胜利法(虽然你是对的,但你根本没赢)。

这样的事情其实贯穿在我们每天的生活当中。因为只要你没有执法权,不能让对方下跪认错,那对方对你做出什么愚蠢的指控,只要不违法,都是没有什么成本的。这也是我大多数时候看到这类评论,一般直接拉黑,而不会多说一句的原因。因为偶尔的人类实验其实已经证明了「想打脸对方」本来就是个伪命题。

而短剧其实干的就是这个。它用极为不合理的方式,在满足大众「希望看到人被打脸」的精神需求。

这点在网文里已经非常流行,但网文毕竟是文字载体,不可能一直在「打打打打打打打」,还要掺杂点别的东西进去。

而短剧则一直是致力于做这个事,尤其是以中老年为收看群体的短剧,看打脸实际上是最大的精神诉求,因为他们比年轻人更明白这件事在现实里的难度。

只不过这本身就不该成为一种精神需求,因为太一厢情愿了。傻逼也有生存的权力,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躲着。像我那样把「沈阳也有粤语场次」这么简单的道理告诉对方的行为,反而是啰嗦且无聊的。

而打脸这玩意本来就需要一种契机,以及前因后果。就连我上面说的这么轻微的事情,也要写几百字才能讲述全貌,更何况现实里的「打脸动机」。

因此短剧只能去精存芜,把人类的正常逻辑给完全剔除,只留下一群「先天被打脸圣体」。

在这类剧里,你会发现这个人再有钱,只要他是主角的对立面,就一定要罔顾人伦,悖逆人性,犹如一个变态虐猫一样,正事儿不干,只用最粗俗的语言跟暴力手段去对付主角。中间没有深仇大恨,且主角也没有什么得罪他们的地方。

然后主角就一定要默默忍受。

之后,再让主角突然露出真实身份,或者主角的配偶神兵天降,带着比对立面档次还高一级的「马仔」(比如对立面是个经理,配偶带来的就得是总经理),解决方式也一定得是扇嘴巴子。

一群动辄几个亿项目投资的「大人物」,聚到一起,唯一的组局目的,就是让有钱的扇没钱的那个嘴巴子。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最体现出「打脸」的爽感,我前一阵看了一个,甚至扇嘴巴子的时候,被扇者要像跳芭蕾舞一样转个圈,才能体现出这耳光的含金量。

这不是故事,而是一种最短时间满足受众某种无聊情绪的抒发器,里面没有人物,甚至也没有情绪,只有目的——让所有得罪我的人被扇嘴巴子。

这也是我一直觉得短剧做不长久的原因之一,就是它能承载的东西太少了,这种情绪给多了很快就会厌倦。好的短剧或许也有,不过那只能成为阉割版的电视剧或者电影,给比较有才华的新人练手用,或者做一些搞笑类的短剧,那种也是不需要讲故事,但起码传达出的目的没那么大戾气,是为了逗人笑的。

现实里做不到的,幻想里也做不好。还是各过过的,别总想着打人脸了,这种欲罢不能非常不健康,看时间长了脑袋都容易坏。

0 阅读:0

猴姆小馆

简介:关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