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孙子,今有郭子,想我毛泽东这辈子接触过那么多军事家和策略家,但他是我见过比我还厉害的人!”
毛主席一生接触过诸多军事策略家,然而能让他做出如此高评价的人只有一个,此人不仅是主席的私人参谋,就连蒋介石都对他高看一眼,他到底是谁,又有着怎样的能力,得国共两党领袖的看重?
一、开国中将郭化若这个堪比民国诸葛亮的人,就是新中国的开国中将郭化若。而关于他的军衔,其实刚开始中央在授衔名单上给他的职位是上将,这个任命也是全党人士都认可的,然而他却婉拒了。
原因是他觉得自己没有为国家做过多少贡献,并且自己之前是国民党,在革命期间还曾经失去过党员的身份,上将这个军衔实在是高了。
最终,在他的强烈要求和组织的重新考虑之下,授予了他中将的军衔,并安排他到南京军区担任副司令的职位,为军区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虽然郭化若只获得了中将军衔,但是在全党人士和毛主席的眼里,对他的评价都是非常高的,我们都知道毛主席在军事策略方面,可以称得上是军事神人,曾多次指挥战斗,将红军从每一次低谷和深渊中解救出来。
然而毛主席在谈及郭化若的时候,却说出了“他的能力不亚于我”这样的话,能得到主席如此高评价的人可不多见,并且除了在我党的地位很高以外,老蒋对他同样是赞赏有加。这不禁让人疑惑,郭化若此人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能力,能获得这么多人的肯定呢?
二、赤贫出身身怀革命郭化若出生于1904年,祖籍福建福州人,他的家庭条件不算好,又是家里的小儿子,全家人把希望都寄托在他的身上了,父亲砸锅卖铁送他到村里的学堂读书,小郭心疼一家人为了自己节衣缩食,提过好几次辍学,都被父亲严词拒绝。
好在他懂事,学习成绩一直都很好,但是成绩再好也抵不过学费,为了分担家中的压力,郭化若从九岁开始,就为报社里抄写信件,赚取微薄的工资,补贴家里,但父母亲觉得,学生最重要的还得是学习,不能因此分心。
为了让儿子能够安心上学,父母被迫将家里的两个女儿先后卖给他人,那个年代女孩被卖掉的结局是什么,大家都心知肚明,可为了儿子的前程,再舍不得他们也得这么做。
郭化若知道这件事后,心里五味杂陈,为了被迫“牺牲”的姐姐,他必须好好读书!怀揣着无限的斗志,他顺利的读完了高小,并考入了福建省第一中学。
一家人看着通知书高兴的泪流满面,那是喜悦的泪水,可高兴过后紧接着就是担忧,学费比以前更贵了,这可怎么办呢?郭化若这一次没有跟父母商量,他放弃了学习的机会,在一个夜晚偷偷地跑到广州,从此开始了自力更生的生活。
刚到广州时,由于他没有做过体力活,只能继续靠着给人抄书,赚取微薄的工资养活自己,并借这个机会继续自学,想着靠自己的力量,挽救这个黑暗的社会。
好在命运从来不会辜负任何一个有梦想的人,1924年,郭化若在高小同学的介绍下,参加了国民党,次年又听说黄埔军校在招生,既能改变生活现状又能报效国家的心思,想到这,他报考并通过了第四期的招生计划。
黄埔军校向来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但郭化若在其中依然是亮眼的存在,并且当时他还有着国民党的身份,老蒋看到这样的人才出现,为了让他成为自己的手下,曾经两次亲自邀请他,做自己身边的秘书。
还未毕业就已经获得了校长的青睐,这在其他人眼里看来,可是天大的好事。然而郭化若自从入学以后,就结识了很多共产党员,每天和他们一起学习,探讨马列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
在书籍和身边同学们的影响下,他看到了共产党一片光明的未来,而国民党越发腐败和黑暗的现状,而让他坚定信心,转而投向我党的怀抱。
并且在经过“中山舰”事件之后,郭认为老蒋并不是一个真正效忠革命的人,他早晚会成为革命的敌人,于是对于老蒋投来的橄榄枝和花言巧语,他选择的是视而不见,甚至公开自己党员的身份,从此和国民党站在了对立面。
三、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从军校毕业以后,校领导看中了他的能力,提出让他留校任教,但当时的郭化若心系共产主义,得知苏联是社会主义的大摇篮,为了更好的为我党和祖国的未来寻求一条生路,他毅然决定到苏联去留学,由于在军校时他学的就是炮兵科,这次进修也是如此。
在苏联的日子里,郭化若学到了更多先进而系统的军事理论,并重点队炮兵科方面的知识进行研究,不为别的,只为了共产党人再碰到敌人的武力攻击时,能够有反击的机会。
他认真的学习,掌握了大量的专业知识,回国后他加入到红四方面军,担任参谋长的职务,有过留学经验的他,在看到现如今的军队时,发现了很多问题,于是他提笔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具体阐述了我军如今存在的哪些问题。
主席看到以后,觉得他分析的很有道理,于是将他调到身边,从反围剿到长征,郭化若一直都跟在主席身边,用自己的战略眼光为主席出谋划策,完成了一场又一场重要的战役。
在红军发展的历史上,郭化若不仅是一个合格的“军师”,还是政治指导。1930年红军奉命攻打江西吉安,战争结束后,我军俘获了敌军的一支无线电台的数名工作人员,被抓以后的他们表现得很害怕,是郭参谋亲自下场,对他们进行了思想工作,最终这支队伍投靠我党,甘愿为红军服务,第一支无线电队就此成立。
除此以外,红军的第一支工兵队也是由他建立起来的,那是”反围剿“期间,有不少群众在看到红军的队伍后,都提出要参军的想法,有一次一群煤矿工人来报名参军,而郭化若却发现他们都具有爆破的本事,这本是在山洞中练就了开采本领,可郭化若却将它和作战联想到了一起。
他向组织提议组建一支工兵队,带着他们在和敌人的斗争中做起了先锋官,轰炸碉堡,爆破地雷,工兵们将以前吃饭的那套本事用到了对抗敌人身上,效果竟然出奇的好,从此红军中又多了一类不可或缺的兵种。
长征结束以后,郭化若回到延安,凭借着在苏联留学的经验,在抗日红军大学做教学指导,主要教授炮兵知识,任教期间他没有放弃军队观察,将发现的问题如实汇报给毛主席,在他的努力下,战士们对军队和党的忠诚度越来越高,他撰写的很多材料,不仅是共产党的指导方针,就连国民党都在偷学。
抗日战争期间,面对小鬼子们的武器攻击,我军很多将领只知道蛮干,而不懂得兵法,因此损失了不少的兵力。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郭化若将《孙子兵法》看了一遍又一遍,将其中的指导法则用新的内容去填充,结合事实战况,写出了一本四万字的《孙子兵法之初步研究》,他将这本书交给毛主席,并在抗日战争研究会上做专门讲解,大大的提高了抗日的胜率,毛主席曾经夸奖他”和郭沫若先生没有亲戚关系,但在中国军事理论界的地位,堪比郭先生在文学界的担当啊!“
即能带兵打仗,又能整顿军队,郭化若可以说是当之无愧的”智囊“。
新中国解放以后,郭化若除了是南京军区副司令以外,还担任了编写军区战史的任务,这份工作可以说是正中他下怀,从此他的后半生都在为此而奋斗,即使那场声势浩大的动荡让他也深受其害,但他从来没有忘记这份职责,坚持完成了编写。
晚年的郭将军即使已经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了,但他没有选择颐养天年,而是继续对军事科研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为我军编写了大量的军史文章,让后辈都能了解到那段峥嵘岁月。
总结可能有些人觉得郭化若没有参加过太多战争,给他中将军衔已经不错了,但是作为最早参加革命,又打仗又指导政治工作的他来说,一个人却担任着两份责任,军衔已经不是最重要,只要能为党做出贡献,就是他最大的荣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