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昏庸无度的帝王,在位仅14年,却影响了我国1400多年的历史

青春不散宴 2025-02-22 13:52:50

《——【·前言·】——》

隋炀帝,隋朝第二帝,执政14载,常遭昏君之讥。然而,事实远比这些称谓错综复杂,难以简单定论。

【科举开创,寒门的机会来了】

公元607年,隋炀帝颁布诏令,设立进士科。此令虽简,却震动士子:不凭家世背景,唯以考卷取士,使有文才的寒门子弟得以崭露头角。

昔日为官乃贵族特权,名门望族凭姓氏显赫即可入朝。乡间学子虽勤学不辍,却难展抱负。科举制出现后,这一局面得以扭转。

隋炀帝推动此事,表面宽仁,实则意在削弱贵族门阀。因其膨胀威胁中央,垄断资源,他欲扶植听命皇权的新力量,寒门子弟忠诚度高,成为理想选择。

诏令发布,震惊全国。青年学子争相传告,部分不惜倾家荡产购纸笔,奔赴考场。卢照邻,南村少年,违家愿北上应试。数载后,高中进士,成隋朝杰出青年。

隋朝覆灭,该制度仍存。唐朝继承并优化,成古代选官核心。科举助寒门子弟圆梦,破贵族官场垄断,其生命力超王朝,延续1300余年。

【大运河开通,南北连为一体】

公元605年,大业元年,隋炀帝诏令开凿大运河,该运河自洛阳延伸至杭州,纵贯南北,实现了黄河与长江的水路连通。

此工程浩大,需数百万劳工,历时数年,横跨山岭平原。初启即遭反对,大臣上书言民疲税重。然杨广意已决,称:“南北隔绝,何以强国?”

洛阳乃肇始之地,汇聚工匠农夫成千上万,或运石,或掘渠,多数背工具劳作不息。夏蚊冬寒,苦不堪言,众多劳工倒下未起,工地周遭,悲泣之声不断。

南方苏州乃另一要点,江南物资丰富,北运却艰难,因水路不统一,粮食丝绸常滞留致损。大运河建成后,漕运船只自苏州启航,直达洛阳、长安等地。

穿越山东段最为艰巨,因丘陵众多,土质松软易塌。隋炀帝督工加固堤岸,并派军维序。该段完成后,得名“永济渠”。

大运河的建成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南方丝绸、茶叶持续输入北方,同时北方粮食、战马也迅速运抵南方,实现了物资的高效流通。

隋炀帝对大运河充满期待,常乘豪华龙舟沿河巡视,言:“天下皆汇于此河。”他认为,大运河不仅是交通要道,更是权力的重要象征。

此河亦成王朝重负,工程浩大,劳役繁重,致民怨沸腾。隋末农民起义频发,大运河开凿为其一因。但它终被保存,后世成为关键运输网络。

【辉煌与代价并存】

公元605年,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的同时,下令建造东都洛阳。洛阳不仅是隋朝东部枢纽,还象征其权力,他欲使其超越长安,成为臣民仰望的“新世界之城”。

洛阳建设极为奢华,皇宫墙高达十丈,装饰精美,楼台亭阁密布。城内九州大道宽广笔直,可容十辆马车并行,皆因隋炀帝要求洛阳务必壮观。

此城建设成本巨大,史书载建城初即耗百万人力,征材石无数。江南劳工被迫北上,自备口粮,众多劳工因劳累未竟工期便已倒下。

与此同时,百姓抱怨频增,赋税重,劳役繁,众多家庭失劳力陷困境。部分大臣谏言建城劳民伤财,然隋炀帝未停工,视洛阳为新隋象征,誓要完成。

洛阳建成后,为当时最壮丽城市之一。大运河贯通,使其成为南北交通枢纽,繁荣鼎盛。丝绸、茶叶自南,战马、粮草自北,皆经洛阳中转,分销全国。

这座城市的兴起彰显了隋朝的实力,却也暗藏衰败的种子。其辉煌建筑基于民众辛劳,此沉重代价终致帝国走向崩溃的诸多因素之一。

【征高句丽】

隋炀帝雄心勃勃,不仅治国内亦图外扩。612年,集百万大军征高句丽,战争耗资巨且计划周密,然结局却致其陷入困境。

为何坚持攻打高句丽?

他旨在扩张版图并彰显隋朝军威,震慑邻国,曾亲率军队坐镇指挥。然而,高句丽地形复杂,补给线长,隋军多次因此受挫。

首次进攻,百万隋军向辽东推进。高句丽撤城诱敌深入,实施坚壁清野。隋军陷入困境,粮草匮乏,士兵疲惫。终因伤亡重大,隋军无奈撤退。

后续两次进攻均未见成效,高句丽凭借顽强抵抗与灵活战术,令隋炀帝颜面扫地。其倾尽国力发动的战争,非但未胜,反而严重损耗了国家实力。

三次征讨高句丽,隋朝损失惨重。士兵大量阵亡,国库几近枯竭,民怨日益高涨。此战被视为隋朝覆灭的直接诱因之一,隋炀帝的野心致其陷入无法挽回的境地。

0 阅读:13
青春不散宴

青春不散宴

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