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闭症是一种先天性的神经发育障碍,主要表现为交流障碍、社会交往障碍、兴趣局限等。不同自闭症患者的表现差异较大,其严重程度从轻度、中度到重度呈谱系状分布。
所谓高功能自闭症(HFA),则是指那些在早期表现出典型自闭症特征,但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通常高于70),且可以交流、读写,能掌握基本生活技能,能独立生活的人群。高功能自闭症并非正式的医学术语,它的症状程度与所谓的轻度自闭症类似。如果一个孩子是高功能自闭症患者,那么他不一定是阿斯伯格综合征,但所有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一定属于高功能自闭症。
很多人会将高功能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混淆,主要原因在于:
1、症状表现相似,难以区分
高功能自闭症群体通常表现为对社交交往的兴趣较低,不喜欢与人互动,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通常有较强的社交欲望,但由于缺乏社交技巧,导致其社交能力不足,患者往往不知道如何进行社交。由于两者在社交表现上的差异缺乏明确的客观标准,因此很难做出精准区分。
在认知、语言和运动能力方面,虽然两者存在差异,但这些能力的评估并不是自闭症诊断的核心标准,因此不能单纯通过这些因素来进行区别。
2、缺乏统一的临床诊断标准
自闭症的“重度”、“轻度”和“高功能自闭症”等术语并非严格的临床诊断结果,它们只是用来描述自闭症症状的严重程度,帮助家长和教育工作者理解孩子的情况,本身缺乏明确的科学定义。此外,诊断自闭症时,孩子的表现、医生的主观判断等因素可能导致不同的诊断结果,因此临床上往往很难精确区分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特别是对那些症状不典型或者经过早期干预的儿童,区分难度会更高。
3、智力测试在自闭症儿童上的局限性
常规的智力测试要求儿童具备一定的配合能力,并能进行语言表达。然而,许多典型的自闭症儿童可能不愿听指令、难以配合,他们的专注力和语言能力通常也较差,往往难以完成标准智力测试,即使完成,测试结果也会低于他们的实际智力水平。一项针对5岁以上的自闭症儿童的智力测试显示,高功能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儿童在智力结构表现非常不平衡,他们可能在某些领域表现正常或超常,但在其他领域的表现明显低于正常水平。
鉴于智力测试的局限性及自闭症儿童的智力发育特点可以看出,高功能自闭症与阿斯伯格综合征的界限是很模糊的。在自闭症谱系中,阿斯伯格综合征和严重智力缺陷的自闭症患者位于两个极端,而在这两个极端之间,还有大量智力正常、但存在典型自闭症症状的患者。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在谱系中的距离较近,只有通过具体的个案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才能得以体现。
与普通高功能自闭症患者相比,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平均诊断年龄较晚
阿斯伯格综合征孩子在婴幼儿阶段没有明显的自闭症症状,通常在学龄期才开始暴露出情绪和行为问题,以及适应能力上的缺陷,但只要没有严重到厌学、逃学,那么家长一般是注意不到孩子有自闭症的。很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直到成年或成家后,甚至因为孩子被诊断为自闭症,才有机会进行确诊。
2、适应能力较强,融入社会的比例较高
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通常智力和语言发育正常,认知水平较高,可以应对学习和生活中的大多数问题。对于一些能力不足的领域,也可以通过针对性的干预得到改善,或通过学习、调整行为来适应环境。许多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能够顺利完成高等教育,进入职场,结婚生子,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
3、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由于社交困难、情绪问题以及感官系统的障碍,阿斯伯格综合征患者对自身所处的环境非常挑剔。如果长时间处于不适应的环境中,他们的压力就会比较大,久而久之可能会出现心理和精神问题,甚至导致社会适应能力下降。
因此,家长和老师应正确认识阿斯伯格综合征,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依据孩子的能力特点制定适合的成长目标,尽量为他们创造适宜的成长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