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管控放松,经济就能好么?有些行业迎来春天,有的则进入寒冬

小年的政经 2023-01-14 02:20:06

在呼吁疫情管控“放松”的声音中,很多人给出的最大理由在于经济。

就连任泽平、姚洋等6位经济学家近期也联名发文,呼吁政府放开疫情管控,以促进经济发展。

疫情之下,不少人收入减少,但房贷车贷、水电暖气、米面粮油等生活开支一样不少。疫情三年,已经让一些本身就不富裕的家庭扛不住了,经济问题成了当下许多人面临的头号大山!

正所谓“穷病也是病”,所以很多人期盼着疫情管控放开。似乎只要放开,经济就能全面好转,民众就有了活路。

然而,事实真的是如此么?

在新冠疫情注定长时间流行全球的背景下,我们好奇,“与病毒共存”和“动态清零”两条路线,究竟各自对经济有什么影响?

大家好我是柏年,今天关于疫情,咱们不聊健康、只聊聊经济。

疫情下的服务业与制造业

我们先来看一个案例,中国台湾。

2020年、2021年,中国台湾和大陆一样,也是东亚的“抗疫优等生”。

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中国台湾累积新冠确诊病例17029例,每日新增病例在100例以下。这一数字相比于2300万的台湾人口,并不算多。

然而在2022年5月,中国台湾当局最终决定放弃对疫情的管控、取消除“公共场合戴口罩”以外的各类措施,相当于“彻底躺平”。

紧接着,5、6月份台湾新冠疫情大爆发。

在2022年5月27日这天,中国台湾当日新增新冠确诊病例飙升到94800例,一天患病人数是过去2年总和的5倍多。

2020年以来中国台湾地区疫情

直到12月份柏年发文章时,中国台湾依旧保持着每天1万以上的新冠病例数字——这还是对岸已经取消大规模核酸检测得出来的数字,实际得病人数不得而知。

那么接下来我们要问了,这个时候,台湾的经济怎么样了?

柏年觉得可以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冰火两重天”。

说它是“冰”,是因为台湾制造业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

由于工厂人员密集,工人们又不能像白领们一样远程办公,生病了只能回家休息。因此疫情导致的“缺工”情况,使得工业生产受到严重干扰。

2022年6月份,台湾工业生产指数增速回落到0.5%,而在上一年年底这一数字还有8.7%。

即使6月份之后,台湾第一波疫情过去,由于工人们反复患病,工业生产依旧受到影响。

结果到2022年10月份,台湾工业生产指数增速更是跌到了-3.6%。

作为对比,同一时间咱们大陆的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正的5.0%,和2021年底的4.3%差别不大。

当然,咱们说疫情管控放开对经济完全没好处,那也不可能。

从台湾的案例来看,服务业就在疫情之后出现强劲复苏。

以旅游业为例,随着2022年5月份中国台湾当局宣布取消所有社会管控措施,国际游客来台意愿大幅增长。

仅在5月份疫情峰值时期,就有3.2万名国际游客到中国台湾游玩。

到了10月份,来台游客数量更是大涨至9.3万名,这一数字远超2021年中国台湾平均每月接待的1.1万名国际游客。

所以从台湾的例子来看,我们的结论就很明显了。

那就是选择“与病毒共存”的政策,取消社会管控措施,有利于服务业的复苏;而坚持“动态清零”、压制疫情,则意在保护人员密集的制造业。

简单一句话就是,“共存”有利于服务业,而“清零”有利于制造业。

各国有不同的路线选择

如果咱们理解了这个结论,接下来就能够明白,为什么欧美发达国家率先选择了“共存”路线。

以美国为例,2020年美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高达80%。美国俨然是一个以服务业为主的国家,因此社会管控措施对美国经济的伤害极大。

所以当2020年初,美国遭遇首波新冠疫情并宣布严格社会管控后,美国经济便迅速下滑。

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020年美国GDP增速为-3.5%,为2009年金融危机以来的首次负值,并且增速创下了1946年以来的最低点。

在如此严峻的经济形势下,美国终于熬不住了,于2020年第三季度宣布全面解封。

社会管控对美国的冲击大于中国

有类似情况的,还有英国。

英国GDP中服务业占比高达81%。所以最早在2020年3月,英国政府就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提出了“群体免疫”的方案。

英国前首相鲍里斯·约翰逊彼时解释说,英国大约需要60%的人群感染新冠肺炎,以获得群体免疫,从而达到保护全体英国人的目的。

当时有很多国人觉得,英国政府的脑子是不是烧坏了。初代新冠病毒致死率这么高,怎么可能允许“群体免疫”呢?

英国政府当然不是脑子烧坏了,这是他们基于自身经济利益考量的结果。

英国经济要靠金融业等支柱产业养活,这些产业天然需要员工各地出差、与人交流,不可能支持“清零”政策。

所以在这些产业的游说下,英国政府率先走上了“共存”这条路。

以金融业为支柱的英国率先“共存”

与英美发达国家选择类似的,还有以旅游业为主的马尔代夫、斯里兰卡等国。

所以2022年斯里兰卡国家破产,部分也得怪到新冠疫情导致全球旅游业萧条的头上。

相比之下,对于以制造业为主的国家而言。制造业吸纳就业人数多、涉及产业链广泛,一旦疫情全面爆发则伤害巨大,会产生员工大面积缺岗、失业、物资短缺和通胀上升等多重困境。

例如,以制造业为主的越南,2021年三季度就遭遇了这样的困境。

因为居住环境密集、害怕染病,彼时的越南工人们连工资都不要了,纷纷弃岗返乡。当时越南有470万人失业,占全部劳动力的16.5%。

同样的现象,不久前在河南富士康的身上也重演过。

富士康员工徒步返乡

所以,经济成分中制造业占比高的国家,普遍会采取更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

我们再举个欧洲国家的例子。

同样是欧盟成员国,作为欧洲制造业重镇的爱尔兰,就采取了欧盟成员国中最严格的管控措施。

2020年10月冬季疫情来临时,爱尔兰在欧盟范围内第一个重新封城。2021年10月,爱尔兰的夜总会才在新冠疫情后首次恢复营业,整整封了一年半。

爱尔兰实行严格的疫情管控措施,和隔壁躺平的英国产生鲜明对比。

为什么它如此“特立独行”?

就是因为在爱尔兰经济中,制造业占比相当大。

据世界银行数据显示,爱尔兰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36.7%,这一数据远高于欧盟平均值15%。

所以对于爱尔兰这样制造业占比极大的国家,执行严格的疫情防控,就是保经济和保就业。

类似的情况,同样也反映在以制造业为重心的东亚地区。

例如,日本在2022年10月11日才宣布取消入境限制政策,开放自由行,入境不需要隔离;

韩国则在2022年4月宣布解除保持社交距离的措施,并将新冠降为乙类传染病;

我们可以看到,虽然东亚各地政治体制有所不同,但管控放松时间在全球范围内普遍较晚,这与东亚倚重制造业的经济特性密不可分。

讲到这里,我们或许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咱们中国大陆迟迟不放松疫情管控措施。

因为中国经济中制造业非常重要,我们的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7%,排名全球第五。

排名在我们前面的,只有波多黎各、列支敦士登、爱尔兰、圣马力诺这个四个经济体。剔除掉弹丸小国后,实际上也就只剩爱尔兰。

中国制造业占比远超世界平均水平

看到这个数字,可能会有读者立刻产生疑问——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只有27%,没有过半,制造业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吧?

在这里我们需要澄清,虽然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表面上只有27%,但是有大量服务业人口依靠制造业养活,也应该算作与制造业利益相关。

例如,在工厂门口开饭馆的夫妻、给东南沿海工厂做外贸代理的文员、搞货物运输的司机,他们虽然与拍电影的演员同属于服务业,但两者的利益却完全不同。

一个要靠制造业的利润养活,一个则是纯粹的文娱产业。

所以,过去2年中国一直采取“动态清零”的政策,客观地讲,虽然伤害到了部分服务业,但对于制造业、对于我们国家的总体经济而言是有利的。

最终,这些结果都反应在了GDP数字上。

对比2019年,3年以来中国GDP一共增长了13.7%,平均每年增长4.4%,按照中国的过往标准,GDP增速确实是慢了。

但是对比一下美国。美国在这段时间内GDP增长了4.7%,大约每年增长1.5个百分点,中国经济增速是美国的三倍;

欧洲地区GDP三年来总共增长了2.8%,中国增速是欧洲地区的5倍。

还有很多人喜欢拿越南对比中国,实际上越南疫情防控不佳,这三年GDP总共增长12.7%,越南GDP增速甚至还没有我们高。

正是因为“动态清零”压制了大多数疫情,从2020年下半年到2022年上半年,中国制造业才成功赶上了这一轮全球商贸的繁荣周期,出口增速持续维持在两位数以上。

如果不是因为同一时期严格的地产紧缩政策,我们的GDP增速可能还会更高。

而反观欧美国家的制造业,它们则在本国政府制定的“与病毒共存”的路线下,遭受疫情的反复冲击。美国至今已经经历了7轮大规模疫情,其制造业迟迟无法复苏。

在此情况下,欧美工厂普遍缺工、商品生产困难,共同催生出横跨2021年、2022年的“西方大通胀”,对当地民生造成严重影响。

所以,即使我们不考虑“动态清零”措施曾避免上百万人死亡的好处,这个方针单纯对于我们国家经济而言,也是正确的。

制造业生产短缺造成美国大通胀

当然,正所谓“善战者无赫赫之功”,尽管“动态清零”政策有力地保护了我国经济。但我相信大多数人感受到的,依旧是疫情之下每日核酸的不便、生活的艰难。

毕竟,我们都是在和历史作对比、和过去的感受作对比。

2019年,作为最后一个人们可以不戴口罩、自由出行的年份,这一年中国GDP增长6%;而2022年前三季度,我们的GDP增速只剩下3%。

有专家学者做过测算,GDP增速每下降1个百分点,就会有200万人的就业出现问题。

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如果横向比较世界其他国家就可以发现,坚决执行“清零”政策的中国,经济增长至少是不差的、有时候甚至是最好的。

服务业的春天、制造业的冬天

话说回来,刚才咱们讲到的“动态清零”措施,对中国经济是“总体利好”。但是时间长了,严格的疫情防控对于服务业的局部冲击,我们也不应该忽视。

根据2022年11月公布的PMI数据显示,11月份中国服务业商务活动指数为45.1%,比上月下降1.9个百分点。

其中道路运输、航空运输、住宿、餐饮、文化体育娱乐等接触性、聚集性行业,商务活动指数低于38.0%,已经进入“萧条”区间。

作为对比,11月份中国制造业PMI仍有48%,尚能勉力经营。

很多从事餐饮、旅游、文娱产业的企业,在过去3年里大多业绩不佳。然而他们还要面对高额的房租、贷款压力。

1年、2年还可以支撑,3年、5年可能实在是撑不下去了。

其结果就是,根据清华大学的统计数据显示:仅2022年上半年,全国就有46万家公司宣布倒闭,其中服务业是重灾区,另外有310万左右的个体工商户注销。

2022年仅上半年餐饮企业注销数量就超过2020年全年

上面这数十万服务业企业、上百万的个体户,对应是规模庞大、人数近亿的就业人口。

今天,很多人谈到奥密克戎致死率降低,是疫情管控放开的前提。但即使是初代病毒,我们也不可能永远地封锁下去。

毕竟基于社会公平的角度,政府也必须考虑到长时间封控下、服务业者的生计和困境。

除此之外,地方财政当前面临的压力、全球产业链转移、外部宏观经济环境的变化,也是这一轮防控措施调整的原因之一。

但是碍于篇幅关系,这些背后的深层原因,我在下一篇文章中再给大家详细讲解。

总而言之,今天,我们可能已经走到了一个“决断的十字路口”。或许很快,我们就能看到管控措施的逐步放松。

对于很多服务业者来说,苦熬了3年,春天终于要到了。

但是对于制造业来说,火热的夏天已经过去,寒冷的冬天这才刚刚开始。

~全文完~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写得不错,欢迎关注我,转发、收藏并随手点个赞吧。

0 阅读:16

小年的政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